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朱餐霞:爱美所以长寿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市徐汇区肇家浜路一幢老楼里,住着一位特殊的老人朱餐霞,她年过百岁,依然皮肤白皙、风度优雅、谈吐流利。
  朱餐霞个子不高,满头银发,正在午休。见客人登门拜访,随即整一整自己服饰,又叫保姆替她梳理一下头发,随口吟咏:“好梦初回人乍起,一帘晴日照梳头。”她笑意盈盈地解释:“这是清代华亭才女袁镜蓉《月蕖轩诗词》所录一诗名句。华亭就是上海古时之名……”这位知识渊博的老人侃侃而谈。
  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爱美、爱干净,尽管已是105岁高龄,可每天她都要将自己打扮一番,头发要梳得一丝不乱,衣服也要穿得干净整洁,洗完脸后,还要抹点保养霜。她不但精心注意仪容,如果一时穿的衣裳太紧了或者太宽了都要更换。保姆只得顺从其心意,一次又一次帮她卸装穿衣,梳妆打扮,不厌其烦,直至老太太自我感觉合身、舒适满意才行。小保姆说:“现在俺也习惯了。只要她高兴,大家也开心呀。”
  朱餐霞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给她取名为“餐霞”,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呼吸沆瀣兮餐朝霞。”父亲省吃俭用,让爱女朱餐霞接受课堂教育,她用功读书,考上了南汇县国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南汇县办小学任教,一身兼数职教国语、算术等课本。她始终服饰整洁,打扮入时,落落大方,切切实实做到心灵美、仪表美、行为美。也许是常年与孩子在一起,她一直保持一颗童心,带领小学生做广播操,组织徒步郊游,走路上下班……直到90多岁还常下楼散步。只是如今家里人不让她独自下楼去了,她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走动,至今脚力尚劲。
  八九十年来她始终不渝将爱美之心付诸实际行动,朱餐霞亲自操劳家务,她包揽了“买、汰、烧”,只有背米等重活才由老伴代劳。她喜欢手工洗衣服,唯有大件物品才动用洗衣机。直至99岁那年,才同意请来一个保姆相帮料理家务,烧饭做菜,助她一臂之力。
  百岁阿婆爱美食。早餐喝牛奶吃蛋糕,正餐一素一荤再加一汤,她喜欢吃红烧肉,每次可吃两大块。
  百岁阿婆爱美,爱她眼前古街小巷的美,爱她房前屋后的美,爱花开花落的美,爱自己照镜子的美,爱对着镜子打扮自己的美。记得60年前,她刚搬到肇家浜路,这里旧地名“肇嘉浜”,难民群居,垃圾遍地臭气熏天,为申城棚户区之一。老人却不受影响,虽居陋室,但房间收拾得有条不紊,一尘不染。春天买菜回来,在瓶中插一枝金黄的油菜花,一下所有的沮丧全烟消云散。老人爱美,欣赏美,特别是在逆境中,更会找到美的元素来调理自己的心情,让美驻足在眼神里,用爱美的眼光观察世界,在美中寻找快乐,在美中体验舒展的心情。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在福建泉州的一座孤岛上,生活着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妇,当地流传着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年轻时,妻子患上“怪病”,不敢出门见人,害怕听到声响。为了挽救妻子性命,丈夫携妻到孤岛上生活——  为治病携妻上孤岛  1977年春节后,26岁的福建泉州石狮镇古浮村村民蔡永昌忙着织补渔网,准备和村里人出海捕鱼。正当蔡永昌忙碌地做着出海前的准备时,妻子那边却出现了情况。  几天前,他妻子谢雪敏和一位村民发生了口角,回
期刊
秦润波,河北任邱人,1955年出生,九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书画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企业文博协会顾问等。师事张协和先生二十多年,博古今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年来,其作品常入选国内外展览,在2000年度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世界和平教育者协会邀请艺术展览中曾获杰出艺术作品奖。其作品常被国务院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贵宾以及作为中国驻外使节之外交赠礼,并曾
