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诗歌的自然(创作谈)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33426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时候了,到汉语诗歌重建自然的时候了。
  从采菊东篱下到坐看云起时,再到春眠不觉晓,从东晋到盛唐,陶、王、孟三人耗时近四个世纪,总算为汉语建起了中国诗歌的自然,替汉语诗歌安魂。
  无须用玄学和儒释道去学究每个汉字和每一行诗,也不必体察菊旁的瞬间、云下的顿悟与春眠的倦怠,更无需贴田园、禅宗、隐逸等标签去勾画诗人的脸谱,一代代的汉语诗人,踏走在各自的诗歌孤旅和归途,无一没有领受此自然的恩赐和滋养。而我,一个叫哨兵的写诗人,远隔千年尘封,也挣脱不了写作的宿命,从洪湖这个小地方出发,腾挪辗转,无非要回到诗歌的洪湖。
  好吧,回洪湖。
  没有一个洪湖人,包括我,会在乎《辞海》等典籍对洪湖地理方位和面积的定义,如同一个村子,不会有人在意村子的经纬度和海拔。这些,不过是旅行爱好者的指南手册。所谓洪湖,于我们和我,目及心念,就是。这是直觉,非关理性,却正是日常的诗性。而洪湖与我,除却出生地的血肉牵扯,更多的是“我已失乡去,我无失乡情”(元稹《思归乐》)里的悖论和旷达。但随着生活边缘的拓展,我只能随遇而安,认周遭为吾乡,以致,只要并列洪湖与故乡两个名词,我就会觉得二者关系的可疑。如此说来,会翻出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这本陈年老账,但认也好,否也罢,笃信元稹的坦率和明快之余,亦庄亦谐,我也曾如此自问,与荷尔德林惺惺相惜的海氏,若有幸与汉语里的唐诗相逢,20世纪后,哲学该如何界定诗人的天职呢?话题扯远了,打住。
  记得前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汉阳物外书店参加完诗歌活动,一位斜挎长炮筒镜头的老者找到我说,“我长年在洪湖拍鸟,在我的眼里,每只鸟都是人……”见我愣了一会,老者就和我聊起湖上的各色飞禽,从夏候鸟到冬候鸟,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东方白鹳、秋莎鸭和白头鹤到常见的潜水鸭、紫水鸡与水雉,等等,俨然是专家。现在,我才明白当初发愣的原因,老者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视鸟为人,不占,不掠,只有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的理解,才是诗人该具有的自然观。
  言及洪湖的自然,不免让人羞涩。窝在江汉平原的最低处,放眼望去,世界一览无余。这些年,在芦苇与荷花和大水间,在县城和渔村与鸟群中,洪湖给我设置的美学课堂和自然教育,像诗歌私塾,单调,平庸,重复,也关涉浩渺、包容、寂静等艺术品质。所谓巧夺天工,所谓鬼斧神工,与之毫无瓜葛。但我信,大江大湖有大忧伤。不然,屈子放游江潭,何须甄别沧浪之水清兮与浊兮,休斯又何必认为,无论幼发拉底河,还是尼罗河与刚果河和密西西比河,都是“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所以,我着迷湖上的草木鱼禽和渔民。从张坊村到茶坛、到清水堡、到官墩、到杨柴岛……像乡村土地测量员,也如鸟类专家和植物学专家,从一座孤岛到一座孤岛,从一片水域进入一片水域,我终于理解什么叫漂泊,什么叫隐忍,仿佛遭遇人类命运的巨大隐喻。
  而当我驾着这只由雅马哈汽艇改装的运鱼船,独自奔在回家和离家的路上,在洪湖,我知道,我遭遇的自然,早已经不是陶渊明的自然,不是王维的自然,也不是孟浩然的自然。水雾弥漫,县城的摩天大楼在视线的尽头,海市蜃楼般,似远山飘忽;荷花接天,在风中摇曳,而高速汽艇掀起的波澜,也能让荷花颤栗不止;黑鹳挤在湖面,丝毫不理会马达的轰鸣,像圍观一只怪兽,远远地,盯着我;红嘴鸥却一路尾随,但与渔舟唱晚和浪漫主义无关,仅仅出自生存的便利,在逝浪里,捡食那些被螺旋桨叶片搅碎的鱼虾……斯情此景,我的诗,该如何在洪湖叙事?又该怎样抒情?
