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比特币全球大型网上交易平台Mt.Gox申请破产。因遭黑客入侵,85万比特币被盗一空,其损失约合4.8亿美元。 尽管如此,比特币的粉丝依旧对其趋之若鹜。“极客们对比特币的出现兴奋不已,纯粹是因为它是处理金融业务最高效的方法,”比特币基金会首席科学家、47岁的加文·安德森说。他承认,比特币使用方便的特点也会导致它容易被盗。不过,“对于那些试图跨境汇款的人来说,你会发现用比特币交易是多么的容易——就如同发一封邮件那样简单。”
2008年11月1日,一篇行文艰涩、长达9页的论文在网上发表,落款为“中本聪”。该文提出了一种“能让网上交易直接从一方到另一方,无需经过任何金融机构”的“电子现金”。它向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现存的货币体系提出了挑战。
2009年,比特币正式问世。中本聪通过加密算法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中的运用,设计了Bitcoin的挖掘机制,人们可以通过“挖矿”来获取比特币。这种货币的价值波动很大。短短数年间,比特币从最初几乎一文不值,逐渐被人们接受,到2011年风靡全球,其价格也水涨船高。最早进入比特币领域的掘金者赚得盆满钵满。
25岁的芬兰籍程序员马尔提·马尔米是最早的“掘金者”之一,他在2011年卖掉了手中的比特币,买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如果留到今天,我可以买100间漂亮的房子。”
从比特币面世的那天起,就有一台计算机在进行挖矿工作,盛传这台电脑是中本聪的。外界估计,比特币的创造者拥有的比特币约值4亿美元——这显然与圣贝纳迪诺山脚下的小房子不太相称。
如果当真坐拥4亿财产,中本聪为什么要保持一种简朴的生活呢?个中原因恐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他为什么一直保持低调
对于研发比特币的圈内人来说,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他始终保持低调,只用邮件和网站交流,甚至没有人听过他的声音。不过,和他工作过的人可以从细节中窥见其蛛丝马迹。
“每个看过他的代码的人都可能得到这个结论:中本聪是一个人在工作,”安德森说,“从头算来,我们大概重写了70%的代码。它就像一个大的毛团,在初始层面看来非常紧凑、写法上乘,可是组合在一起却显得凌乱不堪。”
中本聪的英文写作并不标准,夹杂着大小写,全称与简写,标准英语和方言。他可以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间转换自如,根据读者的不同而调整。格蕾丝·米歇尔说,这正是她前夫的写作习惯。这很有可能是源于收集火车模型的爱好,中本聪在少年时代从英国购买了不少模型。她进一步推测,中本聪创造比特币的最初动力,可能是因为在购买模型时,跨国汇款饱受银行手续费和高汇率的折磨,“他总是抱怨这些。”
据安德森称,他在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曾与中本聪密切合作。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安德森与比特币的创始人频繁通信,每周要花40个小时来修改比特币代码,但中本聪始终对自己的真实身份守口如瓶。合作伙伴如安德森,亦从未听过中本聪的声音,因为他们甚至从不用电话交流。
“他是这样的人,如果你犯了无心之过,他可能会骂你是白痴,从此以后再也不和你说话,”安德森说,“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并不确定创造比特币是一件合法的事情,所以他要保持匿名身份。”
同时,中本聪无视安德森所有关于他的私人问题,包括他来自何方和专业背景,以及“中本聪”这个名字究竟是笔名还是真名。“他向来不爱交谈,我们只谈论代码。”
2011年,安德森和中本聪的交流变得不再频繁,他们之间产生了分歧。在一封中本聪于4月26日发给安德森的邮件中,这位“比特币之父”说:“我希望你不要再谈论我,说得好像是个暗处的神秘人。媒体只会从‘山寨货币’的角度看待比特币。”他劝安德森不要在公众面前讨论比特币,而应该给予开发人员更多信任。
安德森回复道,他同样不满于外界对比特币的误解,但他将受邀参加一个演讲,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外界的意见,来更好地完善它。自那以后,中本聪停止回复邮件,他的身影从比特币的世界中慢慢消失。
不少工程师认为《新闻周刊》的报道毫无可信度,因为比特币的创始人不可能使用自己的真名,这与他高度匿名的形象不符。“这篇报道和过去那些试图发现中本聪真实面目的文章没有多大不同,”知名的比特币开发人员Jeff Garzik写道,“它并没有提供可靠的证据,证明是他设计了比特币。”
一直以来,对比特币创始人真实身份的猜测层出不窮,但对于为其工作的人来说,这并不重要。他们不需要一个真实存在的“中本聪”,这是一个没有领导者的项目,也是运营电子货币最好的方式。
“当程序员聚集在一起时,我们并不会讨论中本聪是谁,而会谈论我们应该买入更多的比特币。”安德森说,“我们对此好奇,但老实说,我们并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