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应然指向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2hy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读书真快乐》等栏目的出现,让整本书阅读由“自选动作”变成了“必选动作”。这也意味着整本书阅读不再是师生随性的淺阅读,而应成为有方向、有方法、有发现的深阅读。语文教师要能挖掘出整本书阅读的“料”与“法”,帮助学生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本期《专题研究》栏目的3篇文章,明确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向,提取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铺设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细化推进的路径。
  摘要:教材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到了新高度,应让“快乐”“读书吧”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向。“快乐”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拿到打开整本书的“阅读钥匙”,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学生通过比照、思辨等方式,走进整本书的“内在世界”,发现别样的快乐;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整本书,享受多轮阅读的快乐。在“读书吧”中阅读,要让学生学会与作者、与整本书内容深度对话,学会与他人分享。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场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精心编排了《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向师生推介了40多本经典文学作品,旨在渐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爱上阅读,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快乐读书吧》等创新栏目的出场,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到了新高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趋势。
  《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的内容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课外链接”,也不同于各地、各校或者各位语文教师自发推介的课外阅读书目。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每个学习活动,甚至每个插图、表格等都是教学内容,都与整本书阅读紧密相关。故而,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过程中,教材中呈现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语文教师将其转化成教学内容,以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栏目中推介阅读的书目,语文教师均应深读、研读。引导学生读一整本书,恰如教学一篇精读课文,当以多节课时的方式深入推进,还要比一般课文的教学来得更深入、更透彻,而不能只将栏目推介书目简单地做一两课时的导读激趣、浅表分享。窃以为,让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快乐+读书吧”是应有指向。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要营造“快乐”的阅读氛围
  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是让学生硬性堆砌“每日固定的阅读量”“好词好句摘抄”“精彩片段背诵”“阅读感受撰写”“阅读欣赏积累”等,不是让学生没完没了、无休止地“阅读劳作”,这样的话,只会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望而却步。没了快乐,何谈喜欢?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快乐”是前提。
  首先,整本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拿到打开整本书的“阅读钥匙”,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用“阅读钥匙”打开整本书,一般来说,就是引领学生以“目测”的方式,感受整本书的“外在款型”,即通过初步的资料搜集,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特点等,初步把握阅读整本书的方向。如果整本书是汇编,涉及某种题材,那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先了解与这类题材相关的资料,做到脑中有“阅读钥匙”,胸有成竹去阅读。以三年级下册推荐的整本书《中国古代寓言》为例,教师若不做任何引导,学生大多也能读懂书中选入的寓言故事,或者也能在阅读中萌发一些感触,但这种读,往往是就故事读故事,容易“一盘散沙”、浮于表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阅读,找不到“通过阅读发现古代寓言规律”的真正快乐。对此,教师不妨引领学生从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寓言的“钥匙”。实际上,“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我国寓言的产生与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一则在内容上,我国古代寓言多以人物故事为主。究其原因,农业劳动造就了我们民族不善于幻想的心理,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事的民族性格。这样的性格表现在寓言创作上便是大量引入人物和历史故事。二则在思想上,我国古代寓言多产生于官员文人的书斋,具有较重的为官色彩。三则在语言上,我国古代寓言较好地保留了简洁明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寓言中诞生了许多成语。
  其次,学生拿到“阅读钥匙”、感受到整本书的“外在款型”后,就可以指引他们通过比照、思辨等方式,走进整本书的“内在世界”,从中发现别样的快乐。此时,教师需要请学生立足整本书的内容,选取几个可以探讨的阅读话题,并以对比、思辨等方式,深研细磨书中的内容,做到既能整体把握,又能局部领会,抓取书背后潜藏的深层主旨。仍以读《中国古代寓言》为例,如果只教单篇寓言,信息量偏少,思维含量偏低,缺乏阅读挑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容易被调动。既然整本书谈到的寓言都以古文的形式呈现,那教师完全可以放眼整本书,采用互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对书中不同寓言的文白表达、形象塑造、情节铺展、主题立意等做比照,多角度感受寓言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从单篇孤立的寓言作品走向多元的互文学习,能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主题下对寓言做更深入的探究,进而挖掘到寓言的内核。此外,读寓言、学寓言,光是悦纳不行,还要学习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体验,没有经历,寓言中的道理及其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就很难被认同。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关注寓言中的矛盾之处、荒诞之处和反常之处,引发思考与争辩,作出判断与推理,在提升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领悟微小故事背后的宏大主题。让学生在领会寓言寓意之后进行思辨,在不合理处寻找其合理的存在价值,在对话与争辩中修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使思辨成为自身的思维方式。
