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对8所中学的126名教师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的教师每学期都开公开课;91%的教师认为,执教公开课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帮助”;70%的教师表示“愿意”执教公开课。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公开课都是认可的,公开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公开课何时告知为宜呢?79%的教师认为,公开课的开课时间应该“不提前”或“提前较短时间”告知执教教师;83%的教师认为,这种事先告知时间的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公开课的告知时间应该缩短,一般在开课前一两天告知执教教师为宜。理由如下:
1.缩短告知时间可以遏制公开课中的粉饰、作假行为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公开课就摇头,为什么?我想,他们否定的并不是公开课本身,而是附着在公开课肌体上的虚假毒瘤与利害得失。《人民日报》曾载文披露这样一件事:某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有关专家及众多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教师留在班上做作业。[1]这虽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公开课中弄虚作假的现象的确屡见不鲜。在笔者的此次调查中,就有35%的教师坦言,在上公开课之前要“试教一次”,19%的教师上课之前要到上课班级和学生打招呼,让学生配合自己上好课。
怎样才能避免粉饰与作假行为呢?办法很简单,只要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教师就无法进行“演练”与“彩排”,无法对公开课进行过度包装,弄虚作假的行为自然就少了。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公开课的告知时间长一些,益处也不少,譬如:有利于教师吃透教材,有利于教师博览众长……其实,公开课究竟要不要作较长时间的准备,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说:“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她还告诫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2]
2.缩短告知时间可以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此次调查中,有90%的教师称,执教公开课所作的准备比平时上课“多”或“多得多”,71%的教师在公开课的准备阶段要请同事协助。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里不妨再举例为证:为了迎接上级组织的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某中学的张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提前两周就开始精雕细琢这一课的教案,几乎用上了他知道的所有新教法,还对这些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机、方法斟酌了很长时间。公开课之后谈及此事,张老师一脸的歉意:“两周来我全身心地准备这节课,正常教学一点也没进行,后面的课还得全力赶进度!”[3]
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这样,即便教师接到公开课的任务之后,全然不顾其他工作,全身心地来打造这节公开课,也由于时间短促,而不会对常规教学工作造成太大的冲击。
3.缩短告知时间可以促使教师上好每一堂课
如果公开课的告知时间过长,有些教师就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公开课“出彩”,而不去精心准备日常的每节课了。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以后,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备好每节课,否则一旦接到公开课的开课通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了。这种办法与时下众多学校推行的“不打招呼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4.缩短告知时间有利于良好教学研究风气的形成
如前所述,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公开课就基本能以真实面目示人,而真实是教学研究的生命,只有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学研究才有价值。例如:观摩学习课必须真实,听课教师才能取到“真经”;新教师的汇报课必须真实,听课教师才能为他指点迷津;教师的评优课必须真实,这样评出的结果才公平。
当然,我们提倡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反对公开课的过度准备,并不是说公开课可以不要做什么准备,而是倡导教师以日积月累的教学积淀为每一堂公开课做准备。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讲述过的一个案例,或许可以作为最好的印证——一位历史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好,听课者竟忘了做记录。课下问这个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老师答曰:一辈子。 [4]
参考资料:
[1]邱泉盛,兰平.“好生”上课“差生”自习[N].人民日报,2005-01-06.
[2]叶澜.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3]佚名.公开课不能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04-1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编辑 林 飞)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公开课的告知时间应该缩短,一般在开课前一两天告知执教教师为宜。理由如下:
1.缩短告知时间可以遏制公开课中的粉饰、作假行为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公开课就摇头,为什么?我想,他们否定的并不是公开课本身,而是附着在公开课肌体上的虚假毒瘤与利害得失。《人民日报》曾载文披露这样一件事:某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有关专家及众多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教师留在班上做作业。[1]这虽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公开课中弄虚作假的现象的确屡见不鲜。在笔者的此次调查中,就有35%的教师坦言,在上公开课之前要“试教一次”,19%的教师上课之前要到上课班级和学生打招呼,让学生配合自己上好课。
怎样才能避免粉饰与作假行为呢?办法很简单,只要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教师就无法进行“演练”与“彩排”,无法对公开课进行过度包装,弄虚作假的行为自然就少了。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公开课的告知时间长一些,益处也不少,譬如:有利于教师吃透教材,有利于教师博览众长……其实,公开课究竟要不要作较长时间的准备,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说:“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她还告诫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2]
2.缩短告知时间可以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此次调查中,有90%的教师称,执教公开课所作的准备比平时上课“多”或“多得多”,71%的教师在公开课的准备阶段要请同事协助。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里不妨再举例为证:为了迎接上级组织的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某中学的张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提前两周就开始精雕细琢这一课的教案,几乎用上了他知道的所有新教法,还对这些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机、方法斟酌了很长时间。公开课之后谈及此事,张老师一脸的歉意:“两周来我全身心地准备这节课,正常教学一点也没进行,后面的课还得全力赶进度!”[3]
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这样,即便教师接到公开课的任务之后,全然不顾其他工作,全身心地来打造这节公开课,也由于时间短促,而不会对常规教学工作造成太大的冲击。
3.缩短告知时间可以促使教师上好每一堂课
如果公开课的告知时间过长,有些教师就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公开课“出彩”,而不去精心准备日常的每节课了。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以后,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备好每节课,否则一旦接到公开课的开课通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了。这种办法与时下众多学校推行的“不打招呼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4.缩短告知时间有利于良好教学研究风气的形成
如前所述,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公开课就基本能以真实面目示人,而真实是教学研究的生命,只有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学研究才有价值。例如:观摩学习课必须真实,听课教师才能取到“真经”;新教师的汇报课必须真实,听课教师才能为他指点迷津;教师的评优课必须真实,这样评出的结果才公平。
当然,我们提倡缩短公开课的告知时间,反对公开课的过度准备,并不是说公开课可以不要做什么准备,而是倡导教师以日积月累的教学积淀为每一堂公开课做准备。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讲述过的一个案例,或许可以作为最好的印证——一位历史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好,听课者竟忘了做记录。课下问这个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老师答曰:一辈子。 [4]
参考资料:
[1]邱泉盛,兰平.“好生”上课“差生”自习[N].人民日报,2005-01-06.
[2]叶澜.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3]佚名.公开课不能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04-1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编辑 林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