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就像一颗小树,朝气蓬勃,枝繁叶茂。但总有一两枝旁逸斜出,如果不及时修剪,渐渐地会影响到整株树的美观,甚至会影响到最后成才。教师誉为辛勤的园丁,其责任不但要使满园芬芳,更要及时发現旁出的斜枝甚至救治病枝。学生的心理对任何事都存在好奇心,喜欢争强好胜。和成人的世界毕竟会有一些不同,而教师则代表着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成人的做事标准,所以批评学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批评和表扬学生对教师来说同等重要。善意、恳切和关切的批评,能使学生扬长补短,及时意识到思想和行为的不足和偏差之处,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是不恰当的批评,不恰当的方式,不恰当的态度,都会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会激化问题,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那么,怎样才是讲究方法和艺术的批评方式呢?在我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1、改变批评策略,在表扬中受到批评。
如果疾言厉色的批评,只能表面上制造声势,暂时起到震慑作用,但,并不能让学生从心里认同,并彻底改变错误想法。要想起到根本性的改变必须让学生服你、信你,才会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巴贝姆巴族有个古老的传统,如果族里有人犯了错误,族人就会把那个人带到一个族人经常娱乐的地方,全族人围着他。不是吐唾沫,扔烂菜叶。而是要亲切的看着他,依次诉说他在族里所做的好事。态度要诚恳,语气要亲切,没有一点怨恨和生气。每一位族人要诉说她的不同的事,直到说完为止。犯错的人在族人的关心下,真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悔过,而且会再不犯类似的错误。
巴贝姆巴族的做法很是发人深思。现在的人常常认为,只有给以必要的惩戒,才会知错改错。可是犯了法的人,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受到的惩罚还不够吗?可屡罚屡犯的还在少数吗?学生作业不写,批评完之后不写的也大有人在。巴贝姆巴族的做法很值得人借鉴。犯错时学生的天性,可不能一犯错就罚,就训斥,甚至是其他过激行为就更不可取了。
如果能坐下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平心静气的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不会暴跳如雷,也不会恨铁不成钢了。先去欣赏他,喜欢他,再设法理解学生的想法,那么,自然而然的犯错误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期望、关心,会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改正不只是口头上的应付,而是真心悔过。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2.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
批评是一门艺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要兼顾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力度不够,轻描淡写,学生就会敷衍塞责,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语言或行为过重,还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想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从细微之处去找到他的情感共鸣之处,再对症下药,分析厉害和可能的后果。注意老师的态度一定要亲切而真诚,切不可让学生觉得你对他有成见,看不上他,产生抵触情绪。
3、把握批评的时机。
要想使批评起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除以上方面外,还要掌握好恰当的时机。才会事半功倍。
在休斯顿火箭队的主场比赛上,在比赛的哨声即将响起时,一位主力队员还因为赛车迟迟未到。而迟到是体育比赛的大忌。在赛场已经进行到三十分钟时,该队员才匆匆赶到。主教练范凡迪把他带到会议室,表情严肃的说:“我知道你迟到的原因,你现在百分百的努力怎样打好下一场球才是你的道歉”。接下来在休斯顿火箭队对底特律活塞队的激烈比赛中,该队员以22分20个篮板分的成绩使火箭队获得了关键的比分,最后终于以86:80战胜了底特律活塞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这位迟到者就是姚明。主教练范甘迪的批评是最成功的,他没有对迟到者大喊大叫,声嘶力竭,也没有其他方式的惩罚,而是让队员通过全力拼搏获得比分夺取比赛的胜利来弥补自己的过失。队员只有全力以赴的在球场中拼搏,才会心理得到些安慰。我觉得这才是批评的艺术所在。
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仁爱教育,正如他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怒骂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批评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经常淘气捣蛋的学生更要努力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发扬光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长处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欣赏中找到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差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一定要冷静沉着。如果我们把指责、气愤、抱怨,换成鼓励、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番情景。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的时侯,有一天,他看到一名学生用砖头砸向别人,忙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违纪学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说明你很尊敬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根据我的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低下了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应该结束了。” 陶行知用他对学生的爱非常艺术的批评了学生,使学生自己发觉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教育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现在的教师,既要有一套教育教学的真实本领,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犯错的学生,只能“君子动口不动手”。给一个真诚的微笑,给一个善意的眼神,给一句轻微的责备,做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批评和表扬学生对教师来说同等重要。善意、恳切和关切的批评,能使学生扬长补短,及时意识到思想和行为的不足和偏差之处,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是不恰当的批评,不恰当的方式,不恰当的态度,都会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会激化问题,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那么,怎样才是讲究方法和艺术的批评方式呢?在我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1、改变批评策略,在表扬中受到批评。