  再次,整本书阅读还要让学生拎起整本书的“提线木偶”,从多个角度反复走进整本书,享受多轮阅读的快乐。这多个角度,可以辐射到整本书涉及的背景、作者、情节、人物、环境、写法等层面。如,《童年》是六年级上册推介的书目,是一部儿童小说,笔者与学生共读时立体架构整本书,将阅读的维度指向情节、人物、环境、写法“四根线”。“第一根线”,从情节角度,梳理苦难命运的人生百态,体悟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无限艰难。小说描写的沙俄时代,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面对诸多苦痛,有人选择乐观面对,有人勾心斗角算计别人,有人为了生存出卖灵魂、出卖尊严。主人公阿廖沙在房客“好事情”和外祖母等人影响下,以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阿廖沙的这种态度,正是作者对苦难的认识,是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这本小说向读者传递的是自强不息的正能量。“第二根线”,从人物角度,走近个性鲜明的市井人物,探究黑暗社会里不同人迥异的性格特征。《童年》塑造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外祖父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比如两个舅舅、阿廖沙的继父等。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祖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和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另一类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比如“好事情”、小茨冈等,都是阿廖沙喜欢与崇敬的人。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第三根线”,从环境角度,咀嚼底层人们的辛酸苦楚,品析污浊环境里的不屈能量。《童年》描述了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情景。在那样的污浊环境里,却还有另外一种力量支撑着他,那就是外祖母的善良与公正、茨冈人的乐观与淳朴,还有老工人葛利高里的正直品质。这些人让他惯常忧愁的生活里多了些许欢乐。这样的环境在烘托阿廖沙成长经历的同时,也生动再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几世纪以来形成的愚昧落后、自私贪婪的小市民的痼疾,更表现了一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第四根线”,从表达的角度,品味文本创作的个性特点,感受冷酷无情中闪现的人性的耀眼光芒。整部小说虽低沉、严肃,但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描述,又给一幕幕悲剧蒙上了天真烂漫的色彩,使人在黑暗中尚能看到光明,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强大力量。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创设“读书吧”的阅读场域
  之所以采用“读书吧”的提法,有更深层的用意。我們可以将“读书吧”看作一个动词,意在发出让学生读书的呼吁。但笔者更愿意将它看作一个名词,类同于“酒吧”“网吧”“咖啡吧”,意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汇集众多推介书籍和许多颇具人文情怀的热心“书友”,实现对不同书内容的多元的、深层的交流。这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旨归。一般来说,被称为“××吧”的场合中,参与角色主体常常葆有一种自由、轻松、投入的交流状态,他们专门进行阅读推介与分享。更广义地说,我们也可以将此理解为“读书派”“读书社”“读书云”等团体形式。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作者深度对话。作者会把自己的思想与意图藏在故事里面。学生投入整本书阅读,不能只随着情节喜怒哀乐,然后了事。“读书吧”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学生首先要学会与作者深度对话。如,五年级推荐的整本书阅读书目《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不仅是一个跌宕起伏、神秘奇幻的历险故事,更是一次师徒四人饱经磨砺、获得成功、拔节成长的励志之作。师徒四人走了十万八千里,一路翻山越岭,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和磨难。无论是凶险的环境,还是凶恶的妖魔,抑或佛祖严峻的考验,都没能阻止师徒四人一路西行的脚步。我们不难发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虽然四个人各有缺点和不足,但在整个取经过程中,他们都很好地尽到了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师徒四人在共同经历磨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冲突不断到后来的彼此信任、彼此温暖,最终抱聚成团,成就了一番伟大的功业,也成就了越来越好的自己。他们都在痛苦的磨砺和彼此的磨合之中不断蜕变,不断提升。作者通过一段漫长的叙事,就是在反复告诫世人: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段奋斗史;成长,归根结底就是一场残酷的自我对抗。阅读过程中,带着学生多次走进各式各样降妖除魔的情节冲突,多次深层碰撞,多次对话作者,学生终会生成深刻的阅读感悟,收获深层次的快乐。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整本书内容深度对话。整本书与单篇文本的最大不同处,就是给读者提供了诸多信息源,也就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世界。对此,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善于带着猜想与验证走上阅读旅程,培养阅读敏感力,善于捕捉整本书中的“相似点”“矛盾点”“冲突点”等。还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变化”,如:“取经前后,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性格顽劣的‘泼猴’成长为有情有义的‘斗战胜佛’,其蜕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关键情节,列表梳理出孙悟空取经前后经历的关键事件以及性格表现,其中的变化便一目了然。走进文本,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上想象、迁移等方式,如提问“书中的谁最像你自己”“书中有你同桌的形象吗”“你有过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类似的经历吗?哪怕很短的一段时间”等,让学生走进书中,真正与书中的人和事深度对话。一旦学生拥有了这样的阅读思维,整本书阅读就不再是单单地“看人家”,而变得“与我有关”。整本书阅读也就会变成学生自主建构、创生的过程,让个体生命变得更有张力,让个体思维变得更有活力,让个体稳步踏实地逐步蜕变为有阅读素养的人。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读书吧”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内在表现是做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阅读者,外显表现则是做一个乐于且善于分享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试着浓缩或者检索整本书中的关键情节,并与伙伴、家人、其他人分享这些情节。以三年级推荐的整本书《伊索寓言》为例,其中的动物大部分是没有固定的形象设置的,也就是说,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如,狐狸这一形象反复出现,留给读者的印象有狡猾的,有智慧的,有善良的。对此,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分享活动。分享碰撞中,学生就会发现,《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并不是狡猾的代名词,而拥有丰富多变的性格。在《狐狸和葡萄》中,狐狸扮演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小丑的角色;在《熊和狐狸》中,狐狸既不狡猾又不可笑,而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聪明又犀利,一下就能揭穿熊假装善良的本质;在《狐狸和猴子》中,狐狸嫉妒猴子当了大王,用谎言引得猴子被夹子夹住,其狡猾奸诈、心胸狭窄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阅读者,很难一一精准罗列整本书中的故事,或一一精心描绘书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彼此分享、相互提醒、共同回忆,书中丰富多元的一个个“点”就能被挖掘出来,实现特定主题下的阅读新建构甚至是新创作,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阅读素养。
