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让刘诗诗用一种花比喻自己,她说是木兰。人如其花,清雅淡然,这几年来愈有盛放之势。这一路,她努力抚平心里的各种小纠结,让自己更坦然地面对问题,享受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的成就感。她仍然不多话,在陌生环境里会怕生,偶尔露出的不知所措,还是让人心上一动。她无须标榜性格和强势,而正是这份可贵的天然和单纯,让她在太过热闹的娱乐圈显得别具一格。
懂得了演戏的分寸感
在娱乐圈一众漂亮又年轻的姑娘里,刘诗诗不是一进场就夺人眼球的那一个。可是过了几分钟,心定下来了,你就知道,这儿还有个安安静静的姑娘,值得注意。她故事的起源,可能就是那多一点的“注意”,那是个挺平常的开头,陪朋友去试镜,自己却被选上了。
不是科班出身,她在许多场合都并不讳言自己算不上一个天生的演员,“我觉得自己不属于很聪明的那种,需要一点一点地磨出来。”她经历过一句简单的“伯母你好”都要NG数遍的青涩时期,连那个让她爆得大名的角色“若曦”,演技也确有不够成熟之处,但是刘诗诗一路走来,能够证明的是,她从来未曾停止进步。
“以前给我一个人物,我就用感觉去演,听到‘Action’就开始,一句戏外的话都不会说,是特别听话的那种演员;渐渐我发现,我可以为角色找到更多的东西,添加更丰富的情绪,而具体的尺度我可以跟导演沟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譬如一场开心的戏,我会问导演,要开心到什么程度?在开心之外是否还需要别的情绪、流露几分最适宜?我越来越体会到演戏的分寸感。”
分寸之外,她也掌握了一套随心所欲“穿越”的本领,穿上古装就是温婉柔弱的古典女子,衬衫短裙上身,她也可以是都市里的现代女性。她说自己会把角色与自己分得很开,就像跳了多年的芭蕾,在练功房与舞台上一定脊背挺拔,私下里也会驼背,她说自己和一群同学都是如此,也因此才有张弛。
“我从来不怕被人定型为柔弱,这样演起反差的角色就会很有效果。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矛盾的人,曾经还为此困惑过,但慢慢觉得这样也挺好,从自己身上找到与角色相似的地方,再把它放大,从中体会到乐趣。”
并无过分奢求,那份淡然让她拥有更可亲的魅力。
刘诗诗六岁开始学习古典芭蕾,十岁进入寄宿学校,她有功底,却罕见向外界展示。她说自小如此,小时候家庭聚会,亲戚朋友总逗她“跳一个”,但她总是执拗地拒绝。“每个人都有小性格,我也会有,但我不会做出很出格的事情,我所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很明确。”
这种坚持让她在最初显得不那么适应这个要求明星“博版面”的圈子,甚至穿个露背礼服出席活动都会哭一通,觉得委屈——自己是来宣传的,又不是来露背的。“现在好一些了。”她承认,但还是坚持自己是个保守的人,拍杂志时她可以接受适度的性感,但想让她更美艳风骚些,不可能。
拍戏最初,妈妈总是跟在她身边,保护着她,但当她签了公司,妈妈渐渐从她的访谈中“退隐”,而逐渐成长的她也知道,自己要开始保护家人。据说连和家人去哪里度假这样的话题她也不答,是为了使家人的生活免受打扰,她学习着承担,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与刘诗诗交谈时会发现,她毫不掩饰的爽朗笑声经常让人误以为坐在面前的是某个邻家女孩,真诚、仔细、不做作;但渐渐地,你会感到周围的气场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她思考问题时的眼神,足以令异性倾倒——细想之下,十余载的芭蕾训练,或许不止给她带来了柔和的性格与清丽的身形,还有一种专注的美。出道十年,刘诗诗辗转于荧屏和大银幕,从古装美女到现代女性,她用愈发成熟的演技表现不同时空里人物的喜怒哀乐。虽然在她身上找不到演员生涯的匠气,观众却折服于她塑造的角色。说她是“天生的演员”也许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她无疑拥有了这样的资质。
在很多人眼中,她是名副其实的“女神”,但她却不时自嘲,“吃货”是她自我评价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如果“女神”与“吃货”必须二选一的话,她会奔着尝遍美食的心态果断选择后者。但实际上,这种洒脱与率性,这份“若在眼前”的真实感,何尝不是另一种文艺?于是,这才有了时装周上的刘诗诗。她可以按照国人的固有印象,继续行走在小清新的路上,也可以在愿意时优雅地展示女人味,两者的切换,无需劳神伤脑。而她的取舍标准很简单:喜欢。 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记者:今年是你第二次去巴黎时装周。你对巴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刘诗诗:巴黎中餐馆的东西很好吃!我们时间很赶,而那家店上菜速度特别快,我们去了三四次。其实每次去巴黎都是为工作,走马观花,但看到那些建筑街道,就有种浪漫的感觉。我算是个挺实际的人,之前对这个城市有好奇,但不会有太多想象叠加。
记者:这次一切都顺利吗?
