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结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如何加强中学历史教学及探求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一、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培养造就一支具备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了解当今新技术发展新成果的教师,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为了构筑人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必须从教不息,学习不止。而历史学科有它的特点,它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在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开发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有着包含政治课在内所有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感、现实感、使命感。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系统、渊博、扎实的文化素质,灵活、高超的教学技能;更要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为起点,积极而主动地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教师必须不断拓展专业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是学生素质最基础最集中的体现。历史教学以其独特的内容构成了培养学生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广阔空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在向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的同时,阐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养
初中学生是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同学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且排列第二位,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装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1)用自己的语言讲。(2)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3)与上课内容要有联系。(4)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有卧薪尝胆”、“为什么要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交情?”、“为什么管宁与华歆绝交时要割席?”、“为什么要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官?”、“为什么鸽子被世人喻为和平的象征?”、“中国丝绸为什么堪称世界一绝?”、“中国瓷器为什么受到世界各国欢迎?”等等。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总之,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科学的实践精神、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一、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培养造就一支具备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了解当今新技术发展新成果的教师,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为了构筑人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必须从教不息,学习不止。而历史学科有它的特点,它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在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开发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有着包含政治课在内所有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感、现实感、使命感。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系统、渊博、扎实的文化素质,灵活、高超的教学技能;更要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为起点,积极而主动地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教师必须不断拓展专业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是学生素质最基础最集中的体现。历史教学以其独特的内容构成了培养学生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广阔空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在向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的同时,阐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养
初中学生是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同学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且排列第二位,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装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1)用自己的语言讲。(2)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3)与上课内容要有联系。(4)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有卧薪尝胆”、“为什么要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交情?”、“为什么管宁与华歆绝交时要割席?”、“为什么要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官?”、“为什么鸽子被世人喻为和平的象征?”、“中国丝绸为什么堪称世界一绝?”、“中国瓷器为什么受到世界各国欢迎?”等等。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总之,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科学的实践精神、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