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从而保持学生对化学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下面就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谈点体会.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演示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教会学生做实验.演示是语言的具体形象化,讲解是演示的补充说明.每个实验环节所需仪器名称、使用方法,教师既要演示,又要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等.演示实验,还应使其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采取边引导、边分析、边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演示实验需要注意:一是动作要慢,语言简练,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清楚;二是演示适当,讲解适时.在必要时,演示、讲解,否则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注意和兴趣不够稳定,会出现个别学生“掉队”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有意地犯一些小错误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可以先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在刚开始时,反应很快,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但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钡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不再有气泡产生.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在化學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每次实验结束,教师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在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教师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比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等等.
三、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意义重大.新课程指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有时实验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实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改进这一方案.方案1: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2: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演示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教会学生做实验.演示是语言的具体形象化,讲解是演示的补充说明.每个实验环节所需仪器名称、使用方法,教师既要演示,又要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等.演示实验,还应使其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采取边引导、边分析、边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演示实验需要注意:一是动作要慢,语言简练,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清楚;二是演示适当,讲解适时.在必要时,演示、讲解,否则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注意和兴趣不够稳定,会出现个别学生“掉队”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有意地犯一些小错误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可以先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在刚开始时,反应很快,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但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钡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不再有气泡产生.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在化學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每次实验结束,教师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在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教师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比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等等.
三、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意义重大.新课程指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有时实验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实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改进这一方案.方案1: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2: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