期刊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50多年前的1962年8月15日,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因为雷锋乐于助人,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雷锋”几乎成了“做好事”的同义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雷锋的一些网络质疑随之而来,比如人们发现生活中的雷锋也“赶时髦”,甚至还有名表和
期刊
尊重人才  1955年10月,钱学森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回到祖国。不久,周恩来亲自将制定研制火箭、导弹计划的任务交给了他。1957年,中国科学家要到苏联参观,考察原子弹研制的情况。但苏方提出,他们的火箭、原子弹,必须是相当级别的官员或者相当高军衔的人才能参观。当时钱学森没有军衔,如果他无法参加这次考察,将十分不利于国家研制原子弹计划的实施。周恩来得知苏方要求后,立即与毛泽东商议,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 
期刊
2015年2月27日,孝女朱晓晖以300万的全国投票数,站到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上,2015年底,她又成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蜗居车库,也不放弃瘫痪的老父亲  黑龙江绥芬河市的女记者朱晓晖原本衣食无忧,工作顺利。然而14年前,父亲突如其来地病倒了,她的命运就此改变了。  2002年4月末的一天,朱晓晖的父亲突患弥漫性脑梗,半身瘫痪,口眼歪斜,即使朱晓晖带着父亲看遍
期刊
日前媒体报道,广西一位65岁老人因病入院,以当地风俗为由,要求自己由两个女儿照顾,而两个儿子不许插手。与此同时,老人坚持要求未来全部家产必须只分给两个儿子,一时引起广泛关注。家产之难,不在聚而在分,这是历史名人们一再证明的事情——  家产该怎么分,该由谁来分,一直是挠头的事情,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面对巨富流失,抑或面对分毫不剩,豁达不计者和锱铢必较者都记录于史。每每读来,不禁使人唏嘘不已。  
期刊
一个老人,不过是希望自己的晚年有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颐养身心,替卧床的老伴多走一些路、多看一些风景,却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吉林长春市有一位不服老的“台球奶奶”,她75岁开始学台球,以顽强的“学霸”精神成为青年的榜样,并多次在省市级台球比赛中获奖。她在台球桌前的飒爽英姿鼓励了很多同龄人,但鲜有人知道,这一让她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背后,是她对老伴深沉的爱。  替老伴好好享受自由时光  2008年,
期刊
现在有一种现象叫“黄昏离”,即厮守了大半生的夫妻最终劳燕分飞。在老年夫妻婚变中,作为子女该如何自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我维系了无爱的家  1987年我出生在长春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导演,妈妈是大学美术教师,省内知名画家。从我懂事那天起,我整天面对的就是爸爸严厉的面孔、妈妈忧郁的脸。爸妈虽然同居一室,但他们更像是一对陌生人,他们很少说话,每天都各忙各的,我上初中时,我们这个家更
期刊
今年80岁的叶久能是我国最早一批在互联网上“吃螃蟹”的人,还有不少“粉丝”。最近,他将10多年来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整理出书,自冠其名为《叶久能自选集》。  新浪博主“深山绿客”,真名叶久能,生于1935年,已80岁高龄,却喜欢站在互联网的潮流前沿。十几年前,叶久能就已在网站论坛上码字,还培养了不少“粉丝”。  老叶现居浙江台州临海洪池路,他的生活简单安逸,老叶每日除了出门遛遛腿脚,便是在家与网络、文
期刊
人生处在十字路口,面临重大选择——  经过20年亲力亲为的努力经营后,老张的小加工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现在只有靠低价及关系挽回一些顾客,但代价就是没什么盈利可言,只能赚得“工钱”维持。要挽回竞争力,必须再投资新机器,粗粗一算投入要超过50万以上。想想今年已经55岁,即使投资顺利,也要5年回本。  老张也小有积蓄,现在自住的房子市价约140万元,各类存款基金大约有200万,公积金50万元,可是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