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尤为重要。活动教学是指教师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获取能力,突出学生能动性的教学形式。如何让活动教学贯穿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是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如果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那么,再好的活动也只是“摆设”,因为学生并没有被吸引到活动中。为此,数学教师必须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
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的图片(如下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要计算面积的图形(给出各条边的长度)。
其次,教师以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计算活动。师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不想为学校的绿化出一份力呢?赶紧动手算一算下面空地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大家比一比谁的计算方案快捷、简单?此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被点燃,开始与同学交谈。有学生说“可以把这块空地看成长方形和梯形,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就可以得出绿化面积”;还有学生说“可以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减去一个梯形,就能算出绿化面积”……总之,在交谈活动中,众说纷纭。为了验证观点,数学教师再组织学生动手计算,看看三种方法得出的绿化面积是否一样。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二、丰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设计活动时,不仅要依托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并考虑活动的展开是否有价值,以最大化利用活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1.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操作活动是数学课堂中活动的一种。设计操作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提高。就其本质而言,动手操作也是动脑的过程,因为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操作活动本身,才能顺利完成操作活动。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圆”这一内容时,教师选取“圆的周长”这一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师:(出示圆形铁环、一元硬币)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测量这些圆的周长?
生:拿出自己的实物圆,动手测量,以提出方案。
生1:老师,我认为可以把铁丝剪开,再拉直,然后测量圆形铁环的周长(边动手操作,边解说)。
师:那如何测量硬币的周长呢?
生2:只能直接围圈测量了(动手操作)。
师: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有没有更为便捷的方法呢?大家想一想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直径?半径?(引导操作,再验证猜想)
……
在以上案例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发散学生的思维。从测量圆形铁环的方法可以体现出学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从测量硬币的周长可以体现出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都不是很理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简便方法。
2.设计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探索活动既能调动学生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去探索,然后总结,得出观点,形成知识。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探索活动,并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探索活动如下:请问如何研究放大、缩小后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接到探索活动后,开始自主组建小组,然后探索,提出变化规律。在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探索思路,分配好任务,提出猜测,然后再计算、发现、总结。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个性,设计开放数学活动
新课改下,要求各科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此,数学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测量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实践学习。活动如下: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一个不规则的物体,并运用所学的方法,测量这一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求:做好记录、观察,并详细描述如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数学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测量计算;同时,要求学生推导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从实践活动中感知过程,体验形成,凸显个性。这一活动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因为在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运用“活动”有助于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更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让数学课堂因活动而精彩纷呈。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多思考活动的价值、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便真正让活动教学引领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是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如果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那么,再好的活动也只是“摆设”,因为学生并没有被吸引到活动中。为此,数学教师必须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
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的图片(如下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要计算面积的图形(给出各条边的长度)。
其次,教师以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计算活动。师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不想为学校的绿化出一份力呢?赶紧动手算一算下面空地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大家比一比谁的计算方案快捷、简单?此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被点燃,开始与同学交谈。有学生说“可以把这块空地看成长方形和梯形,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就可以得出绿化面积”;还有学生说“可以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减去一个梯形,就能算出绿化面积”……总之,在交谈活动中,众说纷纭。为了验证观点,数学教师再组织学生动手计算,看看三种方法得出的绿化面积是否一样。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二、丰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设计活动时,不仅要依托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并考虑活动的展开是否有价值,以最大化利用活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1.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操作活动是数学课堂中活动的一种。设计操作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提高。就其本质而言,动手操作也是动脑的过程,因为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操作活动本身,才能顺利完成操作活动。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圆”这一内容时,教师选取“圆的周长”这一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师:(出示圆形铁环、一元硬币)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测量这些圆的周长?
生:拿出自己的实物圆,动手测量,以提出方案。
生1:老师,我认为可以把铁丝剪开,再拉直,然后测量圆形铁环的周长(边动手操作,边解说)。
师:那如何测量硬币的周长呢?
生2:只能直接围圈测量了(动手操作)。
师: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有没有更为便捷的方法呢?大家想一想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直径?半径?(引导操作,再验证猜想)
……
在以上案例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发散学生的思维。从测量圆形铁环的方法可以体现出学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从测量硬币的周长可以体现出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都不是很理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简便方法。
2.设计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探索活动既能调动学生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去探索,然后总结,得出观点,形成知识。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探索活动,并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探索活动如下:请问如何研究放大、缩小后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接到探索活动后,开始自主组建小组,然后探索,提出变化规律。在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探索思路,分配好任务,提出猜测,然后再计算、发现、总结。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个性,设计开放数学活动
新课改下,要求各科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此,数学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测量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实践学习。活动如下: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一个不规则的物体,并运用所学的方法,测量这一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求:做好记录、观察,并详细描述如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数学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测量计算;同时,要求学生推导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从实践活动中感知过程,体验形成,凸显个性。这一活动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因为在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运用“活动”有助于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更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让数学课堂因活动而精彩纷呈。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多思考活动的价值、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便真正让活动教学引领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