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四重奏”

来源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多元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早已有其根基。两者在立足时代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前提下,以务实的精神,重新恢复各自所在的文明世界对“共同命运”的深刻认知,从而进行新的社会价值重构与再造。在此基础上依托制度擘画的前瞻性构想,导引人类历史的光明走向。两者的这种可贵共识对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漂泊主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常见主题,漂泊现象在文学表现中也所在多有,作家对漂泊的抒写有意无意地表达了自己的宇宙意识,反映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漂泊诗学中的空间意识和
《八月》这部电影,传递出了时代记忆和个体记忆的若干素材。黑白色调、相对沉默的叙事节奏却并没有掩盖其情感表达。无论是怀旧还是有所寄托,在时代记忆和个体记忆交困之下,
现代汉语中,“在乎”是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的,其基本义有两个:1.在于;2.放在心上,介意。(文中分别标注为“在乎1”和“在乎2”)“在乎”的形成源自于对“VP+(NP)于/余+NP”结构的重新分
关岱召大雄宝殿后佛殿壁画的西壁下部有一组蒙古贵族供养人像壁画,据考为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画面中的主要9尊人物按照其身份的等级阶次,大小不同,位置有别,反映出了有关明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