刘诗诗:到巴黎的班机晚点,我不得不在半小时里梳洗化妆完毕,直接去参加活动,从来没那么赶过,真是挺考验化妆师的。也没想到那天那么冷,又下雨,穿着露肩的衣服的确有点小哆嗦,时差也没倒过来,有点儿困。我到了陌生环境还是会认生,多少有点紧张。不过现在也已经知道,不过是工作,按正常的来就好,专注些,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记者:你现在已经习惯在公众场合被人关注了吗?
刘诗诗:如果是工作,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在私人生活范围,我还是有点不习惯。我的办法是,把自己完全当成路人,就是即使看到有人在拍我,也当完全没看到。不然躲躲藏藏的,反而引起别人的注意。
记者:你现在对于自己穿衣的尺度稍微放开些了吗?
刘诗诗:我还是比较保守,当然现在露背装也穿得不少了。慢慢长大,总会有一些更女人的东西,但我始终觉得性感应该是内在的,而不仅仅是少穿些。我的不安全感比较重,比如没有肩带的衣服就老是担心它往下坠,裙摆太长就会担心自己会不小心踩到。
记者:你会把自己完全当成角色中的人物吗?
刘诗诗:我往往不会去考虑这种“当成”的过程,我会觉得我就是她,更多会从情感和情绪方面进入角色。我是一个不怎么懂技巧的演员,现在处理的方式已经好了一些,至少会考虑镜头感,刚开始的时候演就是演,根本不管镜头在哪里,自己演得很惨,可镜头里什么都看不到。我去年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拍摄时一直觉得怪怪的,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看成片的时候,表演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就是觉得镜头里的表现没有到位,我才开始明白,表演要更明确地交代给镜头。也因为不懂技巧,我会把自己完完全全放进去。曾有人和我说,你这样太累了,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也不错,因为特别真实,好像身体里真的住进另一个灵魂。
记者:去年你也有好几部电影作品同世,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刘诗诗:电视篇幅长,制作周期短,整个人的状态都呈现在里面,观众能连贯地看到角色。但电影往往这个镜头是你,下个镜头就没了,要在一个镜头里表现出更多的东西来,所以对每个镜头的把握都要更精确一些。
记者:回看自己作品时,你会各种挑自己毛病吗?
刘诗诗:会检讨。现在会对自己说,能挑出毛病是好事,但不要钻牛角尖,毕竟现在的感受和当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更何况,回看时是旁观者,而当时身在其中,在意的点会有所不同。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才能在之后的表演中有所调整,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能被别人看到我在尝试改变,我就会很开心。
记者:从专业舞者转型为演员,你觉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刘诗诗:心态比较好,不会把任何事情看得特别大,也不怕吃苦。
记者:跳舞的时候,你迷恋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吗?
刘诗诗:不能说迷恋,但站在舞台上,感觉的确特别特别不一样。有时候杂志拍摄时他们希望我做一些舞蹈动作,我不愿意。对我来说,舞蹈永远要达到那个标准才能亮相,我很久没练了,随便摆个姿势,我觉得是对舞蹈的亵渎。
记者:这几年来你觉得自己做演员的信心增加了吗?
刘诗诗:应该说是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我看剧本总是看得很慢,以前会边看边演,现在则希望自己先放空,先把它当小说来看,站在更客观的角度,不要有太多代入感。这样我才能更准确地找到不明确的部分,和团队讨论时也更有针对性,在开始之前,对人物也有更整体的把握。怎么说,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去判断人物,不会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去判断角色的一些举动是否合理正常,每个人都不同,如果人物就是有那样的逻辑,那就尊重她的方式。之前有过这样的问题,自己的主导意识作祟,会让我停在原地,完全进行不下去。我不能自然地走,我在演另一个人,可身边好像还有个自己在说话,好像两个人在吵架。
记者:你会希望自己每次表演时都有尽量精准的控制吗?
