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水清清,河水悠悠,我光着小脚丫,浸在那静静的河水中,水从脚丫中渗出,盖过脚面,闪着鱼鳞光泽的小鱼和披挂着青衣的小虾在脚边穿梭着又向摇曳的水草游去。蹲在透着红色的河埠石头上,顺手在石头下一撸,展开手掌,螺蛳在手中蠕动。
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邻家摆小摊的老公公,翘起的山羊胡子在斜阳中颤颤,我喜滋滋递上在口袋中存放了半天带有体温的三分钱,指点着老公公桌上玻璃瓶中的三角包,公公打开瓶盖,撮起三个手指把三角包从瓶中取出递给我。
三角纸包是小商小贩的拿手活,任何形状的一张纸,在他们手中翻几个个,一个三角形状的纸包就包成了,好的三角包可以投掷几米远而不松散。打开老公公包得有棱有角的纸包,或几枚橄榄或几颗糖果,甜甜的感觉溢上心头。
西斜的太阳洒在老街的弹石路上,老街红彤彤、光闪闪,沸腾了一天的老街趋于宁静。吃饭的人们手托着碗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边扒拉着米饭边和晚归的行人打着招呼,孩子妈妈拉开嗓门儿吆喝着在外撒野的儿女回家。
满天星斗中,宅院前的砖场上,摇着芭蕉扇躺着坐着围满了三五一群的人,找北斗星、抓荧火虫、侃山海经,各取所需。皑皑白雪下,房前屋后挂着长长的冰棱,池塘内结着厚厚的冰层,时而有人路过结着冰层的池塘,抓起碎砖投向河边,光滑的冰面发出“啾、啾”之声,碎砖洒脱地滑向彼岸。黄灿灿的菜花、粉艳艳的红花、绿油油的小麦,春天的季节,大自然是家乡的调色板。
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安宁的小镇,江南的氤氲、咿呀的橹声伴随着我长大。因种种原因,我把自已从小镇的土壤中分离,城市中的五彩缤纷和林立的高楼让小镇见拙,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让我回忆着小镇宁静的生活,也让我一次次找机会和小镇亲近。
小镇在历史的车轮中改变着模样,我在小镇的变化中瞪着迷惘的双眼。马达轰轰的挂机船在不再清幽的河水中似脱缰的野马。混浊的水面上,时有翻着肚子的鱼在飘浮,长着瓦花的屋顶被掀翻,窄窄的青石板路改造成了水泥路,袅袅炊烟被滚滚浓烟所取代。
黄的、粉的、绿的,菜花、红花、小麦已经不见,调色板中,矗立着琉璃瓦、幕墙装扮出的豪华,闪烁的霓虹灯恰似儿时满天的星斗,林立的高楼挡住了我遥想瓦花的思绪,车水马龙掩盖着曾经乃的橹声,时尚典雅的酒吧咖啡店取代了门庭若市的茶馆和南北杂货店。
生我、养我的小镇不见了。多年以后,由于父母的离世,我对小镇渐渐地疏远。某一天,当我再回小镇,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汽车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公路边五彩的绿化带取代了曾经简陋的民房,阳光下,黑色的柏油路如镜面般光亮。目睹着映入眼帘的一切,遥想着儿时迈开双脚走苏州的兴奋,遥想着先生当年风雨无阻踩着自行车回家的砂石公路,晴天黄沙、雨天泥浆,不一样的交通工具,不一样的公路却都通往自己的家乡。
二十多公里的行程在翻飞的思绪中已经到达,我又一次回到了小镇,回到了我的家。公园、垂柳、石凳、休闲地,新建成的公路把我送到一个从没抵达过的地方,我又一次迷惘,我身在何方?回到家乡,却找不到家,家乡和我开着不该开的玩笑。
汽车在新建的街道上绕了几个圈,看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容,只能如外来客般地请路人指点,询问中,得知这里曾是哥哥当年插队下乡的地方,也就是我每逢假期为哥哥做饭而必须经过的地方。
当年,这里曾是大片的农田,母亲舍不下插队的哥哥,于是,每逢学校放假,无论风雨路滑,我总是徒步几公里为哥哥做饭。田野中,除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唯有我的身影在晃动。走在田埂上,我总会默默地数着一、二、三、四以排遣心中的寂寞。更有时,农民在另外的地方劳动,空旷的田野中,唯有我孤单的身影,我只能加快脚步,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当年的农田,当年的田埂,当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
我傻傻地站在路口,高音喇叭中传出的流行歌曲取代了庄稼人挑担的号子和田野中的吴侬软语,小镇标致性的建筑——珍珠球在阳光下犹如珍珠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别致新颖的建筑展示着小镇的富足,车流人流、显示着小镇经济的繁荣和发达。
小镇大了,小镇城市化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镇由来已久的古韵风貌已经消失,水乡的特征也已消失,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环顾四周,建筑、商店、衣饰一切都很时尚,但街道上的杂乱和行人们的谈吐举止却没能掩饰住小镇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底蕴。也许,居住在小镇上的人们也如我当年的心情,急切地想摆脱落伍和愚钝,小镇抛弃宁静,走向了喧嚣;抛弃了衿持,接纳了四面八方,小镇的人们牺牲了阳光和健康让自己躲进以奢华为骄傲的装饰中,小镇的人们过着光宗耀宗的城里人生活。
时间能改变一切,时间能让一切从头再来,时间能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生活、物质、消费都急速地追赶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人文的修养、道德、举止能否同样穿越时空,在四季更迭中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轨迹吻合,融入小镇人们新的生活中?