  “快乐+读书吧”,你还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词组、一个短句,或是一个祈使句、一个感叹句。但不管如何,它都是在警示我们,要用好、用对教材编排的各个阅读栏目,让学生快乐阅读,让学生高效阅读,培养出快乐的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 姜树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语文教师,2020(4).
  [2] 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M].岳坤,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18.
  [3] 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姜树华.阅读,与“我”有关——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视角转变[J].小学教学设计,2020(7/8).
  [5] 高子阳.与孩子共读共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不同,理论自信的内核是意识形态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这既源于文化价值观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中,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上,还源于文化价值观自信的力量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文化自信决非文化决定论,也不意味着走向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主持人语】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共识。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对于学生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精髓、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情趣、弘扬中华精神、培育家国情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度,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如何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强化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积累,从而达到“以文化人”?本期《独家策划》栏目的3篇文章,对文言文的独特语言特征、结
为解决校本研修活动质量低下、方案设想与实际落实差异大等问题,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不断加强校本研修质量提升路径的实践探索:一是面向全体学校统一实施“校本研修项目制”管理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的重要资源.文言文教学旨在以文言文独特的教育价值涵养具有文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浙江省启动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创新教育机制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聚焦课程规划研制科学建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活动致力于转变学习方式等方法,浙江省让选择性教育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拓展性课程。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课程建设在规划研制、课程质量、配套机制及师资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学生“自治管理”指的是学校和班主任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过程。如何利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改变低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学校和班主任可通过年级、班级和个体三个维度探索学生自治管理的策略:利用年级自治委员会,促进学生“自治管理”;利用班级之间的竞争意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学生自治水平。
近年来,广东省珠海市立足本地丰富区域文化资源,借助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在区域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以广东省珠海市的实践为蓝本进行分析可知,区域整体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建设可采取强化学术导向、推进校际联动和坚持组织推动等行动。
教研组建设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又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教研组建设要以教师学科素养发展为核心,将学习、研究、合作融入生活、研修、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资源共享、同伴互助、团队合作、持续学习、创新发展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人类命运—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
马克思关于"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经典论断,不仅准确界定了二者的本质内涵,充分彰显了哲学与无产阶级对于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意义,而且彻底厘清了哲学与无产阶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找到了精神指引与现实支撑.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这一基本原理为指导,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充分发挥理论武装的核心功能,不断坚定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新时代的"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统一,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