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读书真快乐》等栏目的出现,让整本书阅读由“自选动作”变成了“必选动作”。这也意味着整本书阅读不再是师生随性的淺阅读,而应成为有方向、有方法、有发现的深阅读。语文教师要能挖掘出整本书阅读的“料”与“法”,帮助学生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本期《专题研究》栏目的3篇文章,明确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向,提取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铺设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细化推进的路径。
摘要:教材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到了新高度,应让“快乐”“读书吧”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向。“快乐”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拿到打开整本书的“阅读钥匙”,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学生通过比照、思辨等方式,走进整本书的“内在世界”,发现别样的快乐;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整本书,享受多轮阅读的快乐。在“读书吧”中阅读,要让学生学会与作者、与整本书内容深度对话,学会与他人分享。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场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精心编排了《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向师生推介了40多本经典文学作品,旨在渐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爱上阅读,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快乐读书吧》等创新栏目的出场,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到了新高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趋势。
《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的内容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课外链接”,也不同于各地、各校或者各位语文教师自发推介的课外阅读书目。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每个学习活动,甚至每个插图、表格等都是教学内容,都与整本书阅读紧密相关。故而,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过程中,教材中呈现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语文教师将其转化成教学内容,以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栏目中推介阅读的书目,语文教师均应深读、研读。引导学生读一整本书,恰如教学一篇精读课文,当以多节课时的方式深入推进,还要比一般课文的教学来得更深入、更透彻,而不能只将栏目推介书目简单地做一两课时的导读激趣、浅表分享。窃以为,让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快乐+读书吧”是应有指向。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要营造“快乐”的阅读氛围
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是让学生硬性堆砌“每日固定的阅读量”“好词好句摘抄”“精彩片段背诵”“阅读感受撰写”“阅读欣赏积累”等,不是让学生没完没了、无休止地“阅读劳作”,这样的话,只会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望而却步。没了快乐,何谈喜欢?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快乐”是前提。
首先,整本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拿到打开整本书的“阅读钥匙”,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用“阅读钥匙”打开整本书,一般来说,就是引领学生以“目测”的方式,感受整本书的“外在款型”,即通过初步的资料搜集,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特点等,初步把握阅读整本书的方向。如果整本书是汇编,涉及某种题材,那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先了解与这类题材相关的资料,做到脑中有“阅读钥匙”,胸有成竹去阅读。以三年级下册推荐的整本书《中国古代寓言》为例,教师若不做任何引导,学生大多也能读懂书中选入的寓言故事,或者也能在阅读中萌发一些感触,但这种读,往往是就故事读故事,容易“一盘散沙”、浮于表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阅读,找不到“通过阅读发现古代寓言规律”的真正快乐。对此,教师不妨引领学生从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寓言的“钥匙”。实际上,“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我国寓言的产生与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一则在内容上,我国古代寓言多以人物故事为主。究其原因,农业劳动造就了我们民族不善于幻想的心理,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事的民族性格。这样的性格表现在寓言创作上便是大量引入人物和历史故事。二则在思想上,我国古代寓言多产生于官员文人的书斋,具有较重的为官色彩。三则在语言上,我国古代寓言较好地保留了简洁明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寓言中诞生了许多成语。
其次,学生拿到“阅读钥匙”、感受到整本书的“外在款型”后,就可以指引他们通过比照、思辨等方式,走进整本书的“内在世界”,从中发现别样的快乐。此时,教师需要请学生立足整本书的内容,选取几个可以探讨的阅读话题,并以对比、思辨等方式,深研细磨书中的内容,做到既能整体把握,又能局部领会,抓取书背后潜藏的深层主旨。仍以读《中国古代寓言》为例,如果只教单篇寓言,信息量偏少,思维含量偏低,缺乏阅读挑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容易被调动。既然整本书谈到的寓言都以古文的形式呈现,那教师完全可以放眼整本书,采用互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对书中不同寓言的文白表达、形象塑造、情节铺展、主题立意等做比照,多角度感受寓言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从单篇孤立的寓言作品走向多元的互文学习,能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主题下对寓言做更深入的探究,进而挖掘到寓言的内核。此外,读寓言、学寓言,光是悦纳不行,还要学习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体验,没有经历,寓言中的道理及其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就很难被认同。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关注寓言中的矛盾之处、荒诞之处和反常之处,引发思考与争辩,作出判断与推理,在提升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领悟微小故事背后的宏大主题。让学生在领会寓言寓意之后进行思辨,在不合理处寻找其合理的存在价值,在对话与争辩中修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使思辨成为自身的思维方式。