一代又一代的人远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我在失去中再寻找的时候,已经过去和告别了的生活不再回来,我所能做的只能回望。怀念、留恋清悠的河水,夕阳中闪着光泽的弹石路、满天星斗下的芭蕉扇,田野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把小镇深藏在记忆中,用它们满足心灵的需求,慰藉思乡的心情。
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邻家摆小摊的老公公,翘起的山羊胡子在斜阳中颤颤,我喜滋滋递上在口袋中存放了半天带有体温的三分钱,指点着老公公桌上玻璃瓶中的三角包,公公打开瓶盖,撮起三个手指把三角包从瓶中取出递给我。
三角纸包是小商小贩的拿手活,任何形状的一张纸,在他们手中翻几个个,一个三角形状的纸包就包成了,好的三角包可以投掷几米远而不松散。打开老公公包得有棱有角的纸包,或几枚橄榄或几颗糖果,甜甜的感觉溢上心头。
西斜的太阳洒在老街的弹石路上,老街红彤彤、光闪闪,沸腾了一天的老街趋于宁静。吃饭的人们手托着碗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边扒拉着米饭边和晚归的行人打着招呼,孩子妈妈拉开嗓门儿吆喝着在外撒野的儿女回家。
满天星斗中,宅院前的砖场上,摇着芭蕉扇躺着坐着围满了三五一群的人,找北斗星、抓荧火虫、侃山海经,各取所需。皑皑白雪下,房前屋后挂着长长的冰棱,池塘内结着厚厚的冰层,时而有人路过结着冰层的池塘,抓起碎砖投向河边,光滑的冰面发出“啾、啾”之声,碎砖洒脱地滑向彼岸。黄灿灿的菜花、粉艳艳的红花、绿油油的小麦,春天的季节,大自然是家乡的调色板。
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安宁的小镇,江南的氤氲、咿呀的橹声伴随着我长大。因种种原因,我把自已从小镇的土壤中分离,城市中的五彩缤纷和林立的高楼让小镇见拙,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让我回忆着小镇宁静的生活,也让我一次次找机会和小镇亲近。
小镇在历史的车轮中改变着模样,我在小镇的变化中瞪着迷惘的双眼。马达轰轰的挂机船在不再清幽的河水中似脱缰的野马。混浊的水面上,时有翻着肚子的鱼在飘浮,长着瓦花的屋顶被掀翻,窄窄的青石板路改造成了水泥路,袅袅炊烟被滚滚浓烟所取代。
黄的、粉的、绿的,菜花、红花、小麦已经不见,调色板中,矗立着琉璃瓦、幕墙装扮出的豪华,闪烁的霓虹灯恰似儿时满天的星斗,林立的高楼挡住了我遥想瓦花的思绪,车水马龙掩盖着曾经乃的橹声,时尚典雅的酒吧咖啡店取代了门庭若市的茶馆和南北杂货店。
生我、养我的小镇不见了。多年以后,由于父母的离世,我对小镇渐渐地疏远。某一天,当我再回小镇,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汽车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公路边五彩的绿化带取代了曾经简陋的民房,阳光下,黑色的柏油路如镜面般光亮。目睹着映入眼帘的一切,遥想着儿时迈开双脚走苏州的兴奋,遥想着先生当年风雨无阻踩着自行车回家的砂石公路,晴天黄沙、雨天泥浆,不一样的交通工具,不一样的公路却都通往自己的家乡。
二十多公里的行程在翻飞的思绪中已经到达,我又一次回到了小镇,回到了我的家。公园、垂柳、石凳、休闲地,新建成的公路把我送到一个从没抵达过的地方,我又一次迷惘,我身在何方?回到家乡,却找不到家,家乡和我开着不该开的玩笑。
汽车在新建的街道上绕了几个圈,看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容,只能如外来客般地请路人指点,询问中,得知这里曾是哥哥当年插队下乡的地方,也就是我每逢假期为哥哥做饭而必须经过的地方。
当年,这里曾是大片的农田,母亲舍不下插队的哥哥,于是,每逢学校放假,无论风雨路滑,我总是徒步几公里为哥哥做饭。田野中,除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唯有我的身影在晃动。走在田埂上,我总会默默地数着一、二、三、四以排遣心中的寂寞。更有时,农民在另外的地方劳动,空旷的田野中,唯有我孤单的身影,我只能加快脚步,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当年的农田,当年的田埂,当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
我傻傻地站在路口,高音喇叭中传出的流行歌曲取代了庄稼人挑担的号子和田野中的吴侬软语,小镇标致性的建筑——珍珠球在阳光下犹如珍珠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别致新颖的建筑展示着小镇的富足,车流人流、显示着小镇经济的繁荣和发达。
小镇大了,小镇城市化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镇由来已久的古韵风貌已经消失,水乡的特征也已消失,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环顾四周,建筑、商店、衣饰一切都很时尚,但街道上的杂乱和行人们的谈吐举止却没能掩饰住小镇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底蕴。也许,居住在小镇上的人们也如我当年的心情,急切地想摆脱落伍和愚钝,小镇抛弃宁静,走向了喧嚣;抛弃了衿持,接纳了四面八方,小镇的人们牺牲了阳光和健康让自己躲进以奢华为骄傲的装饰中,小镇的人们过着光宗耀宗的城里人生活。
时间能改变一切,时间能让一切从头再来,时间能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生活、物质、消费都急速地追赶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人文的修养、道德、举止能否同样穿越时空,在四季更迭中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轨迹吻合,融入小镇人们新的生活中?
一代又一代的人远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我在失去中再寻找的时候,已经过去和告别了的生活不再回来,我所能做的只能回望。怀念、留恋清悠的河水,夕阳中闪着光泽的弹石路、满天星斗下的芭蕉扇,田野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把小镇深藏在记忆中,用它们满足心灵的需求,慰藉思乡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