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格外引人注目的科目,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极好的方法,本文就注意知识性,加深品徳认识;加强趣味性,増强品德情感;渗透时代感,坚定品德意志;重视实践性,形成行为习惯这些规律来论述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关键词:遵循 规律 品德与社会课
一、遵循规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原因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等教育,并将他们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学要做到观点鲜明,讲清道理,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条最重要的教学原则。
二、遵循规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做法
(1)注意知识性,加深品徳认识
学生品德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由形成品德表象阶段到形成品德概念阶段。品德表象越丰富,品德概念形成越容易。感性认识强,则理性认识深。
用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主要泉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进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上课注意丰富学生的品德表象,扩大知识面,运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认识。上《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时,首先要学生在上课前亲自跟家长到公路边感受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少车辆通过,在一分钟内的车辆和行人是怎样通过公路行走。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收集、制作或拍摄交通标志。上课时,把事先收集、制作或拍摄的交通标志放在教室中展示,并在课室地面上画几组交通线,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标志使用,并让学生表演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小品,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认识交通标志,懂得注意交通安全。这样,学生乐中有学,学中有乐,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本领,又学到新的知识。又如上《文明的摇篮》一课时,运用实物、幻灯、图片等形式介绍了我国古代在农业、文字、建筑、历法等几块内容介绍前人留下的文化和智慧的光芒。并让学生在讨论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的文化遗迹。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遗产对历史的发展和今天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有深深感悟,认识到大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这样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并融入各种社会知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加强趣味性,増强品德情感
品德认识与品德情感紧密结合,将产生一种推动品德行为的动力。对学生的情感,除了教师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外,我认为趣味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师言语的趣味,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愉快气氛中受到教育,受积极情感的熏陶。实验的趣味,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加深认识,增加兴趣情感。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让一半学生扮演地球,让他们身穿雨衣站在教室内,让另一半学生则扮演人类,让扮演人类的学生用墨水将扮演地球的学生雨衣洒湿弄脏,并用塑料袋套住扮演地球学生的头上,让学生说出感觉,并要记住这些感觉。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深刻,使学生建立环保意识。课的结构也要注意有趣味性,切忌一个模式,单调无味。要根据课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
(3)渗透时代感,坚定品德意志
品德意志在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中起调节支配作用。将时代的信息渗透在课堂里,能坚定学生实现品德行为的意志;也能使德育工作跟上时代。在上《春天的种植》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在家里每人做十种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并将发芽的种子放在操场边。在上课前带学生参观全班同学的种子发芽情况。回到课室,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4)重视实践性,形成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适应、了解社会,以便能在长大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指导学生把學到的品德和社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品德认识和品德情要通过品德行为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不稳固不经常的品德行为发展成为稳固的品德行为,形成了习惯便是我们品德工作的最终目的。怎样指导实践,让学生形成习惯呢?可以进行课内示范、辨析,让学生分清什么样的行为是有品德行为.什么是无品德行为。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实践。如进行讲礼貌的教育课后,我要学生开展“今天小队到我家”的小队活动。让大家学习有礼貌地接待客人和做有礼的客人。还可以经常评定,进行行为反馈。我在班上常开展评“文明队员”“小红花”等活动,经常表扬奖励好人好事。这样,将学生行为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品德行为产生愉快的体验,就强化了品德行为形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三、遵循规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效果
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在教学中,既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又要注意按照“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条教学原则,品德与社会课就有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作出贡献。
关键词:遵循 规律 品德与社会课
一、遵循规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原因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等教育,并将他们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学要做到观点鲜明,讲清道理,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条最重要的教学原则。
二、遵循规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做法
(1)注意知识性,加深品徳认识
学生品德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由形成品德表象阶段到形成品德概念阶段。品德表象越丰富,品德概念形成越容易。感性认识强,则理性认识深。
用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主要泉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进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上课注意丰富学生的品德表象,扩大知识面,运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认识。上《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时,首先要学生在上课前亲自跟家长到公路边感受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少车辆通过,在一分钟内的车辆和行人是怎样通过公路行走。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收集、制作或拍摄交通标志。上课时,把事先收集、制作或拍摄的交通标志放在教室中展示,并在课室地面上画几组交通线,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标志使用,并让学生表演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小品,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认识交通标志,懂得注意交通安全。这样,学生乐中有学,学中有乐,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本领,又学到新的知识。又如上《文明的摇篮》一课时,运用实物、幻灯、图片等形式介绍了我国古代在农业、文字、建筑、历法等几块内容介绍前人留下的文化和智慧的光芒。并让学生在讨论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的文化遗迹。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遗产对历史的发展和今天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有深深感悟,认识到大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这样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并融入各种社会知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加强趣味性,増强品德情感
品德认识与品德情感紧密结合,将产生一种推动品德行为的动力。对学生的情感,除了教师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外,我认为趣味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师言语的趣味,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愉快气氛中受到教育,受积极情感的熏陶。实验的趣味,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加深认识,增加兴趣情感。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让一半学生扮演地球,让他们身穿雨衣站在教室内,让另一半学生则扮演人类,让扮演人类的学生用墨水将扮演地球的学生雨衣洒湿弄脏,并用塑料袋套住扮演地球学生的头上,让学生说出感觉,并要记住这些感觉。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深刻,使学生建立环保意识。课的结构也要注意有趣味性,切忌一个模式,单调无味。要根据课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
(3)渗透时代感,坚定品德意志
品德意志在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中起调节支配作用。将时代的信息渗透在课堂里,能坚定学生实现品德行为的意志;也能使德育工作跟上时代。在上《春天的种植》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在家里每人做十种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并将发芽的种子放在操场边。在上课前带学生参观全班同学的种子发芽情况。回到课室,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4)重视实践性,形成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适应、了解社会,以便能在长大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指导学生把學到的品德和社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品德认识和品德情要通过品德行为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不稳固不经常的品德行为发展成为稳固的品德行为,形成了习惯便是我们品德工作的最终目的。怎样指导实践,让学生形成习惯呢?可以进行课内示范、辨析,让学生分清什么样的行为是有品德行为.什么是无品德行为。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实践。如进行讲礼貌的教育课后,我要学生开展“今天小队到我家”的小队活动。让大家学习有礼貌地接待客人和做有礼的客人。还可以经常评定,进行行为反馈。我在班上常开展评“文明队员”“小红花”等活动,经常表扬奖励好人好事。这样,将学生行为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品德行为产生愉快的体验,就强化了品德行为形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三、遵循规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效果
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在教学中,既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又要注意按照“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条教学原则,品德与社会课就有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