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我们整个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以致于流行在学生中的一个说法“作文作文,不做不行,一做头”,可见,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
一、谈谈我们农村孩子习作难的原因
1.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跟不上,不能和孩子有效的沟通。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是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农村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全部依赖于老师,在上小班之前,很少有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更谈不上教孩子识字了。说的是土话,讲的是家长里短,幼儿口语表达缺乏儿童化、缺乏想象力,更谈不上什么早期教育了。在家里的读书氛围更是零,对孩子习作的修改指导更别指望了。
2.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化不准确。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我笔写我心”,可是,有一部分同学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心里的想法很多就是写不到本子上,究其原因不会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我有一名学生是从赵滩小学转到三小的,在一次习作中写母羊生小羊羔的过程时:“屁股”写为“钩子“哭”写为“嚎”。 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本地方言交流。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习作,因而语病较多。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中间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用句号。或者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不管句子是否完整。
3.课外阅读量少,平时语言材料积累匮乏。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学校的图书室据我了解没对学生开放,家长也舍不得给孩子买课外书。现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因而,学生写出的习作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味。
4.过多的限制导致学生习作无自信、苦于书面表达,更谈不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了。在农村,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家长们最多让孩子们
二、农村孩子丰富的习作资源
观察与选材,这是写作的第一步,农村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风土人情;农村有精湛的民族艺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大呼环境育人,竭力要求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似乎已忽视了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忽视了农村至真至纯的人文优势。结合本人农村习作教学研究的实际,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真情体验,捕捉习作题材。具体概括为这样几个选材点:
1.写写农村风光。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达真情。(1)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麻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2)乡村景观美。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2.写写农村往事。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爸爸比童年》、《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4.写写淳朴民风。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他们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我在西台乡双达完小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写的《我们村的新鲜事》,文章的内容是一位七十岁的李爷爷结婚的热闹场景,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可见,你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农村新时尚。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旧风俗在悄悄改变,许多风俗赋予了新的涵义。这些反映当代农民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的题材,也是学生值得去捕捉的,如建设小康新村,硬化村庄道路,美化村容村貌。原来我路过的泥泞道路的冯庄,现在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科技致富靠劳动致富、靠聪明才智致富的冯庄人比比皆是。如今的农家有了钱,彩电、冰箱家家有,买车、买电脑、上网炒基金的农民也不在少数。老年人拿手机的大有人在,我的小侄女上学期就写了一篇《我教爷爷发短信》……让学生摄取这些时尚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一、谈谈我们农村孩子习作难的原因
1.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跟不上,不能和孩子有效的沟通。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是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农村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全部依赖于老师,在上小班之前,很少有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更谈不上教孩子识字了。说的是土话,讲的是家长里短,幼儿口语表达缺乏儿童化、缺乏想象力,更谈不上什么早期教育了。在家里的读书氛围更是零,对孩子习作的修改指导更别指望了。
2.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化不准确。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我笔写我心”,可是,有一部分同学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心里的想法很多就是写不到本子上,究其原因不会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我有一名学生是从赵滩小学转到三小的,在一次习作中写母羊生小羊羔的过程时:“屁股”写为“钩子“哭”写为“嚎”。 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本地方言交流。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习作,因而语病较多。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中间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用句号。或者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不管句子是否完整。
3.课外阅读量少,平时语言材料积累匮乏。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学校的图书室据我了解没对学生开放,家长也舍不得给孩子买课外书。现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因而,学生写出的习作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味。
4.过多的限制导致学生习作无自信、苦于书面表达,更谈不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了。在农村,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家长们最多让孩子们
二、农村孩子丰富的习作资源
观察与选材,这是写作的第一步,农村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风土人情;农村有精湛的民族艺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大呼环境育人,竭力要求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似乎已忽视了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忽视了农村至真至纯的人文优势。结合本人农村习作教学研究的实际,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真情体验,捕捉习作题材。具体概括为这样几个选材点:
1.写写农村风光。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达真情。(1)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麻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2)乡村景观美。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2.写写农村往事。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爸爸比童年》、《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4.写写淳朴民风。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他们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我在西台乡双达完小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写的《我们村的新鲜事》,文章的内容是一位七十岁的李爷爷结婚的热闹场景,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可见,你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农村新时尚。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旧风俗在悄悄改变,许多风俗赋予了新的涵义。这些反映当代农民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的题材,也是学生值得去捕捉的,如建设小康新村,硬化村庄道路,美化村容村貌。原来我路过的泥泞道路的冯庄,现在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科技致富靠劳动致富、靠聪明才智致富的冯庄人比比皆是。如今的农家有了钱,彩电、冰箱家家有,买车、买电脑、上网炒基金的农民也不在少数。老年人拿手机的大有人在,我的小侄女上学期就写了一篇《我教爷爷发短信》……让学生摄取这些时尚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