新媒体语境下晋剧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p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语境下,各种新兴媒介技术与平台为晋剧创造了诸多传播新样态,各种“晋剧+”模式层出不穷的同时,晋剧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晋剧的发展现状入手,对晋剧的发展阶段进行概述,分析晋剧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并在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新媒体语境下晋剧传承发展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晋剧;文化传承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晋剧,又名“山西梆子”“中路梆子”,其孕育期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它在三晋民间艺术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汲取晋商文化精华为素材进行艺术化的表达,积累沉淀为具有写意化、虚拟性、程式感等艺术特色的晋剧。新媒体语境下,各种媒介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晋剧传播的维度,但与此同时多元流行文化也在不断吞噬晋剧的生存空间。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晋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晋剧相关从业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1 晋剧传播阶段概述
  1.1 初步发展阶段
  晋剧的初步发展阶段指从明清到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大众媒介出现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晋剧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主。晋剧艺术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其人际传播主要以代际传承为主。而晋剧的群体传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晋剧的印刷和语言传播,二是其空间活动传播。戏本印刷和语言传播多集中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晋剧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本印刷传播自身所具备的便携性为晋剧在全国大面积的传播提供了很大助力[1]。晋剧的空间活动传播主要是指晋剧借助戏团剧院等,在相同时空环境下演员与观众外部内部行为同时发生、两者进行直接交流的传播活动,直到今天也是晋剧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1.2 中间提升阶段
  中间提升阶段主要是指传统的大众媒介出现到新媒介互联网出现的这一段时期,除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外,大众传播方式进入人们视野。首先,“晋剧+广播”模式是晋剧初级传播中最先出现、受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传播模式。一些媒介平台将其应用到一些车载和特色文化街的实时收听栏目,为更多喜爱晋剧的人提供了更便捷的入口。其次,“晋剧+电视”的模式为晋剧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尤其在类型融合的背景下,节目本身也呈现全新的面貌[2]。晋剧借助电视媒介便捷性、直观性、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两者结合衍生出一定数量的新的戏曲节目形态,主要有晋剧纪录片、晋剧电视剧和晋剧综艺节目等。最后,“晋剧+电影”的传播模式为晋剧的呈现提供了成熟的条件,在原有舞台表演的基础上,运用电影语言手法进行银幕化的处理,全方位表现晋剧的“唱念做打”和艺术美感[3]。
  1.3 高端创新阶段
  新媒体的兴起为晋剧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原本的晋剧传播也走出剧场,延伸出更多新媒介融合样态,例如“晋剧+微信”等。新媒体媒介传播多样性和多向性的特点,使受众由被动接受转向了主动介入,受众可以在各个平台上自主接收关于晋剧的相关信息,欣赏表演片段,发布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互联互动的体验,使晋剧更加贴近大众[4]。同时,戏剧创作家、演员群体可以更加准确地接收到受众的反馈,不断增强自身优势,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一些晋剧APP、晋剧网页、晋剧微信公众号也应运而生,这些终端和平台简化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强化了专业化的服务,创造了全新的媒体交互环境,形成了一个以晋剧为主题的全资源整合平台,晋剧进入到“后戏曲时代”[5]。
  2 晋剧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承困境
  2.1 碎片化传播致晋剧失真,“专业”与“业余”界限模糊
  传统的晋剧表演以人的身体作为媒介,各种媒介平台为迎合受众需求,对晋剧戏曲剧本、舞台、人物造型等进行改编创作,这种传播方式将晋剧切割成戏曲“碎片”,使晋剧呈现内容缺失完整性[6]。例如,一些平台将完整的晋剧表演分割成几个表演片段,是对晋剧实际表演片段式的复制和模仿,虽然可以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接触到部分晋剧精华,但这种传播方式既丧失了演員与观众面对面互动的即时性,也使得晋剧艺术缺乏本真,脱离了舞台,通过各种媒介机械地进行传播[7]。这些传播问题使得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下降,带来的只会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升[8]。
  2.2 信息冗杂,观众审美空间难以构成
  在新媒体语境下,各类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多种多样,一旦脱离了剧场,观众就无法长时间且集中精力获取晋剧信息,广告、自动播放视频模式等会干扰人们的注意力,使其无法构成审美空间和审美意境。受众在移动终端、计算机终端上获取、浏览的晋剧相关信息,都只是浅层、快速的,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培养和领悟[9]。同时,晋剧的受众年龄偏大,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碎片化的晋剧信息更难以激发其兴趣,浏览的时间短、速度快,而且视线都被其他冗杂的娱乐信息所吸引,既影响了受众体验,又使得晋剧无法获得更好的二次传播[10]。与晋剧相关的一些传播平台十分重视产品形式上的体验,推出独具晋剧风格的界面、简化注册平台手续等,却忽视了用户情感上的体验。改变这种状态不能单单依靠社交圈的熟人带领作用,媒体平台更应该增加一些整合概括的晋剧内容和平台使用规则,从而扩展晋剧的传播[11]。
  2.3 传播平台缺乏活力,开发力度急需加大