再次,整本书阅读还要让学生拎起整本书的“提线木偶”,从多个角度反复走进整本书,享受多轮阅读的快乐。这多个角度,可以辐射到整本书涉及的背景、作者、情节、人物、环境、写法等层面。如,《童年》是六年级上册推介的书目,是一部儿童小说,笔者与学生共读时立体架构整本书,将阅读的维度指向情节、人物、环境、写法“四根线”。“第一根线”,从情节角度,梳理苦难命运的人生百态,体悟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无限艰难。小说描写的沙俄时代,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面对诸多苦痛,有人选择乐观面对,有人勾心斗角算计别人,有人为了生存出卖灵魂、出卖尊严。主人公阿廖沙在房客“好事情”和外祖母等人影响下,以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阿廖沙的这种态度,正是作者对苦难的认识,是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这本小说向读者传递的是自强不息的正能量。“第二根线”,从人物角度,走近个性鲜明的市井人物,探究黑暗社会里不同人迥异的性格特征。《童年》塑造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外祖父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比如两个舅舅、阿廖沙的继父等。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祖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和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另一类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比如“好事情”、小茨冈等,都是阿廖沙喜欢与崇敬的人。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第三根线”,从环境角度,咀嚼底层人们的辛酸苦楚,品析污浊环境里的不屈能量。《童年》描述了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情景。在那样的污浊环境里,却还有另外一种力量支撑着他,那就是外祖母的善良与公正、茨冈人的乐观与淳朴,还有老工人葛利高里的正直品质。这些人让他惯常忧愁的生活里多了些许欢乐。这样的环境在烘托阿廖沙成长经历的同时,也生动再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几世纪以来形成的愚昧落后、自私贪婪的小市民的痼疾,更表现了一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第四根线”,从表达的角度,品味文本创作的个性特点,感受冷酷无情中闪现的人性的耀眼光芒。整部小说虽低沉、严肃,但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描述,又给一幕幕悲剧蒙上了天真烂漫的色彩,使人在黑暗中尚能看到光明,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强大力量。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创设“读书吧”的阅读场域
之所以采用“读书吧”的提法,有更深层的用意。我們可以将“读书吧”看作一个动词,意在发出让学生读书的呼吁。但笔者更愿意将它看作一个名词,类同于“酒吧”“网吧”“咖啡吧”,意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汇集众多推介书籍和许多颇具人文情怀的热心“书友”,实现对不同书内容的多元的、深层的交流。这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旨归。一般来说,被称为“××吧”的场合中,参与角色主体常常葆有一种自由、轻松、投入的交流状态,他们专门进行阅读推介与分享。更广义地说,我们也可以将此理解为“读书派”“读书社”“读书云”等团体形式。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作者深度对话。作者会把自己的思想与意图藏在故事里面。学生投入整本书阅读,不能只随着情节喜怒哀乐,然后了事。“读书吧”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学生首先要学会与作者深度对话。如,五年级推荐的整本书阅读书目《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不仅是一个跌宕起伏、神秘奇幻的历险故事,更是一次师徒四人饱经磨砺、获得成功、拔节成长的励志之作。师徒四人走了十万八千里,一路翻山越岭,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和磨难。无论是凶险的环境,还是凶恶的妖魔,抑或佛祖严峻的考验,都没能阻止师徒四人一路西行的脚步。我们不难发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虽然四个人各有缺点和不足,但在整个取经过程中,他们都很好地尽到了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师徒四人在共同经历磨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冲突不断到后来的彼此信任、彼此温暖,最终抱聚成团,成就了一番伟大的功业,也成就了越来越好的自己。他们都在痛苦的磨砺和彼此的磨合之中不断蜕变,不断提升。作者通过一段漫长的叙事,就是在反复告诫世人: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段奋斗史;成长,归根结底就是一场残酷的自我对抗。阅读过程中,带着学生多次走进各式各样降妖除魔的情节冲突,多次深层碰撞,多次对话作者,学生终会生成深刻的阅读感悟,收获深层次的快乐。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整本书内容深度对话。整本书与单篇文本的最大不同处,就是给读者提供了诸多信息源,也就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世界。对此,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善于带着猜想与验证走上阅读旅程,培养阅读敏感力,善于捕捉整本书中的“相似点”“矛盾点”“冲突点”等。还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变化”,如:“取经前后,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性格顽劣的‘泼猴’成长为有情有义的‘斗战胜佛’,其蜕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关键情节,列表梳理出孙悟空取经前后经历的关键事件以及性格表现,其中的变化便一目了然。