刘诗诗:每天晚上我都会把第二天要拍的戏演一遍,但不会过于投入。以前走戏的时候我多少会控制不住,走一走就把情绪带出来,反而到正式演的时候会有种惯性,现在会把情绪留到那个爆发点,也留一点未知去现场擦出火花。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努力到十分,回头看的时候,可能又退回到了七八分的地步……我不想钻牛角尖,顺其自然吧。
记者:你觉得表演最吸引你的部分是什么?
刘诗诗:它让我觉得自己更成熟。我比较专注,做事情比较实打实,以前有些懵懵懂懂不明白的地方,也不好意思提出来。现在能更坦然地面对问题,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成、做好这件事。某种程度上来说,表演也是种自我表达,因为演员总是以自己的阅历和感知去理解角色,她必然有你特别真实的一部分。
记者:拍戏时最影响你状态的是什么?
刘诗诗:饿。我是需要少食多餐的人,每餐吃得不多,也很快会饿。有时拍到一半不得不叫出来我很饿,因为大家都能听到肚子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尴尬。睡饱、吃饱对我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放假的时候真的十一二个小时都觉得睡不够。
记者:平时你会网购吗?
刘诗诗:我没什么时间逛街,尤其在剧组的时候,所以基本都靠网购。还买过加湿器、电磁炉!
记者:听说你在剧组的生活装备特别齐全。
刘诗诗:我每次开工都好像搬家一样的规模,总是希望自己能舒服点,所以会备一些“开工服”,比如我有许多开衫,因为古装的衣服不能穿套头衫。还会准备许多锅碗瓢盆,往往是上部戏结束时用的,不想浪费。可能我从小住校,比较独立,想得也会比较多,以前还会随身准备跌打损伤药,保不齐受伤了怎么办呀!也可能会碰到其他工作人员突然不舒服,不一定有时间去买药的话好歹有个准备。
记者:别人对于你私事的好奇会让你感到不安吗?
刘诗诗:我挺坦然的,也没有想过要瞒什么,这样比较自在。其实我有时觉得记者挺无奈的,因为在我这里真的问不到什么。我们通常都很配合,能说的也都说了,但如果牵扯到我的朋友或者家人,我就觉得不太合适,我是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开的人。
懂得了演戏的分寸感
在娱乐圈一众漂亮又年轻的姑娘里,刘诗诗不是一进场就夺人眼球的那一个。可是过了几分钟,心定下来了,你就知道,这儿还有个安安静静的姑娘,值得注意。她故事的起源,可能就是那多一点的“注意”,那是个挺平常的开头,陪朋友去试镜,自己却被选上了。
不是科班出身,她在许多场合都并不讳言自己算不上一个天生的演员,“我觉得自己不属于很聪明的那种,需要一点一点地磨出来。”她经历过一句简单的“伯母你好”都要NG数遍的青涩时期,连那个让她爆得大名的角色“若曦”,演技也确有不够成熟之处,但是刘诗诗一路走来,能够证明的是,她从来未曾停止进步。
“以前给我一个人物,我就用感觉去演,听到‘Action’就开始,一句戏外的话都不会说,是特别听话的那种演员;渐渐我发现,我可以为角色找到更多的东西,添加更丰富的情绪,而具体的尺度我可以跟导演沟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譬如一场开心的戏,我会问导演,要开心到什么程度?在开心之外是否还需要别的情绪、流露几分最适宜?我越来越体会到演戏的分寸感。”
分寸之外,她也掌握了一套随心所欲“穿越”的本领,穿上古装就是温婉柔弱的古典女子,衬衫短裙上身,她也可以是都市里的现代女性。她说自己会把角色与自己分得很开,就像跳了多年的芭蕾,在练功房与舞台上一定脊背挺拔,私下里也会驼背,她说自己和一群同学都是如此,也因此才有张弛。
“我从来不怕被人定型为柔弱,这样演起反差的角色就会很有效果。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矛盾的人,曾经还为此困惑过,但慢慢觉得这样也挺好,从自己身上找到与角色相似的地方,再把它放大,从中体会到乐趣。”
并无过分奢求,那份淡然让她拥有更可亲的魅力。
