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不能是一潭死水,而应融会贯通。在我看来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于今后的写作也是大大的好事情。通过上阅读课,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教师只有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紧密结合,采取策略有效整合这两个教学版块,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注重课内阅读的指导过程,强化写作指导实效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显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意义,两者都注重过程。因此,教师在讲解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阅读阶段特点,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范文细读。同时提高阅读的指导效果,重视将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紧密结合。
第一,指导学生透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详细阅读课文,从大体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再透过文字,挖掘作者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写写感受。
如学习《斑羚飞渡》后,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我趁势设计读后感的题目: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感人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教育?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如果感人的故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写作训练就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如此的写作训练,不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阅读教学着重细节指导,引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独特的写作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为阅读教学全程奠基之后,教师就要指引学生从文章的布局构造、写作技巧和文字组织方式入手,来强化文字表述方面的练习,明确文章的基本写作手段和写作主旨,从文章主题思想到文章的表述方式。
当然,写作内容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按照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类指导。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所阅读之文章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
二、培养建立阅读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写作创新思维,为写作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
第一,初中语文教学的阅读环节与写作环节,应当是一种借鉴和创造的关系。
学生在阅读了范文之后,可以学习到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将这些所学的内容变为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这个从阅读到创作、再从创作回到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与创作就形成了互补关系。
记得,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由此,让学生进行片断写作练习,对学生今后的写作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
第二,选入初中语文阅读课本的范文,以及各种版本读物中的例文,都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创造性的因素。
教师要指引学生在充分吸收优秀作品精华,扩展写作思路,创新能力就会提高,也就可以写出富有特色、新颖生动的作文。
如《羚羊木雕》反映的内容是小朋友在父母的逼迫下,无奈向好友要回了礼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呼唤父母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以及赞美小伙伴之间纯洁的友情。这篇文章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是找到自已的影子,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自己遭到误解或与父母沟通遭遇困难的实例出发,写一篇与课文主题思想相似的文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发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心灵共鸣,激发写作灵感
目前,许多初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倍感苦恼,写作效率和文章质量都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强化阅读的情感效应入手。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思想内涵深厚,文字表述优美,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课文。文章的作者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痛之后,受到紫藤萝花的启发,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爱。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指引学生在阅读时体会作者情绪的转变过程,并摘录一些打动自己的语言和段落,与大家分享。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提升的指导不是孤立的。阅读与写作尤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唯有充分精彩的阅读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积淀写作素养;而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学生也提高了阅读质量。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素养的培养看似两个不同的活动过程,但这两个教学过程是可以相互沟通、促进的。
一、注重课内阅读的指导过程,强化写作指导实效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显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意义,两者都注重过程。因此,教师在讲解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阅读阶段特点,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范文细读。同时提高阅读的指导效果,重视将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紧密结合。
第一,指导学生透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详细阅读课文,从大体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再透过文字,挖掘作者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写写感受。
如学习《斑羚飞渡》后,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我趁势设计读后感的题目: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感人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教育?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如果感人的故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写作训练就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如此的写作训练,不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阅读教学着重细节指导,引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独特的写作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为阅读教学全程奠基之后,教师就要指引学生从文章的布局构造、写作技巧和文字组织方式入手,来强化文字表述方面的练习,明确文章的基本写作手段和写作主旨,从文章主题思想到文章的表述方式。
当然,写作内容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按照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类指导。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所阅读之文章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
二、培养建立阅读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写作创新思维,为写作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
第一,初中语文教学的阅读环节与写作环节,应当是一种借鉴和创造的关系。
学生在阅读了范文之后,可以学习到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将这些所学的内容变为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这个从阅读到创作、再从创作回到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与创作就形成了互补关系。
记得,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由此,让学生进行片断写作练习,对学生今后的写作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
第二,选入初中语文阅读课本的范文,以及各种版本读物中的例文,都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创造性的因素。
教师要指引学生在充分吸收优秀作品精华,扩展写作思路,创新能力就会提高,也就可以写出富有特色、新颖生动的作文。
如《羚羊木雕》反映的内容是小朋友在父母的逼迫下,无奈向好友要回了礼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呼唤父母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以及赞美小伙伴之间纯洁的友情。这篇文章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是找到自已的影子,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自己遭到误解或与父母沟通遭遇困难的实例出发,写一篇与课文主题思想相似的文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发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心灵共鸣,激发写作灵感
目前,许多初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倍感苦恼,写作效率和文章质量都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强化阅读的情感效应入手。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思想内涵深厚,文字表述优美,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课文。文章的作者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痛之后,受到紫藤萝花的启发,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爱。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指引学生在阅读时体会作者情绪的转变过程,并摘录一些打动自己的语言和段落,与大家分享。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提升的指导不是孤立的。阅读与写作尤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唯有充分精彩的阅读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积淀写作素养;而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学生也提高了阅读质量。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素养的培养看似两个不同的活动过程,但这两个教学过程是可以相互沟通、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