走进文本,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上想象、迁移等方式,如提问“书中的谁最像你自己”“书中有你同桌的形象吗”“你有过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类似的经历吗?哪怕很短的一段时间”等,让学生走进书中,真正与书中的人和事深度对话。一旦学生拥有了这样的阅读思维,整本书阅读就不再是单单地“看人家”,而变得“与我有关”。整本书阅读也就会变成学生自主建构、创生的过程,让个体生命变得更有张力,让个体思维变得更有活力,让个体稳步踏实地逐步蜕变为有阅读素养的人。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读书吧”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内在表现是做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阅读者,外显表现则是做一个乐于且善于分享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试着浓缩或者检索整本书中的关键情节,并与伙伴、家人、其他人分享这些情节。以三年级推荐的整本书《伊索寓言》为例,其中的动物大部分是没有固定的形象设置的,也就是说,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如,狐狸这一形象反复出现,留给读者的印象有狡猾的,有智慧的,有善良的。对此,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分享活动。分享碰撞中,学生就会发现,《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并不是狡猾的代名词,而拥有丰富多变的性格。在《狐狸和葡萄》中,狐狸扮演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小丑的角色;在《熊和狐狸》中,狐狸既不狡猾又不可笑,而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聪明又犀利,一下就能揭穿熊假装善良的本质;在《狐狸和猴子》中,狐狸嫉妒猴子当了大王,用谎言引得猴子被夹子夹住,其狡猾奸诈、心胸狭窄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阅读者,很难一一精准罗列整本书中的故事,或一一精心描绘书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彼此分享、相互提醒、共同回忆,书中丰富多元的一个个“点”就能被挖掘出来,实现特定主题下的阅读新建构甚至是新创作,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阅读素养。
“快乐+读书吧”,你还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词组、一个短句,或是一个祈使句、一个感叹句。但不管如何,它都是在警示我们,要用好、用对教材编排的各个阅读栏目,让学生快乐阅读,让学生高效阅读,培养出快乐的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 姜树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语文教师,2020(4).
[2] 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M].岳坤,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18.
[3] 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姜树华.阅读,与“我”有关——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视角转变[J].小学教学设计,2020(7/8).
[5] 高子阳.与孩子共读共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
摘要:教材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到了新高度,应让“快乐”“读书吧”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向。“快乐”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拿到打开整本书的“阅读钥匙”,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学生通过比照、思辨等方式,走进整本书的“内在世界”,发现别样的快乐;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整本书,享受多轮阅读的快乐。在“读书吧”中阅读,要让学生学会与作者、与整本书内容深度对话,学会与他人分享。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场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精心编排了《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向师生推介了40多本经典文学作品,旨在渐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爱上阅读,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快乐读书吧》等创新栏目的出场,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到了新高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趋势。
《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的内容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课外链接”,也不同于各地、各校或者各位语文教师自发推介的课外阅读书目。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每个学习活动,甚至每个插图、表格等都是教学内容,都与整本书阅读紧密相关。故而,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过程中,教材中呈现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语文教师将其转化成教学内容,以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栏目中推介阅读的书目,语文教师均应深读、研读。引导学生读一整本书,恰如教学一篇精读课文,当以多节课时的方式深入推进,还要比一般课文的教学来得更深入、更透彻,而不能只将栏目推介书目简单地做一两课时的导读激趣、浅表分享。窃以为,让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快乐+读书吧”是应有指向。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要营造“快乐”的阅读氛围
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是让学生硬性堆砌“每日固定的阅读量”“好词好句摘抄”“精彩片段背诵”“阅读感受撰写”“阅读欣赏积累”等,不是让学生没完没了、无休止地“阅读劳作”,这样的话,只会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望而却步。没了快乐,何谈喜欢?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快乐”是前提。
