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爸爸打我!”
我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儿子跑来告状。
“为什么打你啊?”爸爸肯定不是真的打他,我头也没回地问。
“他不让我看他的书。”儿子抽抽搭搭起来,委屈得不行。我放下手下的活,转过身,蹲下来,轻声边安慰边询问缘由:“宝贝不哭,先告诉我是怎么回事,爸爸为什么不让你看书呢?”
这时,爸爸走出来为自己辩护:“我刚拿过来想看看,他就过来抢。这是我的书。我想看,他抢是不对的!”
“那就是你不对了,你要先跟爸爸说,不能抢。”我当判官。
“爸爸不是好孩子,他不知道分享。”儿子理直气壮地说。
“分享”这个词很流行,尤其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用到这个词。愿意分享是大方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家长就会很纠结和苦恼,整天唠叨,结果连孩子都时不时地搬出这个词来为自己辩解。
自然,两三岁的孩子迫于家长的压力只能“分享”,家长感觉一切安好,喜不自禁:我的孩子终于学会了分享!但其实得不偿失的是,他的物权概念没能自然建立,或者被破坏了。
不知妈妈们还记不记得,孩子小时候学说话时,常常分不清“你”和“我”,经常混淆着说,可爱得很。那个时候,“你”和“我”只是一个代号词,无法跟实际的对象联系起来。
慢慢地,他知道了自己是我、对方是你。孩子很自豪,接着开始尝试着分“你的”、“我的”,而这个就是物权概念的启蒙。
启蒙之初最重要的是“我的”,这时“我的”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安全感。这段时间,他的所有行为都显得非常“自私”,这是我的,我不让别人碰,甚至借给别人玩一下也不乐意,似乎离开自己的视野就会消失。
当孩子因为“我的”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之后,他才会考虑一点“你的”,会思考,会想办法。而最可能想到也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交换:我把“我的”给你,你把“你的”给我。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分享,从中他们感受到了乐趣。
一般来说,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和建立,以及随后学习到的分享,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父母不需要介入太多。与其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孩子丈量“这个交换是否划算”“这么贵重的东西送不送人”,或者在孩子不乐意分享时提醒他“你不分享,以后就没人理你了”,还不如袖手旁观。
如果父母做不到袖手旁观,那么在家里可以尝试跟孩分清楚哪些东西是孩子的,哪些东西是大人的。比如,每给孩子添置一件物品时,向孩子说明“这是送给你的”;为孩子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小角落,让他当这个角落的主人,按自己的意愿来支配和布置;绝不任意碰孩子已存放好的物品,若要取用,一定要征得他的允许。
还可以将分享这件事做给孩子看,比如分水果分零食时,顾及在场的所有人,很开心地分给大家吃,让孩子感觉分享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当孩子有意识分享时,给予鼓励,表达感谢;随着年龄的长大,还可逐步给他一些身份的认定,“比如你真是一个大方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会照顾人的孩子”。
总之,物权概念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建立“我”和“我的”,第二部分是怎么和“你”以及“你的”去交流交往。如果这两个功课都做好了,那么分享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儿子跑来告状。
“为什么打你啊?”爸爸肯定不是真的打他,我头也没回地问。
“他不让我看他的书。”儿子抽抽搭搭起来,委屈得不行。我放下手下的活,转过身,蹲下来,轻声边安慰边询问缘由:“宝贝不哭,先告诉我是怎么回事,爸爸为什么不让你看书呢?”
这时,爸爸走出来为自己辩护:“我刚拿过来想看看,他就过来抢。这是我的书。我想看,他抢是不对的!”
“那就是你不对了,你要先跟爸爸说,不能抢。”我当判官。
“爸爸不是好孩子,他不知道分享。”儿子理直气壮地说。
“分享”这个词很流行,尤其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用到这个词。愿意分享是大方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家长就会很纠结和苦恼,整天唠叨,结果连孩子都时不时地搬出这个词来为自己辩解。
自然,两三岁的孩子迫于家长的压力只能“分享”,家长感觉一切安好,喜不自禁:我的孩子终于学会了分享!但其实得不偿失的是,他的物权概念没能自然建立,或者被破坏了。
不知妈妈们还记不记得,孩子小时候学说话时,常常分不清“你”和“我”,经常混淆着说,可爱得很。那个时候,“你”和“我”只是一个代号词,无法跟实际的对象联系起来。
慢慢地,他知道了自己是我、对方是你。孩子很自豪,接着开始尝试着分“你的”、“我的”,而这个就是物权概念的启蒙。
启蒙之初最重要的是“我的”,这时“我的”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安全感。这段时间,他的所有行为都显得非常“自私”,这是我的,我不让别人碰,甚至借给别人玩一下也不乐意,似乎离开自己的视野就会消失。
当孩子因为“我的”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之后,他才会考虑一点“你的”,会思考,会想办法。而最可能想到也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交换:我把“我的”给你,你把“你的”给我。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分享,从中他们感受到了乐趣。
一般来说,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和建立,以及随后学习到的分享,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父母不需要介入太多。与其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孩子丈量“这个交换是否划算”“这么贵重的东西送不送人”,或者在孩子不乐意分享时提醒他“你不分享,以后就没人理你了”,还不如袖手旁观。
如果父母做不到袖手旁观,那么在家里可以尝试跟孩分清楚哪些东西是孩子的,哪些东西是大人的。比如,每给孩子添置一件物品时,向孩子说明“这是送给你的”;为孩子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小角落,让他当这个角落的主人,按自己的意愿来支配和布置;绝不任意碰孩子已存放好的物品,若要取用,一定要征得他的允许。
还可以将分享这件事做给孩子看,比如分水果分零食时,顾及在场的所有人,很开心地分给大家吃,让孩子感觉分享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当孩子有意识分享时,给予鼓励,表达感谢;随着年龄的长大,还可逐步给他一些身份的认定,“比如你真是一个大方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会照顾人的孩子”。
总之,物权概念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建立“我”和“我的”,第二部分是怎么和“你”以及“你的”去交流交往。如果这两个功课都做好了,那么分享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