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我国古代的节日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古人都过哪些节日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即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汉族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开门爆竹是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
人日 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的习俗,魏晋后开始得到重视。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预示着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清明节 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夜或七月初六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中元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农历三月初三的“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冬至 中国农历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早在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时间,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腊八节 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也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除夕 农历每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夕这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即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汉族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开门爆竹是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
人日 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的习俗,魏晋后开始得到重视。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预示着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清明节 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夜或七月初六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中元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农历三月初三的“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冬至 中国农历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早在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时间,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腊八节 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也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除夕 农历每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夕这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