刘诗诗六岁开始学习古典芭蕾,十岁进入寄宿学校,她有功底,却罕见向外界展示。她说自小如此,小时候家庭聚会,亲戚朋友总逗她“跳一个”,但她总是执拗地拒绝。“每个人都有小性格,我也会有,但我不会做出很出格的事情,我所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很明确。”
这种坚持让她在最初显得不那么适应这个要求明星“博版面”的圈子,甚至穿个露背礼服出席活动都会哭一通,觉得委屈——自己是来宣传的,又不是来露背的。“现在好一些了。”她承认,但还是坚持自己是个保守的人,拍杂志时她可以接受适度的性感,但想让她更美艳风骚些,不可能。
拍戏最初,妈妈总是跟在她身边,保护着她,但当她签了公司,妈妈渐渐从她的访谈中“退隐”,而逐渐成长的她也知道,自己要开始保护家人。据说连和家人去哪里度假这样的话题她也不答,是为了使家人的生活免受打扰,她学习着承担,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与刘诗诗交谈时会发现,她毫不掩饰的爽朗笑声经常让人误以为坐在面前的是某个邻家女孩,真诚、仔细、不做作;但渐渐地,你会感到周围的气场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她思考问题时的眼神,足以令异性倾倒——细想之下,十余载的芭蕾训练,或许不止给她带来了柔和的性格与清丽的身形,还有一种专注的美。出道十年,刘诗诗辗转于荧屏和大银幕,从古装美女到现代女性,她用愈发成熟的演技表现不同时空里人物的喜怒哀乐。虽然在她身上找不到演员生涯的匠气,观众却折服于她塑造的角色。说她是“天生的演员”也许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她无疑拥有了这样的资质。
在很多人眼中,她是名副其实的“女神”,但她却不时自嘲,“吃货”是她自我评价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如果“女神”与“吃货”必须二选一的话,她会奔着尝遍美食的心态果断选择后者。但实际上,这种洒脱与率性,这份“若在眼前”的真实感,何尝不是另一种文艺?于是,这才有了时装周上的刘诗诗。她可以按照国人的固有印象,继续行走在小清新的路上,也可以在愿意时优雅地展示女人味,两者的切换,无需劳神伤脑。而她的取舍标准很简单:喜欢。 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记者:今年是你第二次去巴黎时装周。你对巴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刘诗诗:巴黎中餐馆的东西很好吃!我们时间很赶,而那家店上菜速度特别快,我们去了三四次。其实每次去巴黎都是为工作,走马观花,但看到那些建筑街道,就有种浪漫的感觉。我算是个挺实际的人,之前对这个城市有好奇,但不会有太多想象叠加。
记者:这次一切都顺利吗?
刘诗诗:到巴黎的班机晚点,我不得不在半小时里梳洗化妆完毕,直接去参加活动,从来没那么赶过,真是挺考验化妆师的。也没想到那天那么冷,又下雨,穿着露肩的衣服的确有点小哆嗦,时差也没倒过来,有点儿困。我到了陌生环境还是会认生,多少有点紧张。不过现在也已经知道,不过是工作,按正常的来就好,专注些,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记者:你现在已经习惯在公众场合被人关注了吗?
刘诗诗:如果是工作,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在私人生活范围,我还是有点不习惯。我的办法是,把自己完全当成路人,就是即使看到有人在拍我,也当完全没看到。不然躲躲藏藏的,反而引起别人的注意。
记者:你现在对于自己穿衣的尺度稍微放开些了吗?
刘诗诗:我还是比较保守,当然现在露背装也穿得不少了。慢慢长大,总会有一些更女人的东西,但我始终觉得性感应该是内在的,而不仅仅是少穿些。我的不安全感比较重,比如没有肩带的衣服就老是担心它往下坠,裙摆太长就会担心自己会不小心踩到。
记者:你会把自己完全当成角色中的人物吗?
