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就是将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以团体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这一教学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具备互助性、自主性和发展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讲,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很大的新颖性和实效性,可以说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语言课程标准加强了对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而且教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与情感教学,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善课堂气氛,一方面,可以为合作学习活动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方便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共同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因此,合作学习在高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时,其任务分配不合理,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责任不明确。当前,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立即讨论,虽然课堂的氛围变得热闹起来,但是,在讨论结束时,其回答问题的效果却极为不理想。
  2.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形式
  对于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多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其学习任务也没有体现出合作的价值。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形式的创意性,应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一味地进行合作学习,根本不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和效果,甚至于一个学生就可以回答的简单问题,也要进行分组合作学习,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其效果也不明显。另外一些教师在合作学习运用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过于关注教学的结果,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思路都无从了解,这样的不仅无法提起学生兴趣,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3.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
  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纪律过于松散,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造成一些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比如:嬉笑打闹、窃窃私语,使得小组合作效果低效,甚至无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因此,合作学习的作用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对策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我们要真正利用好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发挥出合作学习的巨大能量。那么,应该怎样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呢?
  1.科学建组,取长补短
  一般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都是比较随意地就近安排小组,比如前后桌组成一个小组,这种分组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忽视了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分工不够合理。正确的分组方法应该是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学习能力、家庭条件、性格特点、语文学习状况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四五人的合作小组,便于发挥小组团队的最佳功效。
  2.合理分工,差异互补
  必须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尽量实现差异互补,使得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强化合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也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团队的整体效用,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小组评比,激励学习
  开展小组评比有利于增强小组成员对本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具体说来,可以在合作学习之前设立默契团队最佳奖、综合能力最强奖等奖项,还可以针对学生个人设置个人最佳创新奖、个人最富创意奖、学习标兵等个人奖项,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大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徐永胜,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其他文献
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引领学生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触摸文本的主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以吉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精彩课例,谈谈我对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几点看法。    一.关注细节,构建个性化的阅读场,走进文本    朱熹讲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好,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而要做到“心到”,则必须走进文本,揣摩词句,这样才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加上作文在高考的比重最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事情。而目前作文教学的误区:常常把作文课当作了作文教学的唯一途径;把作文序列化教学当作唯一的展开模式;把作文讲评和修改当作了唯一的提高方法,于是忽视了各种类型课与作文教学的相辅相成关系。基于这样的意识和训练,最后会形成学生单一的写作思维。本文总结了笔者近年来取材
现代作家大多赞同:对于一篇小说而言,重要的不在于你讲述了什么,而在于你通过何种方式来讲述。全知叙述隐含的是人无所不知的盲目自信,限制叙述则意味着对人的有限性的认同。介于全知叙述与限制叙述之间的多元叙述可谓是小说创作中一条既不僭越人的有限性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全力冲击小说叙述边界的中庸之道。所谓多元叙述就是在一部小说中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叙述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着同一个中心事件;也即,同一个中心
职高语文自2009年课改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生活化是课改的要求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最大的性质和特点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势在必行。枯燥乏味地照本宣科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将目光投向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力争
从教法角度讲,传统课堂之所以“沉闷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点拨”;课改新课堂之所以“生动活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点拨”。点拨,从表面看,是一种应用层面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从实质看,是一种主导性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而从学法层面看,它又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主人公地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主体性教学原则的体现。语文新课改课堂,正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启发式原则的实施以及点拨式教学法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成为一个日渐常见的中文名词,作为一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话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为颠覆性、随意性、零散性、消解主体性、解构统一性、互文性、游戏性、反权威性、反历史性、仿像与狂欢等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与讲究传统、传承、规范、典范的语文教学,在我们的大中小学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及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促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的实施,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学生读写能力的考分,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比分几乎占居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所以“得作文优势者得语文‘天下’”。故此,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愈加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往往中考成绩下来,结果并非都如此。有的学生,甚至是许多优秀学生,平时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版块,但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就是一个纠结的事。因为写作使人“烦”,阅读可以使人“闲”。其实,写作与阅读同等重要,有时反而比阅读更重要,更实用。  一.现状——相煎何太急  阅读和写作的缘分在现实中常常被老师或学生棒喝,活生生地被撕裂开来,其结果是彼此受伤,独自垂泪到天亮!主要表现:  (一)戴着镣铐跳舞  不管是过去的私塾、还是现代的学校,语文学科课程形态都是以选文作为
经过每次测验,教师都会对试卷进行评讲,通过评讲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对于技能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们达到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我们教师会研究试卷,研究学生,有的放矢,授之以渔,注重评讲的针对性、知识的归纳性、语言的形象化、学生的合作性等,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尽量使试卷评讲达到最佳效果。但是,我要说:我们忽略了阅读中的写作因子。  一.指导学
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师生之间只有一问一答式的“零打碎敲”,没有形成“主问题”引领下的有效对话。从很多的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曲解了新课改中的对话理论,以为对话就是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实现课堂教学对话有效的关键,在于主问题的设计艺术。  什么是主问题?余映潮先生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主问题”是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