首先,整本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拿到打开整本书的“阅读钥匙”,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用“阅读钥匙”打开整本书,一般来说,就是引领学生以“目测”的方式,感受整本书的“外在款型”,即通过初步的资料搜集,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特点等,初步把握阅读整本书的方向。如果整本书是汇编,涉及某种题材,那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先了解与这类题材相关的资料,做到脑中有“阅读钥匙”,胸有成竹去阅读。以三年级下册推荐的整本书《中国古代寓言》为例,教师若不做任何引导,学生大多也能读懂书中选入的寓言故事,或者也能在阅读中萌发一些感触,但这种读,往往是就故事读故事,容易“一盘散沙”、浮于表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阅读,找不到“通过阅读发现古代寓言规律”的真正快乐。对此,教师不妨引领学生从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寓言的“钥匙”。实际上,“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我国寓言的产生与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一则在内容上,我国古代寓言多以人物故事为主。究其原因,农业劳动造就了我们民族不善于幻想的心理,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事的民族性格。这样的性格表现在寓言创作上便是大量引入人物和历史故事。二则在思想上,我国古代寓言多产生于官员文人的书斋,具有较重的为官色彩。三则在语言上,我国古代寓言较好地保留了简洁明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寓言中诞生了许多成语。
其次,学生拿到“阅读钥匙”、感受到整本书的“外在款型”后,就可以指引他们通过比照、思辨等方式,走进整本书的“内在世界”,从中发现别样的快乐。此时,教师需要请学生立足整本书的内容,选取几个可以探讨的阅读话题,并以对比、思辨等方式,深研细磨书中的内容,做到既能整体把握,又能局部领会,抓取书背后潜藏的深层主旨。仍以读《中国古代寓言》为例,如果只教单篇寓言,信息量偏少,思维含量偏低,缺乏阅读挑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容易被调动。既然整本书谈到的寓言都以古文的形式呈现,那教师完全可以放眼整本书,采用互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对书中不同寓言的文白表达、形象塑造、情节铺展、主题立意等做比照,多角度感受寓言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从单篇孤立的寓言作品走向多元的互文学习,能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主题下对寓言做更深入的探究,进而挖掘到寓言的内核。此外,读寓言、学寓言,光是悦纳不行,还要学习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体验,没有经历,寓言中的道理及其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就很难被认同。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关注寓言中的矛盾之处、荒诞之处和反常之处,引发思考与争辩,作出判断与推理,在提升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领悟微小故事背后的宏大主题。让学生在领会寓言寓意之后进行思辨,在不合理处寻找其合理的存在价值,在对话与争辩中修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使思辨成为自身的思维方式。
再次,整本书阅读还要让学生拎起整本书的“提线木偶”,从多个角度反复走进整本书,享受多轮阅读的快乐。这多个角度,可以辐射到整本书涉及的背景、作者、情节、人物、环境、写法等层面。如,《童年》是六年级上册推介的书目,是一部儿童小说,笔者与学生共读时立体架构整本书,将阅读的维度指向情节、人物、环境、写法“四根线”。“第一根线”,从情节角度,梳理苦难命运的人生百态,体悟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无限艰难。小说描写的沙俄时代,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面对诸多苦痛,有人选择乐观面对,有人勾心斗角算计别人,有人为了生存出卖灵魂、出卖尊严。主人公阿廖沙在房客“好事情”和外祖母等人影响下,以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阿廖沙的这种态度,正是作者对苦难的认识,是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这本小说向读者传递的是自强不息的正能量。“第二根线”,从人物角度,走近个性鲜明的市井人物,探究黑暗社会里不同人迥异的性格特征。《童年》塑造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外祖父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比如两个舅舅、阿廖沙的继父等。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祖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和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另一类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比如“好事情”、小茨冈等,都是阿廖沙喜欢与崇敬的人。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第三根线”,从环境角度,咀嚼底层人们的辛酸苦楚,品析污浊环境里的不屈能量。《童年》描述了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情景。在那样的污浊环境里,却还有另外一种力量支撑着他,那就是外祖母的善良与公正、茨冈人的乐观与淳朴,还有老工人葛利高里的正直品质。这些人让他惯常忧愁的生活里多了些许欢乐。这样的环境在烘托阿廖沙成长经历的同时,也生动再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几世纪以来形成的愚昧落后、自私贪婪的小市民的痼疾,更表现了一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第四根线”,从表达的角度,品味文本创作的个性特点,感受冷酷无情中闪现的人性的耀眼光芒。整部小说虽低沉、严肃,但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描述,又给一幕幕悲剧蒙上了天真烂漫的色彩,使人在黑暗中尚能看到光明,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强大力量。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创设“读书吧”的阅读场域
