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八岁男童获得国际钢琴比赛少儿组一等奖,记者问其母亲是怎么教孩子练琴的,母亲回答:我们在孩子弹欢快的乐曲之前,给他讲高兴的故事;在弹哀伤的乐曲之前,我们给他讲伤心的故事……一位多么懂得教育的母亲啊!用教育中的行话来说,这就是为孩子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的身心进入到这种预设的情境之后,他所演奏出来的曲子也就蕴含着他满腔的情感了,所以这个男童能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正需要多创设一些这样的情境吗?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他们很快就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进而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并且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因此,为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巨大作用。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品德课的愿望,使之不致于对教学内容感到乏味,首先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品德课上,我们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步入教材之中。
如教学《异域风情》一课,我一上课便让学生看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图片,世界各地自然风光图片,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便被世界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巧夺天工的建筑、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所陶醉。在此基础上图文结合学习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画面,领略世界各地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色,在审美中展开想象,在入情入景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再比如教学《人种有不同》,课伊始,我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导入新课:“说起北京奥运会,大家一定都还记忆犹新吧!奥运会期间,五洲四海的朋友都来到了中国,大家相聚在北京,愉快地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播放奥运会的有关图片)。在来自远方的朋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不同,最明显的,你会感受到什么?(肤色不同:白色、黑色、黄色)除了像我们这样黄皮肤的人,还有白皮肤、黑皮肤的人,我们分别称之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三大人种,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因为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印象深刻,加上音乐、图片的感染,所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课堂上生机盎然,学习效果相当好。
二、创境激情体验感悟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情绪体验、缺乏情感,就不能正确地接受理论的指导,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品质。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做到以情激情,情理交融,使学生在精美新异的道德情境中,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比如教《我从哪里来》,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会有些什么感觉呢?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亲身体会一下妈妈当时的感受。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书包绑在肚子前面,模仿妈妈怀孕的样子走一走。然后再学着妈妈挺着大肚子干些活,如扫扫地、搬搬椅子。
当学生都模仿着孕妇气喘吁吁地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我再让学生说一说心里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境活动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妈妈挺着大肚子不但走路、干活非常不方便,就连睡觉躺着也比平常人辛苦,真是太不容易了!
再如教《喝水的学问》一课,我伴着低沉哀婉的音乐给孩子们讲了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的矿工靠喝矿井里的脏水八天八夜后获救的真实故事,故事讲完,孩子们的眼里也噙满了眼泪。虽然学生还小,但矿工们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他们,水的巨大作用也牢牢地记在了他们的心里。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品德课上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三、创境明理导之以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课要在生活情境中学。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记得我在教《平安回家》一课时,为使学生掌握骑车规则,并学会运用有关的交通知识,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老师骑上自行车回家去。骑着骑着,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你说老师该怎么做?这时,红灯亮了,老师应怎么做?绿灯亮了,又该怎么做?老师继续往前骑,骑上环城路,眼前出现了两条路,路标上分别画着这样两个交通标志(出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专用道标志),你说老师该走哪条路?骑了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一座桥,老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踏上了桥顶。现在要下坡了,老师该怎么做?骑呀骑呀,总算快到家了,可老师的家在马路的左边,你说该怎样穿马路?通过让学生扮演小小交通警察,为老师引路,使学生入情入境,兴趣盎然,既深化了道理,又训练了行为。
实践证明,品德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既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又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创境拓展课外延伸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课外的延伸。而适当情境的创设,又是实现这一延伸,促进知识“内化”,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目的的有效保证。
如上完《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说话的朋友在哭泣呢?想不想帮帮它们呀?大家可以自由组成调查队,到生活中去了解人们有哪些不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并为帮助这些不说话的朋友出一份力。”
一周之后,我了解了情况,结果比较满意:第一组学生重点调查了校园,找出了问题所在,并且进行了及时的解决,比如有些地方的污渍被清除了,破损的物品有的被修好了,有的被送到了总务处……其余几组学生也分别调查了街道、小区、医院,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升华。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让我们品德教师一起努力,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品德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正需要多创设一些这样的情境吗?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他们很快就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进而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并且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因此,为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巨大作用。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品德课的愿望,使之不致于对教学内容感到乏味,首先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品德课上,我们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步入教材之中。
如教学《异域风情》一课,我一上课便让学生看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图片,世界各地自然风光图片,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便被世界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巧夺天工的建筑、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所陶醉。在此基础上图文结合学习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画面,领略世界各地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色,在审美中展开想象,在入情入景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再比如教学《人种有不同》,课伊始,我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导入新课:“说起北京奥运会,大家一定都还记忆犹新吧!奥运会期间,五洲四海的朋友都来到了中国,大家相聚在北京,愉快地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播放奥运会的有关图片)。在来自远方的朋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不同,最明显的,你会感受到什么?(肤色不同:白色、黑色、黄色)除了像我们这样黄皮肤的人,还有白皮肤、黑皮肤的人,我们分别称之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三大人种,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因为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印象深刻,加上音乐、图片的感染,所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课堂上生机盎然,学习效果相当好。
二、创境激情体验感悟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情绪体验、缺乏情感,就不能正确地接受理论的指导,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品质。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做到以情激情,情理交融,使学生在精美新异的道德情境中,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比如教《我从哪里来》,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会有些什么感觉呢?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亲身体会一下妈妈当时的感受。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书包绑在肚子前面,模仿妈妈怀孕的样子走一走。然后再学着妈妈挺着大肚子干些活,如扫扫地、搬搬椅子。
当学生都模仿着孕妇气喘吁吁地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我再让学生说一说心里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境活动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妈妈挺着大肚子不但走路、干活非常不方便,就连睡觉躺着也比平常人辛苦,真是太不容易了!
再如教《喝水的学问》一课,我伴着低沉哀婉的音乐给孩子们讲了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的矿工靠喝矿井里的脏水八天八夜后获救的真实故事,故事讲完,孩子们的眼里也噙满了眼泪。虽然学生还小,但矿工们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他们,水的巨大作用也牢牢地记在了他们的心里。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品德课上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三、创境明理导之以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品德课要在生活情境中学。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记得我在教《平安回家》一课时,为使学生掌握骑车规则,并学会运用有关的交通知识,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老师骑上自行车回家去。骑着骑着,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你说老师该怎么做?这时,红灯亮了,老师应怎么做?绿灯亮了,又该怎么做?老师继续往前骑,骑上环城路,眼前出现了两条路,路标上分别画着这样两个交通标志(出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专用道标志),你说老师该走哪条路?骑了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一座桥,老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踏上了桥顶。现在要下坡了,老师该怎么做?骑呀骑呀,总算快到家了,可老师的家在马路的左边,你说该怎样穿马路?通过让学生扮演小小交通警察,为老师引路,使学生入情入境,兴趣盎然,既深化了道理,又训练了行为。
实践证明,品德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既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又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创境拓展课外延伸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课外的延伸。而适当情境的创设,又是实现这一延伸,促进知识“内化”,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目的的有效保证。
如上完《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说话的朋友在哭泣呢?想不想帮帮它们呀?大家可以自由组成调查队,到生活中去了解人们有哪些不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并为帮助这些不说话的朋友出一份力。”
一周之后,我了解了情况,结果比较满意:第一组学生重点调查了校园,找出了问题所在,并且进行了及时的解决,比如有些地方的污渍被清除了,破损的物品有的被修好了,有的被送到了总务处……其余几组学生也分别调查了街道、小区、医院,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升华。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让我们品德教师一起努力,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品德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