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理念创新课堂,使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教学走出了“知识课堂”的巢臼,使课堂开放、灵活起来,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为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但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作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
问题一 情景教学中滥设情景,脱离实际应用
分析 为了实践课程标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的强调,以至于认为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于是就费尽心机地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了很多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情境,出现了情景(真情景、假情景、虚情境)一统课堂的情形。这些情境往往在短暂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就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之外。一些老师对于多媒体效果的过分追求降低了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减少了对于教材内容的思索。
对策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这种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教师就要善于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新课一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教师邀请学生参加“数学游艺活动”的动画形式再现旧知识,目的是为了扫除学习新知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二 小组合作中缺乏合理的指导
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比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好,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互助性学习方式进人了课堂。但实质上,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课堂表面的热闹。学生们并不知道小组合作干什么,要探索什么,更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对策 一是选用适当的小组活动内容,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二是强化小组合作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三是分工具体,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四是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三 探究式学习未能实现在“探究”中“发现知识”
分析 一是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无需花太大的努力,只要沿着教师框定的“道路”前进就可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表面上,所谓的探究活动是开展得很顺利,但在这成功的“探究”背后,学生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二是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对创新思维的保护,这种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三是无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不管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做出硬性规定或统一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化学习。究其原因,不少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还是掌握知识,其实这违背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学会学习、在“做”中学会生存的初衷。还有的教师担心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后难以收场,或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便设定了学生探究的步骤或“路径”,好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对策 一是尊重差异,倡导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必须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关注探究过程,合理评价。对于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棍子统统打死,一旦发现学生的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评价;对那些虽然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超常规的想法,教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教师要放开手脚,减少课堂预设,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问,不怕学生出错。
解决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在注重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转变、民主氛围的构建、学习过程的体验的同时,更需要人性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让数学真正走入生活,也让生活真正融入数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小学 江苏】
问题一 情景教学中滥设情景,脱离实际应用
分析 为了实践课程标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的强调,以至于认为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于是就费尽心机地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了很多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情境,出现了情景(真情景、假情景、虚情境)一统课堂的情形。这些情境往往在短暂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就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之外。一些老师对于多媒体效果的过分追求降低了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减少了对于教材内容的思索。
对策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这种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教师就要善于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新课一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教师邀请学生参加“数学游艺活动”的动画形式再现旧知识,目的是为了扫除学习新知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二 小组合作中缺乏合理的指导
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比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好,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互助性学习方式进人了课堂。但实质上,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课堂表面的热闹。学生们并不知道小组合作干什么,要探索什么,更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对策 一是选用适当的小组活动内容,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二是强化小组合作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三是分工具体,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四是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三 探究式学习未能实现在“探究”中“发现知识”
分析 一是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无需花太大的努力,只要沿着教师框定的“道路”前进就可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表面上,所谓的探究活动是开展得很顺利,但在这成功的“探究”背后,学生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二是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对创新思维的保护,这种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三是无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不管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做出硬性规定或统一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化学习。究其原因,不少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还是掌握知识,其实这违背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学会学习、在“做”中学会生存的初衷。还有的教师担心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后难以收场,或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便设定了学生探究的步骤或“路径”,好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对策 一是尊重差异,倡导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必须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关注探究过程,合理评价。对于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棍子统统打死,一旦发现学生的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评价;对那些虽然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超常规的想法,教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教师要放开手脚,减少课堂预设,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问,不怕学生出错。
解决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在注重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转变、民主氛围的构建、学习过程的体验的同时,更需要人性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让数学真正走入生活,也让生活真正融入数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