  也许,理解远山一样,理解摩天大楼;认同风与荷一般,认同这只雅马哈高速汽艇;或者,以鸟类的眼光打量自我,才有可能重建汉语的自然,让诗歌找到有效面对世界的方式。
其他文献
在当代文坛,很多人的写作生涯是由诗歌开启的。无论古典诗词、现代新诗,是诗歌带给他们良好的语感,把控叙述节奏和结构文本的能力,并持续影响到其他文类的创作。我们熟知的小说大家路遥、贾平凹、高建群、杨争光、红柯、程海等,最先都写作诗歌,有的出版过诗歌专著,有的时为陕西诗坛重要诗人。以报告文学和散文驰名文坛的铜川籍作家和谷,也是其中一位。起初他痴迷诗歌,在各大刊物发表作品,出版诗选,继而转向其他文类的创作
期刊
[挪威]罗尔夫·耶可布森  罗尔夫·耶可布森(Rolf Jacobsen 1907-1994)出生在挪威一個古老的城市哈马尔,该城位于美丽的米约萨湖的东岸。耶可布森在挪威诗歌史上占据显著的地位,有“绿色诗人”之称。他的第一本诗集《泥土与铁》出版于1933年,带有很强的现代主义特征,很快就获得了好评,不仅在挪威本土,也在瑞士和丹麦引起了反响,被称作“新时代的新声音”。其后,出版的主要诗集有《生活的彩
期刊
读到一本散文集是容易的,要读到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就很难;读到一部能激发审美愉悦的散文集是容易的,而读到一部能使读者产生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进而对自然万物产生新的生命体验的散文集则很难。收到杨海蒂散文集《走在天地间》时,红色的封面使笔者眼前一亮,深研之,遂对杨海蒂散文文本以及现代散文的写法产生新的感悟,下面分四个方面对此书的艺术特点进行梳理。一、在格局中展现独特的散文气场  散文写作需要气场是毋庸置疑
期刊
付凡平的事业始于苹果,成于苹果!  1990年,一场意外火灾让付凡平失去了3位亲人,也让她毁了容貌,失去双手。  本已是孱弱之躯,又两次患癌,更有三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她跌宕、多舛的命运,让所有人嘘唏不已!踯躅徘徊时的她好似长空中一只断翅孤雁,翻转、飘零,翅折羽乱,哀哀鸣啭……  2015年,付凡平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参加了陕西延安宜川县政府开办的电商培训班,自此改变多劫命运:从网上第一单
期刊
我们总是不由自主以人的眼光为尺度,打量世间万物。这句话确实有点奇怪,不是人的眼光,难道还能是别的?你能拽着头发上天去?你能将自己换成驴的眼光、马的眼光、鸟的眼光、虫子的感觉、青草的感、风的感觉吗?刘亮程能。瞧瞧他关于驴的文字、虫子的描写、夜晚的感受……觉得他是通灵的,仿佛上天在他身上注进一丝特殊的气息,他自由随意地挥洒,舒展开来的东西怎么看都好,真是令人讶异。不事雕琢,随意点化,没有矫情伪饰,没有
期刊
[加纳]奥布里· 爱多 第六感  我们所有生而为人的感官都基于此而共同创造  这便是为什么每一次我凝视着你的嘴唇,都  会让我坠入一记小小的吻中  这是一座欲望之桥  那种想要囊括一切的感受  在这种感觉深层的内心中让我想要爱与被爱  的那般许多  就像每一个其余的感受,它们都有着一个  激荡出刺激的五脏六腑  ——心之所向公交车  你和我将我们变成了之前一段时光中的逗留  一段感情就像是乘坐一辆
期刊
古诗词中,“燕”是一个独具性灵的意象,出入在堂前屋檐下,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为古文人所青睐。其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感觉名字里带“燕”的人也是多了几分俊逸,我熟悉的人里,我的授业师周燕芬教授即是人如其名。2020年7月,三联书店出了周老师的散文集《燕语集》,呈现在眼前的翠绿面封素雅拙朴,几行新燕形神毕肖,呼之欲出,诚如宋代李之仪的词:“暖律才中,正莺喉竞巧,燕语新成。万绿阴浓,
期刊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阿方索·丘吉尔  他们嘲笑我是“月亮教授”  作为匙河镇的男孩,天生渴望  了解天上的星星。  他们嘲笑我,当我说月球上的山脉,  极度的热和冷,  乌黑的山谷靠着银色的山峰,  和角宿相距百万英里远,  人是渺小的。  但现在我的坟墓很荣耀,朋友们,  让它這样的不是因为我教授  在诺克斯学院学习的星星的知识,  与此相反的是:通过星星  我鼓吹人的伟大,  可人依然是宇宙的
期刊
[葡萄牙]努诺·朱迪斯1  当走进车厢时,他发现自己置身于混乱得难以形容的人群中:脚蹬泥靴的农民们直挺挺地躺在座椅上,把头和腿斜倚在宽大的柳条篮子上;胡子拉碴的士兵们相互间高声谩骂着,油腻腻的头发从帽檐下伸出来,耷拉着,像是一丛丛湿漉漉的草;孩子们裹着宽松的夹克外套,把脸藏进廉价的毛领里;大大小小的行李袋挤满了狭窄的过道;老年妇女们操着南方的口音,讨论着物价和土地;几个公务员努力保持着一副与此景非
期刊
1949年12月3日  路遥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  一户少吃没喝的农民家庭  路遥八岁那年 实在活不下去了  父母把他过继给没有儿女的大伯家  从此上学读书  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不是路遥的同事  也不是路遥的朋友  我只是路遥的小兄弟和陕北老乡  看过路遥的小说听过路遥的讲座  与他有过几次交谈 虽然不算熟悉  已经感受到了他非凡的气质  路遥去世九年之后  我有幸撰写了八集纪录片《路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