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中;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37-0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笔者看来,语文教育应贴近儿童生活,与儿童生活体验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既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学习、更是有真实情感的参与、个体精神的真实成长的活动。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更好地习得言语呢?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我们的学生会买很多东西,有许多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会有多么高兴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扩大识字量。
二、近文本,生活中激发阅读兴趣
(一)细心观察了解生活
观察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生活的表象基础。指导学生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文本学习结合,必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累意象素材。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当年的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更能体会长征途中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优化的情境中,借助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作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情境教育的手段,形象地再现课文的内容,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以珍视和保留他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强烈的感受欲望。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或者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就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互相帮助,发挥各自特点的功能,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到已有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三、课外实践,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二)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四、培养习惯,生活是最佳路径
学以致用是我们进行各类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学习仅仅是为了学习,这个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学习是为了运用的时候,这个学习和学习的过程才会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有真正的意义。因为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就成为了语文学习的最为基本的形式。这种生活情景,让学生更喜爱语文了,更喜爱语文课了,他们把语文引向了生活,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意识得到了强化,大语文观念也逐步形成了。
总之,离开了现实生活,我们就没有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材料,离开了现实生活,学生的语文双基也就无法真正的夯实,一切语文能力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换句话说,就是生活是语文学习的真正源泉,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中;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37-0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笔者看来,语文教育应贴近儿童生活,与儿童生活体验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既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学习、更是有真实情感的参与、个体精神的真实成长的活动。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更好地习得言语呢?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我们的学生会买很多东西,有许多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会有多么高兴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扩大识字量。
二、近文本,生活中激发阅读兴趣
(一)细心观察了解生活
观察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生活的表象基础。指导学生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文本学习结合,必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累意象素材。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当年的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更能体会长征途中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优化的情境中,借助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作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情境教育的手段,形象地再现课文的内容,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以珍视和保留他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强烈的感受欲望。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或者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就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互相帮助,发挥各自特点的功能,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到已有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三、课外实践,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二)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四、培养习惯,生活是最佳路径
学以致用是我们进行各类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学习仅仅是为了学习,这个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学习是为了运用的时候,这个学习和学习的过程才会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有真正的意义。因为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就成为了语文学习的最为基本的形式。这种生活情景,让学生更喜爱语文了,更喜爱语文课了,他们把语文引向了生活,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意识得到了强化,大语文观念也逐步形成了。
总之,离开了现实生活,我们就没有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材料,离开了现实生活,学生的语文双基也就无法真正的夯实,一切语文能力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换句话说,就是生活是语文学习的真正源泉,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