之所以采用“读书吧”的提法,有更深层的用意。我們可以将“读书吧”看作一个动词,意在发出让学生读书的呼吁。但笔者更愿意将它看作一个名词,类同于“酒吧”“网吧”“咖啡吧”,意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汇集众多推介书籍和许多颇具人文情怀的热心“书友”,实现对不同书内容的多元的、深层的交流。这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旨归。一般来说,被称为“××吧”的场合中,参与角色主体常常葆有一种自由、轻松、投入的交流状态,他们专门进行阅读推介与分享。更广义地说,我们也可以将此理解为“读书派”“读书社”“读书云”等团体形式。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作者深度对话。作者会把自己的思想与意图藏在故事里面。学生投入整本书阅读,不能只随着情节喜怒哀乐,然后了事。“读书吧”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学生首先要学会与作者深度对话。如,五年级推荐的整本书阅读书目《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不仅是一个跌宕起伏、神秘奇幻的历险故事,更是一次师徒四人饱经磨砺、获得成功、拔节成长的励志之作。师徒四人走了十万八千里,一路翻山越岭,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和磨难。无论是凶险的环境,还是凶恶的妖魔,抑或佛祖严峻的考验,都没能阻止师徒四人一路西行的脚步。我们不难发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虽然四个人各有缺点和不足,但在整个取经过程中,他们都很好地尽到了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师徒四人在共同经历磨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冲突不断到后来的彼此信任、彼此温暖,最终抱聚成团,成就了一番伟大的功业,也成就了越来越好的自己。他们都在痛苦的磨砺和彼此的磨合之中不断蜕变,不断提升。作者通过一段漫长的叙事,就是在反复告诫世人: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段奋斗史;成长,归根结底就是一场残酷的自我对抗。阅读过程中,带着学生多次走进各式各样降妖除魔的情节冲突,多次深层碰撞,多次对话作者,学生终会生成深刻的阅读感悟,收获深层次的快乐。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整本书内容深度对话。整本书与单篇文本的最大不同处,就是给读者提供了诸多信息源,也就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世界。对此,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善于带着猜想与验证走上阅读旅程,培养阅读敏感力,善于捕捉整本书中的“相似点”“矛盾点”“冲突点”等。还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变化”,如:“取经前后,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性格顽劣的‘泼猴’成长为有情有义的‘斗战胜佛’,其蜕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关键情节,列表梳理出孙悟空取经前后经历的关键事件以及性格表现,其中的变化便一目了然。走进文本,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上想象、迁移等方式,如提问“书中的谁最像你自己”“书中有你同桌的形象吗”“你有过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类似的经历吗?哪怕很短的一段时间”等,让学生走进书中,真正与书中的人和事深度对话。一旦学生拥有了这样的阅读思维,整本书阅读就不再是单单地“看人家”,而变得“与我有关”。整本书阅读也就会变成学生自主建构、创生的过程,让个体生命变得更有张力,让个体思维变得更有活力,让个体稳步踏实地逐步蜕变为有阅读素养的人。
在“读书吧”的阅读场域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读书吧”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内在表现是做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阅读者,外显表现则是做一个乐于且善于分享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试着浓缩或者检索整本书中的关键情节,并与伙伴、家人、其他人分享这些情节。以三年级推荐的整本书《伊索寓言》为例,其中的动物大部分是没有固定的形象设置的,也就是说,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如,狐狸这一形象反复出现,留给读者的印象有狡猾的,有智慧的,有善良的。对此,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分享活动。分享碰撞中,学生就会发现,《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并不是狡猾的代名词,而拥有丰富多变的性格。在《狐狸和葡萄》中,狐狸扮演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小丑的角色;在《熊和狐狸》中,狐狸既不狡猾又不可笑,而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聪明又犀利,一下就能揭穿熊假装善良的本质;在《狐狸和猴子》中,狐狸嫉妒猴子当了大王,用谎言引得猴子被夹子夹住,其狡猾奸诈、心胸狭窄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阅读者,很难一一精准罗列整本书中的故事,或一一精心描绘书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彼此分享、相互提醒、共同回忆,书中丰富多元的一个个“点”就能被挖掘出来,实现特定主题下的阅读新建构甚至是新创作,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阅读素养。
“快乐+读书吧”,你还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词组、一个短句,或是一个祈使句、一个感叹句。但不管如何,它都是在警示我们,要用好、用对教材编排的各个阅读栏目,让学生快乐阅读,让学生高效阅读,培养出快乐的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 姜树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语文教师,2020(4).
[2] 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M].岳坤,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18.
[3] 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姜树华.阅读,与“我”有关——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视角转变[J].小学教学设计,2020(7/8).
[5] 高子阳.与孩子共读共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