刘诗诗:我往往不会去考虑这种“当成”的过程,我会觉得我就是她,更多会从情感和情绪方面进入角色。我是一个不怎么懂技巧的演员,现在处理的方式已经好了一些,至少会考虑镜头感,刚开始的时候演就是演,根本不管镜头在哪里,自己演得很惨,可镜头里什么都看不到。我去年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拍摄时一直觉得怪怪的,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看成片的时候,表演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就是觉得镜头里的表现没有到位,我才开始明白,表演要更明确地交代给镜头。也因为不懂技巧,我会把自己完完全全放进去。曾有人和我说,你这样太累了,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也不错,因为特别真实,好像身体里真的住进另一个灵魂。
记者:去年你也有好几部电影作品同世,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刘诗诗:电视篇幅长,制作周期短,整个人的状态都呈现在里面,观众能连贯地看到角色。但电影往往这个镜头是你,下个镜头就没了,要在一个镜头里表现出更多的东西来,所以对每个镜头的把握都要更精确一些。
记者:回看自己作品时,你会各种挑自己毛病吗?
刘诗诗:会检讨。现在会对自己说,能挑出毛病是好事,但不要钻牛角尖,毕竟现在的感受和当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更何况,回看时是旁观者,而当时身在其中,在意的点会有所不同。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才能在之后的表演中有所调整,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能被别人看到我在尝试改变,我就会很开心。
记者:从专业舞者转型为演员,你觉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刘诗诗:心态比较好,不会把任何事情看得特别大,也不怕吃苦。
记者:跳舞的时候,你迷恋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吗?
刘诗诗:不能说迷恋,但站在舞台上,感觉的确特别特别不一样。有时候杂志拍摄时他们希望我做一些舞蹈动作,我不愿意。对我来说,舞蹈永远要达到那个标准才能亮相,我很久没练了,随便摆个姿势,我觉得是对舞蹈的亵渎。
记者:这几年来你觉得自己做演员的信心增加了吗?
刘诗诗:应该说是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我看剧本总是看得很慢,以前会边看边演,现在则希望自己先放空,先把它当小说来看,站在更客观的角度,不要有太多代入感。这样我才能更准确地找到不明确的部分,和团队讨论时也更有针对性,在开始之前,对人物也有更整体的把握。怎么说,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去判断人物,不会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去判断角色的一些举动是否合理正常,每个人都不同,如果人物就是有那样的逻辑,那就尊重她的方式。之前有过这样的问题,自己的主导意识作祟,会让我停在原地,完全进行不下去。我不能自然地走,我在演另一个人,可身边好像还有个自己在说话,好像两个人在吵架。
记者:你会希望自己每次表演时都有尽量精准的控制吗?
刘诗诗:每天晚上我都会把第二天要拍的戏演一遍,但不会过于投入。以前走戏的时候我多少会控制不住,走一走就把情绪带出来,反而到正式演的时候会有种惯性,现在会把情绪留到那个爆发点,也留一点未知去现场擦出火花。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努力到十分,回头看的时候,可能又退回到了七八分的地步……我不想钻牛角尖,顺其自然吧。
记者:你觉得表演最吸引你的部分是什么?
刘诗诗:它让我觉得自己更成熟。我比较专注,做事情比较实打实,以前有些懵懵懂懂不明白的地方,也不好意思提出来。现在能更坦然地面对问题,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成、做好这件事。某种程度上来说,表演也是种自我表达,因为演员总是以自己的阅历和感知去理解角色,她必然有你特别真实的一部分。
记者:拍戏时最影响你状态的是什么?
刘诗诗:饿。我是需要少食多餐的人,每餐吃得不多,也很快会饿。有时拍到一半不得不叫出来我很饿,因为大家都能听到肚子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尴尬。睡饱、吃饱对我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放假的时候真的十一二个小时都觉得睡不够。
记者:平时你会网购吗?
刘诗诗:我没什么时间逛街,尤其在剧组的时候,所以基本都靠网购。还买过加湿器、电磁炉!
记者:听说你在剧组的生活装备特别齐全。
刘诗诗:我每次开工都好像搬家一样的规模,总是希望自己能舒服点,所以会备一些“开工服”,比如我有许多开衫,因为古装的衣服不能穿套头衫。还会准备许多锅碗瓢盆,往往是上部戏结束时用的,不想浪费。可能我从小住校,比较独立,想得也会比较多,以前还会随身准备跌打损伤药,保不齐受伤了怎么办呀!也可能会碰到其他工作人员突然不舒服,不一定有时间去买药的话好歹有个准备。
记者:别人对于你私事的好奇会让你感到不安吗?
刘诗诗:我挺坦然的,也没有想过要瞒什么,这样比较自在。其实我有时觉得记者挺无奈的,因为在我这里真的问不到什么。我们通常都很配合,能说的也都说了,但如果牵扯到我的朋友或者家人,我就觉得不太合适,我是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