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佛家的人生三重境界对应了常见数列公式应用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实际上就是公式应用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即知道(表面)—懂(内部)—认的清清楚楚了(一切内外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 境界 公式应用 过程
数列中公式是研究数列通项和前n项和关系的一个重要公式.笔者在高三复习中对这个公式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从而联想到了佛家的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认为要想真正掌握这个公式需要经历三重境界.即人生的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这个公式的应用到底要经历怎样的三重境界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看法.
1.公式应用的第一重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到的就是实物,也不去深想,所以就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终究是看不透其中奥秘的,最终会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前文中提到的数列公式,无论在高一刚学,还是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由S求a的作用.
2.公式应用的第二重境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虚伪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经历了公式的第一重境界后,学生对公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公式应用的境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設计了相应的例题.
3.公式应用的第三重境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经历了公式应用的第二重境界后,学生对这个数列公式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但这个公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公式的本质,又设计了相应的例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教会学生思维.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
关键词: 境界 公式应用 过程
数列中公式是研究数列通项和前n项和关系的一个重要公式.笔者在高三复习中对这个公式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从而联想到了佛家的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认为要想真正掌握这个公式需要经历三重境界.即人生的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这个公式的应用到底要经历怎样的三重境界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看法.
1.公式应用的第一重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到的就是实物,也不去深想,所以就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终究是看不透其中奥秘的,最终会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前文中提到的数列公式,无论在高一刚学,还是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由S求a的作用.
2.公式应用的第二重境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虚伪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经历了公式的第一重境界后,学生对公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公式应用的境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設计了相应的例题.
3.公式应用的第三重境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经历了公式应用的第二重境界后,学生对这个数列公式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但这个公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公式的本质,又设计了相应的例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教会学生思维.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