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镇深藏在记忆中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s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水清清,河水悠悠,我光着小脚丫,浸在那静静的河水中,水从脚丫中渗出,盖过脚面,闪着鱼鳞光泽的小鱼和披挂着青衣的小虾在脚边穿梭着又向摇曳的水草游去。蹲在透着红色的河埠石头上,顺手在石头下一撸,展开手掌,螺蛳在手中蠕动。
  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邻家摆小摊的老公公,翘起的山羊胡子在斜阳中颤颤,我喜滋滋递上在口袋中存放了半天带有体温的三分钱,指点着老公公桌上玻璃瓶中的三角包,公公打开瓶盖,撮起三个手指把三角包从瓶中取出递给我。
  三角纸包是小商小贩的拿手活,任何形状的一张纸,在他们手中翻几个个,一个三角形状的纸包就包成了,好的三角包可以投掷几米远而不松散。打开老公公包得有棱有角的纸包,或几枚橄榄或几颗糖果,甜甜的感觉溢上心头。
  西斜的太阳洒在老街的弹石路上,老街红彤彤、光闪闪,沸腾了一天的老街趋于宁静。吃饭的人们手托着碗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边扒拉着米饭边和晚归的行人打着招呼,孩子妈妈拉开嗓门儿吆喝着在外撒野的儿女回家。
  满天星斗中,宅院前的砖场上,摇着芭蕉扇躺着坐着围满了三五一群的人,找北斗星、抓荧火虫、侃山海经,各取所需。皑皑白雪下,房前屋后挂着长长的冰棱,池塘内结着厚厚的冰层,时而有人路过结着冰层的池塘,抓起碎砖投向河边,光滑的冰面发出“啾、啾”之声,碎砖洒脱地滑向彼岸。黄灿灿的菜花、粉艳艳的红花、绿油油的小麦,春天的季节,大自然是家乡的调色板。
  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安宁的小镇,江南的氤氲、咿呀的橹声伴随着我长大。因种种原因,我把自已从小镇的土壤中分离,城市中的五彩缤纷和林立的高楼让小镇见拙,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让我回忆着小镇宁静的生活,也让我一次次找机会和小镇亲近。
  小镇在历史的车轮中改变着模样,我在小镇的变化中瞪着迷惘的双眼。马达轰轰的挂机船在不再清幽的河水中似脱缰的野马。混浊的水面上,时有翻着肚子的鱼在飘浮,长着瓦花的屋顶被掀翻,窄窄的青石板路改造成了水泥路,袅袅炊烟被滚滚浓烟所取代。
  黄的、粉的、绿的,菜花、红花、小麦已经不见,调色板中,矗立着琉璃瓦、幕墙装扮出的豪华,闪烁的霓虹灯恰似儿时满天的星斗,林立的高楼挡住了我遥想瓦花的思绪,车水马龙掩盖着曾经乃的橹声,时尚典雅的酒吧咖啡店取代了门庭若市的茶馆和南北杂货店。
  生我、养我的小镇不见了。多年以后,由于父母的离世,我对小镇渐渐地疏远。某一天,当我再回小镇,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汽车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公路边五彩的绿化带取代了曾经简陋的民房,阳光下,黑色的柏油路如镜面般光亮。目睹着映入眼帘的一切,遥想着儿时迈开双脚走苏州的兴奋,遥想着先生当年风雨无阻踩着自行车回家的砂石公路,晴天黄沙、雨天泥浆,不一样的交通工具,不一样的公路却都通往自己的家乡。
  二十多公里的行程在翻飞的思绪中已经到达,我又一次回到了小镇,回到了我的家。公园、垂柳、石凳、休闲地,新建成的公路把我送到一个从没抵达过的地方,我又一次迷惘,我身在何方?回到家乡,却找不到家,家乡和我开着不该开的玩笑。
  汽车在新建的街道上绕了几个圈,看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容,只能如外来客般地请路人指点,询问中,得知这里曾是哥哥当年插队下乡的地方,也就是我每逢假期为哥哥做饭而必须经过的地方。
  当年,这里曾是大片的农田,母亲舍不下插队的哥哥,于是,每逢学校放假,无论风雨路滑,我总是徒步几公里为哥哥做饭。田野中,除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唯有我的身影在晃动。走在田埂上,我总会默默地数着一、二、三、四以排遣心中的寂寞。更有时,农民在另外的地方劳动,空旷的田野中,唯有我孤单的身影,我只能加快脚步,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当年的农田,当年的田埂,当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
  我傻傻地站在路口,高音喇叭中传出的流行歌曲取代了庄稼人挑担的号子和田野中的吴侬软语,小镇标致性的建筑——珍珠球在阳光下犹如珍珠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别致新颖的建筑展示着小镇的富足,车流人流、显示着小镇经济的繁荣和发达。
  小镇大了,小镇城市化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镇由来已久的古韵风貌已经消失,水乡的特征也已消失,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环顾四周,建筑、商店、衣饰一切都很时尚,但街道上的杂乱和行人们的谈吐举止却没能掩饰住小镇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底蕴。也许,居住在小镇上的人们也如我当年的心情,急切地想摆脱落伍和愚钝,小镇抛弃宁静,走向了喧嚣;抛弃了衿持,接纳了四面八方,小镇的人们牺牲了阳光和健康让自己躲进以奢华为骄傲的装饰中,小镇的人们过着光宗耀宗的城里人生活。
  时间能改变一切,时间能让一切从头再来,时间能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生活、物质、消费都急速地追赶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人文的修养、道德、举止能否同样穿越时空,在四季更迭中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轨迹吻合,融入小镇人们新的生活中?