  晋剧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来说,主要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和群体,因此传播平台较为单一,缺乏活力,其本身的内容开发中对于晋剧文化内涵挖掘也不够深入[12]。第一,晋剧相关产品生产及媒介平台搭建的多样性有待提升,例如在微信衍生传播方面,晋剧相关产品的开发还十分欠缺,目前主要集中在公众号的开发以及微信群聊交流,而微信小程序等与晋剧相关的内容开发几乎空白,整体传播的趣味性有待加强[13]。第二,相关媒介平台提供功能的多样性有待提升。新媒体语境下,受众不再是单一消极的大众媒介操纵对象,对于大众媒介的宣传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他们需要得到更加强烈的参与感[14]。与晋剧相关的媒介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晋剧欣赏渠道,但更多偏向于一种“过眼云烟”似的欣赏方式,缺乏个体思想的分享输出以及与名家的交流互动[15]。   3 新媒体语境下晋剧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
  3.1 运用场景思维提高“原生态”戏剧的综合性
  新媒体语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对“原生态”的晋剧进行改动,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晋剧的传播,但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场景思维来增强“原生态”晋剧的综合性[16]。从用户的实时状态和生活惯性来说,晋剧的各类媒介平台依赖的用户范围较小,多集中于有观赏晋剧习惯的老人和小部分晋剧爱好者。媒介平台需要做到技术和内容上的双层融合,多提供操作性的教程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对于场景思维中社交氛围的要素来说,要做到内容和技术上的适配[17]。不仅要理解晋剧爱好者头脑中的共有空间,及时推送与他们需求相适应的晋剧内容和晋剧服务,而且还要重视技术空间中所带来的关系上的适配,从而可以对网络环境中对晋剧有着共同追求的晋剧从业者、爱好者的社交行为和关系进行聚合[18]。
  3.2 利用“大数据思维”全面分析晋剧“相关点”
  新媒体语境下,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发晋剧资源,意味着要对晋剧领域内的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处理、挖掘和分析,其中,晋剧受众的行为数据和生产内容是大数据的主要来源。第一,要对晋剧相关用户进行全样本、跨平台分析[19]。包括晋剧传统传播平台中人际传播渠道和群体传播渠道的用户分析,也包括新兴传播平台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渠道的用户分析,更包括在不侵犯隐私权的前提下,根据平台用户轨迹而发现的潜在用户分析[20]。通过全样本和跨平台的数据收集与关联分析,可以发现并研究用户接触晋剧的整体行为规律,从而更好地开发融媒体平台[21]。第二,要对用户进行细分化和精准化的分析。将晋剧接触用户的态度、行为及类型偏好关联起来,形成完整且立体的晋剧接触群体画像,通过对用户跟踪、记录等技术的利用,在群体画像中对晋剧接触者进行定向精准研究,相对于过往的样本抽查和单纯消费行为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有助于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和升级[22]。
  3.3 运用管理思维建立晋剧数字博物馆
  运用管理思维建立晋剧数字博物馆,意味着建立拥有海量资源的晋剧文化数据库,对晋剧资料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全方位的纪录、展示和传承晋剧文化[23]。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为资源普查、深入挖掘晋剧资源提供了便利。晋剧数据库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仅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还可以广泛使用动画、3D合成、虚拟影像技术等,将晋剧特色生动地展示出来[24]。目前,山西地方的一些图书馆、文化厅已经建立了晋剧数据库,包括演出视频、剧本、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分析等,使受众能够更高效、更方便地理解晋剧并作更加深入的理论分析。同时我们应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晋剧文化数字博物馆,通过晋剧和科技的有机融合,使晋剧传播更具备数字化技术思维。
  4 结语
  晋剧是中华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国人共同的审美观念与情感寄托。尽管现阶段晋剧传播面临瓶颈,但在这样一个变革的年代,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晋剧传播原有生态结构,打破原有的媒介传播界限,使受众获得更加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晋剧相关从业者应在积极探索中发现传播新样态和新视野,以创新的传播方式带领晋剧突破瓶颈,从而为其传播、传承和发展带来诸多全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宫本常一.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M].郑民钦,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29.
  [2] 安晓燕.《一路书香》的叙事创新与问题审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103-105.
  [3] 石淑敏.全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创新与推广初探[J].汉字文化,2020(16):160-162.
  [4] 段德宁.中国美学范畴亚范畴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8(20):247-249.
  [5] 李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44.
  [6] 焦福民.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16-18.
  [7] 张欢.“慢综艺”节目中的二次元式的包装[J].戏剧之家,2019(02):99-100.
  [8] 台雪纯.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8):105-106.
  [9] 王网明.抖音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走红原因分析[J].戏剧之家,2019(26):214-215.
  [10] 王汝源.新媒體视域下粉丝文化发展特点研究[J].汉字文化,2020(11):62-65.
  [11] 陈雨萌.传播视域下红色文化空壳化的成因与规制[J].艺术科技,2019,32(05):158.
  [12] 张雅璇.当代大学生手机游戏社交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知识,2019(08):50-53.
