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bao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如何在单元教学中渗透作文意识,构建作文教学系统,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我在实践中觉得,活用课文,把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紧密相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实作文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时候,教师和学生翻开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却发现,每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操作起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在写作上,有些单元却有些不够实际。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对写作上的要求是: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具体训练的是:1、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2、分析、评论某一件大事或某一个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文体,字数不限)。这两点要求给人的感觉是游离了本单元各篇课文的写作导向。特别是《芦花荡》这篇文章。在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三大题里就作了如下要求: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写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这也充分强调,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要会运用到学生自己的练笔中去,是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不也是我们为师者要加强引导的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说过:“我们语文的教学,只有充分地激发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活力。”这篇文章的好笔墨,就是我们写作教学应该挖掘并好好引导学生去训练的好素材。
  反观现状,有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很迷信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满分作文”的片面影响,追求一些片面的“创新”,这就出现作文教学的另一种误区,到作文指导课的时候,不联系本单元的范文实例去指导学生写作,而是拼命找一些看起来很美的“空降部队”,打开课件,从文章如何开头、如何选材、如何结尾等等,洋洋洒洒,理论滔滔,一堂课下来,好像学习了很多写作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用不好,大多学生还是觉得理论与自己的实践不能相结合。其实,面对这种脱离实际的作文教学,在2010学年顺德区义务教育学生即席作文竞赛综述中就提出了相关的批评:“作文竞赛仍有一些学生片面追求作文的所谓“创新形式”。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不考虑作品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效仿一些所谓的创新形式,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表情达意,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给人以东施效颦的感觉。特别是有些学生不管有没有需要,适不适当,一写作文,就非得在开头来个所谓的“题记”,在结尾来个“后记”;还有就是滥用小标题。希望初中作文教学,回到作文的本源上来。作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返朴”就是要老老实实写好记叙文,写好一事一议的作文,练好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描写,在语句的准确通顺、生动流畅上下功夫;“归真”就是要写初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自己对人情世态的“浅知灼见”就可以了。”面对这些诚恳的规劝,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先带领学生学好我们现在的教材中的范文,通过对这些范文的学习,接受美好思想感情的熏陶,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踏踏实实地去模仿、训练,进而转化、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对教材中的范文的写作特点的学习,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带领学生去学习训练的时候,也不能急功近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从细从微开展,重在有针对性。这种以小见大,积少成多的训练方式,比较起一些以规定初一写记叙文、初二写散文、初三写议论文的作文教学计划,是局部而灵活的,而且从每篇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也更容易操作、实用。
  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怎样找到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作文训练系统,我和我的学生,都是探索寻梦之人,借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来共勉吧: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向着那青草更青处漫溯。
其他文献
一、明确写作目的,养成良好写作习惯  作文章,并非“坐”文章,它要求学生“动”起来,“脑动、心动、手动”,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在灵感实现的时刻迅速捕捉下来,形成文字,这便是写作.而许多学生作文写的不具体,内容不丰富,那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拟好题目不要急于动手写,而应该抽出一定时间来,让学生静静地整理一下大脑仓库中的材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
期刊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在他的争奇斗艳的作品王国里七绝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诗人在七绝创作上成绩斐然,匠心独具。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都有独到之处。对此有人认为可与李白媲美,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备受后人推崇。  一、高度凝练,言简意远  作为笼罩万有,着墨不多的绝句,因篇幅有限,必须要高度慨括地反映现
期刊
那天我们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在梳理了文章结构、分析了语言特色之后,我们探讨了人物形象并达成共识:信客善良厚道、诚信无私、待人宽容。  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问道:“回顾一下本单元课文中几位人物各自有什么性格特点?”  几分钟的交流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发言了:  “我想说《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她是一个很不幸的劳动妇女,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从她身上我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淳朴、善良和热心。”
期刊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始终囿于文体的训练,虽然考试时大都以记叙文为主,但对记叙文的训练也大都走过场,什么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记叙的顺序,这些都停留在文体的表面,对学生的具体写作并无多大的指导作用。往往一个学期下来,不会写的仍然不会写,会写的也只是无师自通,课本和教师的作用往往体现不出来。也许有人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和样本,足以让学生模仿和学习的了。这话诚然不错,但我们的教学
期刊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  一、入画——导之入境 
期刊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以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高效。多媒体,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有着明显的优点:可以把文章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 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有利于开发全脑的学习潜能,平衡人的发展。多媒体教学,
期刊
学习目标:  1.品读细节欣赏人性美、真情美。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播放《最浪漫的事》导入  1.走近作者:孙犁(1913—2003):  (1)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白洋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善用细致的笔触,清淡的色彩,质朴的语言,精美的细节描写或刻画女性形象或描绘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常见而易于忽略的心理和景象,有一种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  (3
期刊
做语文教师已经有30多年了,对语文教师这个职业我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懵懂到不理解再到现在的如鱼得水这个过程。如何让短暂的课堂45分钟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让语文焕发活力,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期刊
一、引之以“米”,使其有物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道理,要想作文必然就要“家中有米”。 “米”,就是写作素材,但是“米”从哪里来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增加词汇量、语汇量。在这方面重在平时积累与储藏,每天早自习或其它适当时间抄写1——2条成语、1——2段四五十字的片断描写,并限时背诵。成语选取是较为常见的较为易懂的,片断描写包括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理表情描写,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