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联系生活感悟数学;动手操作体验数学;合作探究建构数学是新课程强调的数学的灵魂,本文以正方体侧面展开图为例来论述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上述思想,从而激發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正方体 侧面展开图 教学片断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124-01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强调的数学的灵魂,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一节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将教学片断与反思总结如下,请同仁指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胶带 剪刀 正方体纸盒
二、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纸盒,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进而逆向思考“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给你一张硬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正方体纸盒吗?怎么做?
2.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结合自己的猜想,在小组中合作动手,剪剪看,同时思考:
(1)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哪些形状?
(2)展开后如何判断两个面是相对的?
三、动手实践 交流展示
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将本组剪得的图形汇总,并派一个组将其粘贴于黑板上,其它组可以将不同于他人的图形补贴到黑板上来,并将相对的面用同一字母标注,并观察、归纳、总结,且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四、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图形进行分类,并按一定规律总结如下:
同时总结出找相对面的规律:同一行(或同一列)中,隔一个面的两个面必为相对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但中间隔着一行(或一列)的两个面也是相对面。
教师出示口诀:先找同层隔一面,再找异层隔两面,剩下两面必相对。
五、矫正反馈 迁移应用 (具体例题略)
六、撰写报告 升华知识
1.今天我们是如何得到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
2.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何规律?如何记忆?
3.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对老师上课有什么建议?
回首本节课,内容安排贴近学生实际,整节课学生个个动手操作,从而深切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者教法新颖,别开生面地呈现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思路,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和谐,团结协作,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劲头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教学反思
一、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改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统治者”,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的互动探究者,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数学课堂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探究得出结论,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关系
《课标》指出,“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统一。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自主感悟,当出现答案不一致,意见分歧时,教学过程上升到另一种境界,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由小组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然后通过全班来集体交流,把小组统一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在的缺陷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典型地说明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升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品味。
三、关注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节课始终把教学评价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教师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互相评价,活动报告的撰写体现了过程评价。评价伴随着学习过程,却又关注评价的“多元”和“多样化”,使学生认识到首先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从中悟出一点真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节课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令教师满意,但在撰写活动报告时,不少学生表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恐惑,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表面现象,还应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理解概括能力等,让学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去体会、去发现、去总结,为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奠定一定的基础。
通过《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我深深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学得更积极也更轻松。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因此鲜活而又精彩。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正方体 侧面展开图 教学片断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124-01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强调的数学的灵魂,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一节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将教学片断与反思总结如下,请同仁指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胶带 剪刀 正方体纸盒
二、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纸盒,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进而逆向思考“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给你一张硬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正方体纸盒吗?怎么做?
2.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结合自己的猜想,在小组中合作动手,剪剪看,同时思考:
(1)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哪些形状?
(2)展开后如何判断两个面是相对的?
三、动手实践 交流展示
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将本组剪得的图形汇总,并派一个组将其粘贴于黑板上,其它组可以将不同于他人的图形补贴到黑板上来,并将相对的面用同一字母标注,并观察、归纳、总结,且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四、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图形进行分类,并按一定规律总结如下:
同时总结出找相对面的规律:同一行(或同一列)中,隔一个面的两个面必为相对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但中间隔着一行(或一列)的两个面也是相对面。
教师出示口诀:先找同层隔一面,再找异层隔两面,剩下两面必相对。
五、矫正反馈 迁移应用 (具体例题略)
六、撰写报告 升华知识
1.今天我们是如何得到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
2.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何规律?如何记忆?
3.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对老师上课有什么建议?
回首本节课,内容安排贴近学生实际,整节课学生个个动手操作,从而深切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者教法新颖,别开生面地呈现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思路,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和谐,团结协作,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劲头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教学反思
一、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改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统治者”,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的互动探究者,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数学课堂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探究得出结论,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关系
《课标》指出,“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统一。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自主感悟,当出现答案不一致,意见分歧时,教学过程上升到另一种境界,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由小组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然后通过全班来集体交流,把小组统一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在的缺陷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典型地说明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升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品味。
三、关注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节课始终把教学评价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教师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互相评价,活动报告的撰写体现了过程评价。评价伴随着学习过程,却又关注评价的“多元”和“多样化”,使学生认识到首先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从中悟出一点真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节课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令教师满意,但在撰写活动报告时,不少学生表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恐惑,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表面现象,还应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理解概括能力等,让学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去体会、去发现、去总结,为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奠定一定的基础。
通过《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我深深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学得更积极也更轻松。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因此鲜活而又精彩。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