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梳理了《艺术欣赏》公选课程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开设情况,并对课程教学实践与评价方式等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呼伦贝尔;民族艺术;教育传承;课程建设;评价方式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设传承地方性优秀民族艺术的《艺术欣赏》等公共选修校本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意识。自2013年3月-2014年,已经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4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及改革。在此期间,进行过两次问卷调查。课题组结合问卷调查,及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对课程进一步建设提出了改革建议。
一、问卷调查情况
《艺术欣赏》课程开设后,主要进行了通识性艺术欣赏课程以及地方民族艺术欣赏2个方向的设计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别进行了结课问卷调查。
(一)呼伦贝尔地方民族艺术欣赏为重点的课程问卷调查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了《艺术欣赏之少数民族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结课问卷调查题目是:“谈谈通过少数民族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你是否对呼伦贝尔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服饰、民间工艺品等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等等。超过90%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对少数民族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艺术,在形式上吸引了自己,但普遍认为内容上需要革新。
(二)以通识性艺术欣赏为重点的课程调查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结课时给出的题目是:“谈谈你选修《艺术欣赏》课的感受。”学生们普遍表示了对课程的兴趣,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与意见。
二、《艺术欣赏》课程建设方案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整理以及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总结和改进,课题组对《艺术欣赏》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及评价形式的建设上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建议
在课程教学实践上,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方案如下:
1.搜集和整理艺术欣赏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在课外通过QQ等信息媒介,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有关艺术方面的话题,并将课程视频等材料发到艺术欣赏群文件中,方便学生查阅、欣赏、观看学习。
3.向学生推荐相关教材,如《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西方音乐史》等书籍。方便学生课外阅读自学。
4.在欣赏课程中,侧重于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欣赏,融理论于艺术欣赏实践之中。
5.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大家说”。
6.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学生或艺术人员到课堂钟来辅助教学,进行现场示范、表演。通过现场欣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课堂的趣味性。
7.在《艺术欣赏》课程中适当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适当引入艺术技能的传授。
8.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市的艺术展馆等场所,增加课外活动,延伸课堂教学场所,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展览馆、音乐会等现场,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增强课程教学的现场性。
9.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民族民间艺人或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那里,开展现场教学。
10.适当增加中国画、书法、戏曲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欣赏的课堂容量。
(二)评价方式改革建议
1.在《艺术欣赏》公共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理论试卷答题的形式,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和结课笔答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课程的评价。
2.淡化对艺术欣赏理论知识的结果性考核,注重对学习过程考核。重要的不是学生通过课程学到或者掌握了什么理论知识,而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美的享受。
3.考查《艺术欣赏》课程是否起到了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呼伦贝尔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的目的?对呼伦贝尔地方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否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是否通过课程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和传承保护呼伦贝尔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想法和意识。
4.改变结课考核方式,变期末论文为对某种艺术作品欣赏感受的文字叙述或艺术品制作两种形式任选其一的方式,进行结课考核。
参考文献:
[1]高岭.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2]文雯.在少数民族预科开设少数民族艺术欣赏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5).
[3]李淑华,霍弘彦.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职校的传承[J].今日科苑,2015(1).
[4]霍弘彦.高职高专“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3(15).
关键词:呼伦贝尔;民族艺术;教育传承;课程建设;评价方式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设传承地方性优秀民族艺术的《艺术欣赏》等公共选修校本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意识。自2013年3月-2014年,已经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4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及改革。在此期间,进行过两次问卷调查。课题组结合问卷调查,及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对课程进一步建设提出了改革建议。
一、问卷调查情况
《艺术欣赏》课程开设后,主要进行了通识性艺术欣赏课程以及地方民族艺术欣赏2个方向的设计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别进行了结课问卷调查。
(一)呼伦贝尔地方民族艺术欣赏为重点的课程问卷调查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了《艺术欣赏之少数民族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结课问卷调查题目是:“谈谈通过少数民族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你是否对呼伦贝尔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服饰、民间工艺品等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等等。超过90%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对少数民族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艺术,在形式上吸引了自己,但普遍认为内容上需要革新。
(二)以通识性艺术欣赏为重点的课程调查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结课时给出的题目是:“谈谈你选修《艺术欣赏》课的感受。”学生们普遍表示了对课程的兴趣,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与意见。
二、《艺术欣赏》课程建设方案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整理以及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总结和改进,课题组对《艺术欣赏》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及评价形式的建设上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建议
在课程教学实践上,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方案如下:
1.搜集和整理艺术欣赏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在课外通过QQ等信息媒介,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有关艺术方面的话题,并将课程视频等材料发到艺术欣赏群文件中,方便学生查阅、欣赏、观看学习。
3.向学生推荐相关教材,如《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西方音乐史》等书籍。方便学生课外阅读自学。
4.在欣赏课程中,侧重于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欣赏,融理论于艺术欣赏实践之中。
5.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大家说”。
6.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学生或艺术人员到课堂钟来辅助教学,进行现场示范、表演。通过现场欣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课堂的趣味性。
7.在《艺术欣赏》课程中适当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适当引入艺术技能的传授。
8.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市的艺术展馆等场所,增加课外活动,延伸课堂教学场所,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展览馆、音乐会等现场,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增强课程教学的现场性。
9.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民族民间艺人或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那里,开展现场教学。
10.适当增加中国画、书法、戏曲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欣赏的课堂容量。
(二)评价方式改革建议
1.在《艺术欣赏》公共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理论试卷答题的形式,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和结课笔答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课程的评价。
2.淡化对艺术欣赏理论知识的结果性考核,注重对学习过程考核。重要的不是学生通过课程学到或者掌握了什么理论知识,而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美的享受。
3.考查《艺术欣赏》课程是否起到了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呼伦贝尔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的目的?对呼伦贝尔地方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否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是否通过课程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和传承保护呼伦贝尔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想法和意识。
4.改变结课考核方式,变期末论文为对某种艺术作品欣赏感受的文字叙述或艺术品制作两种形式任选其一的方式,进行结课考核。
参考文献:
[1]高岭.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2]文雯.在少数民族预科开设少数民族艺术欣赏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5).
[3]李淑华,霍弘彦.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职校的传承[J].今日科苑,2015(1).
[4]霍弘彦.高职高专“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