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以语文理论为纲、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理念。以文学史、阅读、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基础理论为核心,将实例剖析、能力训练、素质拓展三个部分联系起来,使技能训练与人文素质相结合,构建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4-0100-03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国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文化课。高职开设《大学语文》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未来深造和终身学习的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说明高职教育在使学生掌握牢固技能基础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终身教育及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也要求对高职学生的终身教育与发展负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寻找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在编撰教材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未来深造和终身学习。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相关语文知识理论的培养 大部分高职语文教材都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编排思路上,现行高职语文教材打破了过去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惯性思维,侧重于在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材过度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训练,打乱了高职语文相关的理论知识系统。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多是实用性的技巧,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给学生在未来深造和自学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之路。
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对应用文写作强调得过多,涉及的内容篇幅相当大,大部分语文教师也侧重于这一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口头表达的理论知识涉及的就更少。在用人单位录用一线岗位从业者时,对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进行选择时,有83.42%的单位首选口语表达能力,倾向性十分明确。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足必然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注重对历代经典作品的阅读赏析,缺少对文学脉络的整体勾勒 《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通过阅读及欣赏经典作品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编排的作品多为历代名家的名作,没有对整个文学史及文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学生只知道某个时期有什么著名的作品,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文学流派和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对我国文学史的了解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简单介绍,缺少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充分了解,《大学语文》继承和传播祖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功能被削弱了,弱化了《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养成作用。
注重阅读和写作的技巧训练,忽略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理论传授为了达到短期内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目的,多数高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中以文体为单元,通过不同文选的教学来传授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于写作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不同文体单元之后,设计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另一种是以写作为教材的下编部分,较系统地介绍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但缺少系统的阅读和写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很难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阻碍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深造。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
科学界定《大学语文》课程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实用性。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特别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应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强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品味与人文素质。高职高专教育是专科层次的教育。语文能力提高和深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阅读和写作的理论是自学能力高低的决定因素,《大学语文》应是一门全面介绍这些知识的并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课。综上所述,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应该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理论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但缺乏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系统了解,缺少阅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的基本理论。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中,要重视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文学发展史以及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的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还应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和应用技能。在编写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则 无论是在选文上还是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传统的高职《大学语文》都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论性、工具性要求教材对原有传统模式和体系进行创新,增设文学史、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口语表达理论部分,减少文选阅读分析板块,强调《大学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中的特点,体现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只有将优秀传统的继承与适时地创新结合起来,构建新的教材编撰理念,才能编写出符合实际的好教材。
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成为具有高雅情趣和完美性情的人是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实现的。高职语文教材应注重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高职层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因此,在学校期间,他们就应学会交流,会写各种应用文书。《大学语文》教材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和语文能力强的学生,为其成才和终身学习服务。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体例内容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体例
在体例上,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多以文章或文体为系统进行编排。其中,关于文学作品的编排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按时间顺序编排,二是按不同文学体裁编排,三是按文章内容编排。自小学到高中教材大都如此,若《大学语文》也使用此体例,就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这种体例突出了人文性而弱化了实用性,虽有部分教材试图变革,但大部分教材的编写未跳出以文选为本位的框架。在笔者看来,《大学语文》教材应该采用以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理论素养为主线,突出能力培养的金字塔式模块结构体例。全书应分为文学史、阅读、写作、演讲与口才四个部分;每部分构建“基础理论”、“实例剖析”、“能力训练”、“素质拓展”四个模块,其中“素质拓展”属于自学内容;四大模块又包括若干章节。“基础理论”应作为模块之首,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实例剖析”应起到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作用,“能力训练”应强化理论和培养能力,“素质拓展”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种体例将理论性与实用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令人耳目一新。
