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校开始使用北师大版语文教科书。这套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改革的成功经验,具有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可是对于地处祁连山区的教师初次拿到这套教材,并非是这种“柳暗花明”的感受。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老师觉得实验教材难于把握,教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了,竟然不会教了!在这几年里老师们面临着新理论、新实验、新教法,再加上新教材的全新挑战,踏上了我校语文教学新的征程,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 因地制宜采取教学策略
首先考虑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我校的老师绝大多数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自己带到课堂上的是个人独有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这使得每个人的课堂不同于其他任何课堂。老师们往往倾向于自己已经用过的或者惯于使用的教学策略。实践中大家深有感触:这些方法过于频繁地使用会导致教师自身能力停滞不前和学生的厌倦,因为学生具有各种各样的学习风格,所以我们应该用多样的教学策略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其次考虑学生的需求、经验和水平。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学生通过直接教学(讲授和背诵)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一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能学得更好,还有一些学生则更适合独立的学习,而有些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只能达到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了解到学生情况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比如,我校农村孩子较多,在如何纠正方言上,老师们摸索到: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有一定的用处,但绝不等于会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更不等于会了拼音就会了普通话。会不会普通话,关键是学校是否有一个说普通话的语境,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是否用普通话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等。最后应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气氛也会影响教学策略。它包括教师、学校和社区,可供你是用的资源有哪些?可能有些你本打算开展的活动会因为重要资源的缺乏而无法实施。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都与“花”有关,而我们所处的地区比较寒冷,春暖花开的现象是没有的,于是我将这些内容调整在后面等到“夏暖花开”,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拓展一些南方的花卉,激发孩子们了解大自然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准确定位学生的目前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给学生积极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刺激物”,以引起学生的兴奋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
由此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喜欢语文。二是学习语文的方法问题,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语文,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真正体现“因材(文本、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施教”的法则。而这样做的目的正是集中体现北师大版的教材总的指导思想“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
二、整合集体智慧
新教材的使用不少教师感到不太适应。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单靠传统方式 基本是低效的。拿到新教材时正逢我们所处地区面临新课改之际,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对于所有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不同能力不同风格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正好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我是我校新教材的第一个试用者,当我看到第一册教材,就直接产生疑惑:先不学拼音怎么教孩子认字?拼音只强调认,不强调写怎么了得?产生这样的疑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以往的语文教材是一入学就先学拼音,我校有三分之一是农村学生,面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的农村儿童,我们茫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研组加大了集体备课的力度,有了共识:汉字是有中国文化的母语文字,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拼音只是一种认字的方法,而认字并不是只有拼音这一种方法,正如一入学时学习“字与画”单元,保护了孩子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先学常用字再学拼音,把拼音的难点分解,保护和激发孩子认字和学拼音的兴趣,真正以学生为本,不能以教师怎样教习惯和顺手就选取某种版本的教材,经过学习,孩子的拼音比原来学得还好。这样在一次次地集体备课中,同事们集思广益,首先对于用好新教材有了信心。改变一开始那种“新教材不适应我们农村的孩子”看法,提高了认识。“适应农村”应该理解为“适应农村孩子的发展”而不是适应山区的落后,只看到眼前,不着眼发展和未来,那真是误人子弟,如果以山区落后为由,选用落伍的教材,采用落后的教法,那将进一步加大城乡差别。
三、组织观摩、学习、交流
老师们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二年级的识字部分,教师认为任务重,时间紧,这一反映有教材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当的问题。教导处就请对教材理解较深、教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做示范课。通过对观摩课的多角度分析,教师明确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组织老师们参加市里北师大教材的培训,之后及时组织交流体会。老师们认为新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以传统的观念去看新教材,以传统的教法去处理新教材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年在我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北师大教材,采取有效的方法。
由于我们能够随着课改的推进对新教材有全新的认识、探索,我校的语文教学很快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科成绩在县教体局组织的多次抽考中成绩名列前茅。
一、 因地制宜采取教学策略
首先考虑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我校的老师绝大多数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自己带到课堂上的是个人独有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这使得每个人的课堂不同于其他任何课堂。老师们往往倾向于自己已经用过的或者惯于使用的教学策略。实践中大家深有感触:这些方法过于频繁地使用会导致教师自身能力停滞不前和学生的厌倦,因为学生具有各种各样的学习风格,所以我们应该用多样的教学策略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其次考虑学生的需求、经验和水平。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学生通过直接教学(讲授和背诵)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一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能学得更好,还有一些学生则更适合独立的学习,而有些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只能达到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了解到学生情况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比如,我校农村孩子较多,在如何纠正方言上,老师们摸索到: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有一定的用处,但绝不等于会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更不等于会了拼音就会了普通话。会不会普通话,关键是学校是否有一个说普通话的语境,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是否用普通话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等。最后应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气氛也会影响教学策略。它包括教师、学校和社区,可供你是用的资源有哪些?可能有些你本打算开展的活动会因为重要资源的缺乏而无法实施。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都与“花”有关,而我们所处的地区比较寒冷,春暖花开的现象是没有的,于是我将这些内容调整在后面等到“夏暖花开”,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拓展一些南方的花卉,激发孩子们了解大自然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准确定位学生的目前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给学生积极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刺激物”,以引起学生的兴奋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
由此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喜欢语文。二是学习语文的方法问题,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语文,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真正体现“因材(文本、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施教”的法则。而这样做的目的正是集中体现北师大版的教材总的指导思想“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
二、整合集体智慧
新教材的使用不少教师感到不太适应。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单靠传统方式 基本是低效的。拿到新教材时正逢我们所处地区面临新课改之际,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对于所有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不同能力不同风格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正好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我是我校新教材的第一个试用者,当我看到第一册教材,就直接产生疑惑:先不学拼音怎么教孩子认字?拼音只强调认,不强调写怎么了得?产生这样的疑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以往的语文教材是一入学就先学拼音,我校有三分之一是农村学生,面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的农村儿童,我们茫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研组加大了集体备课的力度,有了共识:汉字是有中国文化的母语文字,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拼音只是一种认字的方法,而认字并不是只有拼音这一种方法,正如一入学时学习“字与画”单元,保护了孩子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先学常用字再学拼音,把拼音的难点分解,保护和激发孩子认字和学拼音的兴趣,真正以学生为本,不能以教师怎样教习惯和顺手就选取某种版本的教材,经过学习,孩子的拼音比原来学得还好。这样在一次次地集体备课中,同事们集思广益,首先对于用好新教材有了信心。改变一开始那种“新教材不适应我们农村的孩子”看法,提高了认识。“适应农村”应该理解为“适应农村孩子的发展”而不是适应山区的落后,只看到眼前,不着眼发展和未来,那真是误人子弟,如果以山区落后为由,选用落伍的教材,采用落后的教法,那将进一步加大城乡差别。
三、组织观摩、学习、交流
老师们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二年级的识字部分,教师认为任务重,时间紧,这一反映有教材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当的问题。教导处就请对教材理解较深、教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做示范课。通过对观摩课的多角度分析,教师明确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组织老师们参加市里北师大教材的培训,之后及时组织交流体会。老师们认为新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以传统的观念去看新教材,以传统的教法去处理新教材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年在我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北师大教材,采取有效的方法。
由于我们能够随着课改的推进对新教材有全新的认识、探索,我校的语文教学很快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科成绩在县教体局组织的多次抽考中成绩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