如果疾言厉色的批评,只能表面上制造声势,暂时起到震慑作用,但,并不能让学生从心里认同,并彻底改变错误想法。要想起到根本性的改变必须让学生服你、信你,才会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巴贝姆巴族有个古老的传统,如果族里有人犯了错误,族人就会把那个人带到一个族人经常娱乐的地方,全族人围着他。不是吐唾沫,扔烂菜叶。而是要亲切的看着他,依次诉说他在族里所做的好事。态度要诚恳,语气要亲切,没有一点怨恨和生气。每一位族人要诉说她的不同的事,直到说完为止。犯错的人在族人的关心下,真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悔过,而且会再不犯类似的错误。
巴贝姆巴族的做法很是发人深思。现在的人常常认为,只有给以必要的惩戒,才会知错改错。可是犯了法的人,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受到的惩罚还不够吗?可屡罚屡犯的还在少数吗?学生作业不写,批评完之后不写的也大有人在。巴贝姆巴族的做法很值得人借鉴。犯错时学生的天性,可不能一犯错就罚,就训斥,甚至是其他过激行为就更不可取了。
如果能坐下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平心静气的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不会暴跳如雷,也不会恨铁不成钢了。先去欣赏他,喜欢他,再设法理解学生的想法,那么,自然而然的犯错误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期望、关心,会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改正不只是口头上的应付,而是真心悔过。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2.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
批评是一门艺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要兼顾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力度不够,轻描淡写,学生就会敷衍塞责,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语言或行为过重,还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想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从细微之处去找到他的情感共鸣之处,再对症下药,分析厉害和可能的后果。注意老师的态度一定要亲切而真诚,切不可让学生觉得你对他有成见,看不上他,产生抵触情绪。
3、把握批评的时机。
要想使批评起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除以上方面外,还要掌握好恰当的时机。才会事半功倍。
在休斯顿火箭队的主场比赛上,在比赛的哨声即将响起时,一位主力队员还因为赛车迟迟未到。而迟到是体育比赛的大忌。在赛场已经进行到三十分钟时,该队员才匆匆赶到。主教练范凡迪把他带到会议室,表情严肃的说:“我知道你迟到的原因,你现在百分百的努力怎样打好下一场球才是你的道歉”。接下来在休斯顿火箭队对底特律活塞队的激烈比赛中,该队员以22分20个篮板分的成绩使火箭队获得了关键的比分,最后终于以86:80战胜了底特律活塞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这位迟到者就是姚明。主教练范甘迪的批评是最成功的,他没有对迟到者大喊大叫,声嘶力竭,也没有其他方式的惩罚,而是让队员通过全力拼搏获得比分夺取比赛的胜利来弥补自己的过失。队员只有全力以赴的在球场中拼搏,才会心理得到些安慰。我觉得这才是批评的艺术所在。
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仁爱教育,正如他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怒骂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批评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经常淘气捣蛋的学生更要努力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发扬光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长处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欣赏中找到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差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一定要冷静沉着。如果我们把指责、气愤、抱怨,换成鼓励、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番情景。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的时侯,有一天,他看到一名学生用砖头砸向别人,忙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违纪学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说明你很尊敬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根据我的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低下了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应该结束了。” 陶行知用他对学生的爱非常艺术的批评了学生,使学生自己发觉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教育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现在的教师,既要有一套教育教学的真实本领,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犯错的学生,只能“君子动口不动手”。给一个真诚的微笑,给一个善意的眼神,给一句轻微的责备,做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