(二)《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设计
文学史的基础理论主要讲述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现状脉络、文学流派、文学成就等,介绍我国文学史上的流派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学的特色,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文学史的概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实例剖析”主要是从各个文学时代中精选若干篇经典作品,并选取若干篇历代名家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与评价文章,将作品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进行深度研究剖析,最后应附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的目录及名录,作为学生日后学习和阅读的补充营养。“能力训练”可分为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学批评的尺度原则及写作技巧。素质拓展主要介绍外国文学,并选取其中著名的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既了解整个文学史的概貌,积累文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又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洗礼。
阅读部分主要从文章阅读的定位与功能、文体论阅读、社会学与文化学阅读、接受美学阅读等方面讲授阅读的原理和方法。在实例剖析中可选取现代与当代小说、散文、戏剧、电影脚本、小品网络文学等经典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力训练部分应主要设计从不同视点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方法与欣赏能力的训练,将阅读理论变成阅读能力。素质拓展部分可选取古代的经典作品进行剖析,使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写作应从写作的客体、写作主体思维品质、写作文本等方面具体讲解写作的准备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实例剖析则以现当代和网络文学的经典为主,对其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剖析,使学生掌握主题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提炼的途径和方法。能力训练部分主要设计学生日后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计划、总结、简报、会议记录、调查报告、演讲稿、电子公文等实用文体的专项训练,介绍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素质拓展主要介绍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形象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演讲与口才中讲授演讲与口才的基本规律、口语交际的要领、口语交际的手段等基本规律。在实例剖析中,编排世界著名的经典演说、成功谈判、有效沟通、著名的推销、杰出辩论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理论和技巧的双重剖析,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演讲与口才的范例。能力训练结合今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社交口才、论辩口才、求职面试口才、谈判口才、推销口才等具体技巧的训练方法。素质拓展编排社交、论辩、求职、谈判、推销涉及的相关礼仪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增长口语交际的实际能力并开阔学生的视野。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实用能力,适合终身学习的需要,将语文理论与语文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走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改变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OL].(2006-03-28).http://www.avceit.cn/pinggu/ReadNews.asp?NewsID=635.
[3]彭新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5]金振邦.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6]刘玉学.写作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段轩如,杨杰.写作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傅春丹.案例式演讲与口才[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韩向阳(1977—),男,陕西咸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4-0100-03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国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文化课。高职开设《大学语文》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未来深造和终身学习的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说明高职教育在使学生掌握牢固技能基础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终身教育及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也要求对高职学生的终身教育与发展负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寻找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在编撰教材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未来深造和终身学习。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相关语文知识理论的培养 大部分高职语文教材都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编排思路上,现行高职语文教材打破了过去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惯性思维,侧重于在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材过度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训练,打乱了高职语文相关的理论知识系统。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多是实用性的技巧,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给学生在未来深造和自学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之路。
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对应用文写作强调得过多,涉及的内容篇幅相当大,大部分语文教师也侧重于这一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口头表达的理论知识涉及的就更少。在用人单位录用一线岗位从业者时,对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进行选择时,有83.42%的单位首选口语表达能力,倾向性十分明确。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足必然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注重对历代经典作品的阅读赏析,缺少对文学脉络的整体勾勒 《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通过阅读及欣赏经典作品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编排的作品多为历代名家的名作,没有对整个文学史及文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学生只知道某个时期有什么著名的作品,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文学流派和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对我国文学史的了解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简单介绍,缺少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充分了解,《大学语文》继承和传播祖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功能被削弱了,弱化了《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养成作用。
注重阅读和写作的技巧训练,忽略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理论传授为了达到短期内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目的,多数高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中以文体为单元,通过不同文选的教学来传授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于写作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不同文体单元之后,设计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另一种是以写作为教材的下编部分,较系统地介绍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但缺少系统的阅读和写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很难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阻碍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深造。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