  一代又一代的人远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我在失去中再寻找的时候,已经过去和告别了的生活不再回来,我所能做的只能回望。怀念、留恋清悠的河水,夕阳中闪着光泽的弹石路、满天星斗下的芭蕉扇,田野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把小镇深藏在记忆中,用它们满足心灵的需求,慰藉思乡的心情。
其他文献
在韩片、历史剧充斥荧屏的今天,真的很难让人把一部宣传模范人物的主旋律电视剧看完整。可前一段时间,我却从头到尾看了两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的主旋律电视剧——早些时候播出的《任长霞》和最近播出的《苍茫天山》,这两部剧虽然题材不同,但最大的特色都是精彩的悬念与真实的细节。我注意到,在这两部戏中,由同样一副面孔,出演了两个迥然不同的角色。    某日,朋友打电话来,问我是否愿意采访一位名叫任泽巍的青年演
期刊
多次到过大海,也为此写过几篇文章,但总也找不到海的神韵。几年前,看过一篇散文,写的是西北某农村小学六年级三班班主任赵老师,在他带的这个毕业班参加完升学考试后,他得了肝癌。赵老师是代课教师,家境很穷,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治这个病。学校知道后,多方筹集凑了一万元。赵老师自然知道这一万元对于医治肝癌简直是杯水车薪,便私下决定用这一万元再加上自己积蓄的五千元合在一起,用作组织孩子们到北戴河去看大海的费用。他
期刊
你知道“外食族”这一概念吗?你是“外食族”的成员吗?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那对不起,我可要给你加封一顶“老土”的雅号了!  也许你会不屑地说:别自作聪明了,什么“外食族”,不就是爱到外面去撮饭的那一群人吗?对!一点不错。说实话,我这“外食族”的“食龄”还短了点,是去年才加入这一行列的。别人我不清楚,作为我自己还真的经历了一番从感性到理性的抗争过程,利用这个场合,我得宣泄一下为快!  三年前我走进了婚
期刊
2003年春天,一种叫SARS的瘟疫着着实实吓了中国人一跳,今天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它很像感冒,但比普通感冒厉害得多,救治不及时就会丧命;它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之快、传染率之高,相当惊人。更可怕的是,连一向有经验的医生护士也未能幸免,其中不少人竟为此付出了生命。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如此致命?它是怎么引起的,又是怎么消失的?我们应该如何防患于未然?时至今天,不少人仍说不清楚。很快地,三年过去了
期刊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夏季更是女性展示美的黄金季节。但追求美也应注意身体不受伤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的不慎,都会给你带来烦恼。就说流行服饰吧,这是许多女青年的最爱。为了美,女人们可以倾其所有,有的人甚至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此,有人调侃,当今最新最流行的时尚方式几乎在为女人创造美的同时无一例外地又为女人带来了痛苦,堪称“痛并美丽着”。是的,我们不能因为追新潮,而把“美丽”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更不能为了
期刊
青年画家张劲松,1970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199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4年,师从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康恰连柯教授。    艺术观点    在绘画中, 我一直追索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情感语言形式,注重主体心灵情态的感受;作品力求表现东方文化情结。修身养性、感悟中庸文化之道;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人类精神的奢侈品。    近期创作随感    在近期油画创作中,我对老上海
期刊
自胡锦涛同志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后,关于“慎独”“慎微”“慎终”等议论多了起来。  “慎独”,指个人独处时仍能严格恪守道德原则,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此语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永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在最隐蔽的时候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在最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
期刊
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很多时候,过去是无从想念的。遗失了发黄的小照片,逐渐嘈杂的电话录音,记忆中的容颜逐渐模糊,伸出手,抓不到任何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是留在我们生命最底处的,深深浅浅的痕迹,当心思轻轻掠过时,不会感到疼痛和悲伤,只有一份温暖。  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小雨,喝着我最爱的咖啡,苦苦的滋味。不知不觉地沉浸于过去的景象,回想着曾经的快乐与忧伤,虽然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但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真
期刊
稍有一把年纪的人,都不会忘记“文革”那特殊的岁月。只要略加回忆,就能记起那时活跃在每一个人嘴边的一句台词:“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是毛主席的一句名言,当然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到了今天,有人却将这句名言作了戏谑性的改动,成了“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借以讥讽眼下吃喝成风的陋习,正可谓是入木三分!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大概在世界上堪称之最。不是有句流传的口头禅吗——“吃饱一生无愧,挨饿一世有罪
期刊
前些日子,有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到北京约稿,点名要我写的一位知名颇高的影视明星婚变的专稿。据他说,此事在外地已沸沸扬扬,如果成稿,稿酬从优。  虽然我囊中羞涩,也不那么清高,颇受高额稿酬诱惑;虽然我是个娱记,在圈内已“趟”了10多年,但对此类热点新闻始终兴味索然,也只好望之兴叹了。稿子虽没应约,这一题目却萦绕于怀,不免生发了几点感慨。  就大多数人来说,婚姻乃人生的必经之旅,如今婚姻自由,既然有“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