  [13] 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南传播,2018(10):105-107.
  [14] 安晓燕.对国内“慢综艺”节目的创作思考[J].中国电视,2018(8):43-46.
  [15] 王俊霞.新媒体视域下乡土传播的优化与整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10):186-187.
  [16] 张祁.大众传播视域下抖音APP走红原因的探析[J].东南传播,2019(03):24-26.
  [17] 李思琪.传统纹样在电影中的应用与推广——以电影《赤壁》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4):73-74.
  [18] 安晓燕.浅论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的角色功能转变及其存在问题[J].中国电视,2019(7):21-25.
  [19] 张欢.医疗类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的创新维度与问题审视[J].中国电视,2020(08):78-82.
  [20] 吴启越,胡喆.浅析本土化真人秀节目发展与走向[J].戏剧之家,2019(13):132.
  [21] 张北辰,倪建邺,刘国庆.浅谈传统礼仪文化的智能传播生态[J].汉字文化,2020(18):40-41.
  [22] 毛子钰.亲情类真人秀中的“孝”文化建构[J].东南传播,2017(06):50-52.
  [23] 彭佳妮.中国传统云纹的文化内涵及传承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14):91-94.
  [24] 尹佳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研究[J].汉字文化,2020(18):82-83.
  作者简介:朱可璇(1998—),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播。
其他文献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结合而成的声乐曲,古典主义时期虽有诸多著名的作曲家创作过艺术歌曲,但舒伯特却将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做到了极致,因而其被世人称作“艺术歌曲之王”。本文以舒伯特联篇歌曲集《冬之旅》中的第二首《凤信旗》为例,探索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西方文学的代表之作,也是19世纪法国的一部重要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围绕女主角艾丝美拉达讲述了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雨果采用細腻的笔法描绘出女主角的悲剧爱情。本文从爱情观的视角出发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重点对艾丝美拉达与她身边四个男人的不同爱情观进行剖析。  关键词:西方文学;《巴黎圣母院》;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辩证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包装设计作为一个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创作的分支之一,理应受到该理论的指导。对于特定的包装设计而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为该设计作品应兼具的形式美感与功能价值。包装设计的形式之美展现、突出产品的功能,而产品功能的特点又抽象出来决定最终形式,形式与功能相辅相成,统一于艺术作品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包装设计;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公共服务成为必然趋势,公共服务在各行业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提升其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服务设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只有做好服务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出公共服务的作用,继而为人们提供生活与工作上的便利。服务设计人员需要重视服务设计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挖掘服务设计在公共服务中的可接入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以此推
摘要:多声部视唱是视唱训练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其训练的目的不仅在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更是对多重线条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视唱与听觉的关系密不可分,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成就。因此,对于同时注意多个声部的弥散性听觉训练是多声部视唱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多声部视唱中,多声并非仅为多个单旋律的叠置,各声部之间的配合衔接,声部进行中的和谐感知都需要听觉进行引导。  關键词:多声部视唱;弥散性听觉;训练方法  中图分
摘要:本文从国家政策大方向出发,引出现代家具设计中应用燕尾榫结构的可行性,再对现有的关于燕尾榫结构的研究进行阐述和探究,其中包括传统家具中燕尾榫使用、燕尾榫的力学性能以及燕尾榫的创新应用,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燕尾榫未来的研究方向,即新型燕尾榫的创新、新材质燕尾榫的应用与燕尾榫在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燕尾榫;榫卯;力学性能;现代家具  中图分类号:TS66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国人情社会的形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带来的必然,实践传统、儒家文化的渗入、封建人治的影响及乡村自治的常态为人情社会的生长埋下了种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情文化艺术在培养和谐的亲情伦理关系、维护社会结构稳定上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对现代社会青年人的成长却带来了明显的阻抗,如何处理好法律、制度、规矩与人情之间的关系,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环境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时代话题。  关键词:
摘要:汪曾祺创作了诸多与自身气质接近的儒家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着独特的形象特质,他们坚守儒家思想道德传统,富有世俗精神,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汪曾祺;知识分子;文学形象;儒学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曾经指出:“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
摘要:在我国古代小说中,女子作为重要描写对象的作品不多,并且由于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固化形象,大部分作品中的女性多柔情似水抑或是温婉可人。而宋话本《碾玉观音》中的女主人公璩秀秀形象与古代小说中的传统女子形象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本文通过对《碾玉观音》中璩秀秀形象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小说产生的时代阐述其进步的女性观。  关键词:《碾玉观音》;璩秀秀;女性形象;封建思想;进步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
摘要:隐式交互是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理论。从交互设计诞生至今,人类对于人机关系的探索和产品受众的研究从未停止。包装设计本身包含了丰富的交互,包装设计对于受众的行为影响就是交互的本质。本文通过对包装的视觉、功能、情感三个方面的互动行为,在包装设计的常见交互手段之下,寻找能被隐式交互理论所解释的行为,研究适用于包装设计的隐式交互的表达方式,以探寻包装设计在人性化设计中的前景。  关键词:包装设计;包装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