科学界定《大学语文》课程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实用性。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特别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应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强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品味与人文素质。高职高专教育是专科层次的教育。语文能力提高和深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阅读和写作的理论是自学能力高低的决定因素,《大学语文》应是一门全面介绍这些知识的并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课。综上所述,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应该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理论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但缺乏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系统了解,缺少阅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的基本理论。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中,要重视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文学发展史以及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的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还应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和应用技能。在编写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则 无论是在选文上还是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传统的高职《大学语文》都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论性、工具性要求教材对原有传统模式和体系进行创新,增设文学史、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口语表达理论部分,减少文选阅读分析板块,强调《大学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中的特点,体现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只有将优秀传统的继承与适时地创新结合起来,构建新的教材编撰理念,才能编写出符合实际的好教材。
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成为具有高雅情趣和完美性情的人是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实现的。高职语文教材应注重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高职层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因此,在学校期间,他们就应学会交流,会写各种应用文书。《大学语文》教材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和语文能力强的学生,为其成才和终身学习服务。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体例内容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体例
在体例上,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多以文章或文体为系统进行编排。其中,关于文学作品的编排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按时间顺序编排,二是按不同文学体裁编排,三是按文章内容编排。自小学到高中教材大都如此,若《大学语文》也使用此体例,就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这种体例突出了人文性而弱化了实用性,虽有部分教材试图变革,但大部分教材的编写未跳出以文选为本位的框架。在笔者看来,《大学语文》教材应该采用以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理论素养为主线,突出能力培养的金字塔式模块结构体例。全书应分为文学史、阅读、写作、演讲与口才四个部分;每部分构建“基础理论”、“实例剖析”、“能力训练”、“素质拓展”四个模块,其中“素质拓展”属于自学内容;四大模块又包括若干章节。“基础理论”应作为模块之首,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实例剖析”应起到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作用,“能力训练”应强化理论和培养能力,“素质拓展”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种体例将理论性与实用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令人耳目一新。
(二)《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设计
文学史的基础理论主要讲述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现状脉络、文学流派、文学成就等,介绍我国文学史上的流派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学的特色,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文学史的概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实例剖析”主要是从各个文学时代中精选若干篇经典作品,并选取若干篇历代名家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与评价文章,将作品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进行深度研究剖析,最后应附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的目录及名录,作为学生日后学习和阅读的补充营养。“能力训练”可分为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学批评的尺度原则及写作技巧。素质拓展主要介绍外国文学,并选取其中著名的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既了解整个文学史的概貌,积累文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又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洗礼。
阅读部分主要从文章阅读的定位与功能、文体论阅读、社会学与文化学阅读、接受美学阅读等方面讲授阅读的原理和方法。在实例剖析中可选取现代与当代小说、散文、戏剧、电影脚本、小品网络文学等经典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力训练部分应主要设计从不同视点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方法与欣赏能力的训练,将阅读理论变成阅读能力。素质拓展部分可选取古代的经典作品进行剖析,使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写作应从写作的客体、写作主体思维品质、写作文本等方面具体讲解写作的准备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实例剖析则以现当代和网络文学的经典为主,对其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剖析,使学生掌握主题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提炼的途径和方法。能力训练部分主要设计学生日后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计划、总结、简报、会议记录、调查报告、演讲稿、电子公文等实用文体的专项训练,介绍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素质拓展主要介绍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形象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演讲与口才中讲授演讲与口才的基本规律、口语交际的要领、口语交际的手段等基本规律。在实例剖析中,编排世界著名的经典演说、成功谈判、有效沟通、著名的推销、杰出辩论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理论和技巧的双重剖析,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演讲与口才的范例。能力训练结合今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社交口才、论辩口才、求职面试口才、谈判口才、推销口才等具体技巧的训练方法。素质拓展编排社交、论辩、求职、谈判、推销涉及的相关礼仪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增长口语交际的实际能力并开阔学生的视野。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实用能力,适合终身学习的需要,将语文理论与语文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走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改变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OL].(2006-03-28).http://www.avceit.cn/pinggu/ReadNews.asp?NewsID=635.
[3]彭新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5]金振邦.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6]刘玉学.写作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段轩如,杨杰.写作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傅春丹.案例式演讲与口才[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韩向阳(1977—),男,陕西咸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