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已将大小调的规范确立,同时又对和声的功能有所扩充,对和声的色彩性给予较大的发展空间,将艺术成果推至顶峰,而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中的和声又试图在打破这种已经确立的规范。
【关键词】莫扎特;和声;瓦格纳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大师,这一时期音乐的特征强调稳定、有序、平衡,而这一特征也表现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以主和弦为中心。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崇尚理性,要求创作上的规范、有序,追求音乐作品形式上的统一,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后简称《特》)被誉为是传统和声的“顶峰”,作曲技法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瓦格纳与莫扎特的相同与不同。
一、调性方面
莫扎特的作品,充满着古典的气息,追求纯粹的美。古典的美在于恬静典雅、中庸纯洁。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流露的总是乐天愉快的心情,他一直唱着温馨甜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他的调性安排如同他所追求的美一样总是明确、清晰的给出主调。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的主部主题大部分都是大调,而副部则处于属大调上;少部分作品的主部主題是小调。这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所特有的风格。
在瓦格纳《特》曲中的主调就显得模糊、隐蔽,但要指出的是瓦格纳在和声的材料上沿用的仍然是传统和声。所不同之处在于瓦格纳在《特》曲中的主调不是明确的给出,而是采用一种“无主”的方式,主和弦藏在几个属七和弦解决后所映射的音当中。这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给传统和声带来了冲击,也为作曲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成为了瓦格纳所特有的标志,而这样一种和弦的表现方式也被命名为“瓦格纳和弦”。
二、调性布局
莫扎特的作品在调性布局方面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T-S-D-T),以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呈示部主部主题为C大调,副部主题为G大调,展开部的调性从副部G大调的属调d小调开始,紧接着按二度关系转至主调C大调,而后围绕主调上下五度最终回归主调,调性布局:d小调-C大调-降B大调-a小调-g小调-F大调-C大调-G大调-C大调。再现部中就再无转调的迹象,一直沿用主调直至乐曲结束。
瓦格纳在《特》曲中所有的调性不是纯粹的无调性,它所用的还是传统的大小调体系,这一点与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是相同的。但不同之处在于,《特》曲中的主调调性不像莫扎特的作品中那么明显,它的主调调性被隐藏起来,“主轴”被抽掉,只剩“属轴”在苦苦支撑。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属轴”的属七和弦解决后的主音是按照三度关系排列,而这些主音排列过后又都在暗示该曲的主音A音,A音贯穿全曲。虽说全曲有其他属七和弦并不是指向A音,但几小节过后又会回到暗示A音的和弦,而这些和弦只不过是和声上的游离。
三、和弦运用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大师,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是以主和弦为中心,以属和下属和弦为辅,对主和弦形成向上或向下有力的支撑,形成传统的和声进行功能圈。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这种协和的三和弦的运用占了大量的篇幅。
以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和弦的发音点的总数约为104个。在C大调这部作品中,对于不协和和弦的使用莫扎特是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协和和弦大体上都是属七、下属七以及属变七和弦。属七和弦只解决到主和弦;下属七和弦往往以二级七和弦为主,二级七和弦与属七和弦的连续进行常常被莫扎特应用,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还把二级七和弦用在终止四六和弦的前面,使音乐富有新意;属变七和弦在不改变和弦功能的前提下,把调式中全音的进行变成半音的进行,在莫扎特的这部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变和弦都是由音阶的二级音变化形成,属变和弦的应用使属功能的音响效果变得更为丰富,增强了音乐的紧张力度,更加衬托了属功能后主功能的完满稳定感。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大师,在作曲技法上对古典主义时期的技法有所继承,例如在和声材料上的运用、和弦按三度叠置等。但与莫扎特所不同的是,瓦格纳在《特》曲中协和的三和弦只是少量的点缀,占整个乐曲大量篇幅的是不协和的七和弦。在《特》曲中,和弦发音点的总量约为154个,其中协和和弦30个,不协和的七和弦124个。以至于全曲在总体音响上是紧张、不协和的。《特》曲中虽有协和和弦的使用,但与莫扎特所不同的是瓦格纳把能明确调式调性的主三和弦抽离,用不独立使用的七和弦去暗示主和弦。这与莫扎特使用和弦的方式好像正好“相反”——以独立使用不协和的七和弦为主,和弦的三和弦为辅。
四、和声节奏
和声节奏是指各个和弦之间时值长短的关系,它是和弦更换时所形成的一种节奏,和声节奏是和声表现要素之一,它有时与旋律节奏是一致的,有时并不一致。
与旋律的节奏一样,和声节奏也存在着松紧关系和轻重关系。依靠各种不同的松紧关系及轻重关系的和声节奏安排,达到与音乐内容、乐思发展、曲式结构的要求相一致;从而起到揭示音乐内涵、推动音乐进程、组织音乐结构的作用,这是作曲家在构思作品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松为主的和声节奏,和弦时值长、和声变化少、和弦之间距离远,故而动力性就弱。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大部分属于松紧适中的和声节奏,和弦时值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比较均匀,故动力性既不太强,比较平稳,又表现出稳健、舒适的情绪。
而瓦格纳《特》曲中,和声节奏通常以紧为主,和弦时值短、和声变化多、和弦距离近,故而动力性强。表现出激动不安、矛盾斗争、戏剧性强烈的情绪。
五、结语
无论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和声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瓦格纳的“无主”和声以及20世纪的序列音乐,和声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的上升,在和声发展上也同样如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带有低级或高级和声的观点去学习。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各个时期的和声,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胡向阳.“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
[2]华萃康.传统和声远未“到顶”[J].《艺苑》音乐版(季刊),1994.
[3]陈明阳.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和声特征分析[J].文教资料,2009.
【关键词】莫扎特;和声;瓦格纳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大师,这一时期音乐的特征强调稳定、有序、平衡,而这一特征也表现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以主和弦为中心。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崇尚理性,要求创作上的规范、有序,追求音乐作品形式上的统一,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后简称《特》)被誉为是传统和声的“顶峰”,作曲技法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瓦格纳与莫扎特的相同与不同。
一、调性方面
莫扎特的作品,充满着古典的气息,追求纯粹的美。古典的美在于恬静典雅、中庸纯洁。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流露的总是乐天愉快的心情,他一直唱着温馨甜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他的调性安排如同他所追求的美一样总是明确、清晰的给出主调。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的主部主题大部分都是大调,而副部则处于属大调上;少部分作品的主部主題是小调。这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所特有的风格。
在瓦格纳《特》曲中的主调就显得模糊、隐蔽,但要指出的是瓦格纳在和声的材料上沿用的仍然是传统和声。所不同之处在于瓦格纳在《特》曲中的主调不是明确的给出,而是采用一种“无主”的方式,主和弦藏在几个属七和弦解决后所映射的音当中。这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给传统和声带来了冲击,也为作曲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成为了瓦格纳所特有的标志,而这样一种和弦的表现方式也被命名为“瓦格纳和弦”。
二、调性布局
莫扎特的作品在调性布局方面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T-S-D-T),以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呈示部主部主题为C大调,副部主题为G大调,展开部的调性从副部G大调的属调d小调开始,紧接着按二度关系转至主调C大调,而后围绕主调上下五度最终回归主调,调性布局:d小调-C大调-降B大调-a小调-g小调-F大调-C大调-G大调-C大调。再现部中就再无转调的迹象,一直沿用主调直至乐曲结束。
瓦格纳在《特》曲中所有的调性不是纯粹的无调性,它所用的还是传统的大小调体系,这一点与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是相同的。但不同之处在于,《特》曲中的主调调性不像莫扎特的作品中那么明显,它的主调调性被隐藏起来,“主轴”被抽掉,只剩“属轴”在苦苦支撑。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属轴”的属七和弦解决后的主音是按照三度关系排列,而这些主音排列过后又都在暗示该曲的主音A音,A音贯穿全曲。虽说全曲有其他属七和弦并不是指向A音,但几小节过后又会回到暗示A音的和弦,而这些和弦只不过是和声上的游离。
三、和弦运用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大师,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是以主和弦为中心,以属和下属和弦为辅,对主和弦形成向上或向下有力的支撑,形成传统的和声进行功能圈。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这种协和的三和弦的运用占了大量的篇幅。
以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和弦的发音点的总数约为104个。在C大调这部作品中,对于不协和和弦的使用莫扎特是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协和和弦大体上都是属七、下属七以及属变七和弦。属七和弦只解决到主和弦;下属七和弦往往以二级七和弦为主,二级七和弦与属七和弦的连续进行常常被莫扎特应用,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还把二级七和弦用在终止四六和弦的前面,使音乐富有新意;属变七和弦在不改变和弦功能的前提下,把调式中全音的进行变成半音的进行,在莫扎特的这部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变和弦都是由音阶的二级音变化形成,属变和弦的应用使属功能的音响效果变得更为丰富,增强了音乐的紧张力度,更加衬托了属功能后主功能的完满稳定感。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大师,在作曲技法上对古典主义时期的技法有所继承,例如在和声材料上的运用、和弦按三度叠置等。但与莫扎特所不同的是,瓦格纳在《特》曲中协和的三和弦只是少量的点缀,占整个乐曲大量篇幅的是不协和的七和弦。在《特》曲中,和弦发音点的总量约为154个,其中协和和弦30个,不协和的七和弦124个。以至于全曲在总体音响上是紧张、不协和的。《特》曲中虽有协和和弦的使用,但与莫扎特所不同的是瓦格纳把能明确调式调性的主三和弦抽离,用不独立使用的七和弦去暗示主和弦。这与莫扎特使用和弦的方式好像正好“相反”——以独立使用不协和的七和弦为主,和弦的三和弦为辅。
四、和声节奏
和声节奏是指各个和弦之间时值长短的关系,它是和弦更换时所形成的一种节奏,和声节奏是和声表现要素之一,它有时与旋律节奏是一致的,有时并不一致。
与旋律的节奏一样,和声节奏也存在着松紧关系和轻重关系。依靠各种不同的松紧关系及轻重关系的和声节奏安排,达到与音乐内容、乐思发展、曲式结构的要求相一致;从而起到揭示音乐内涵、推动音乐进程、组织音乐结构的作用,这是作曲家在构思作品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松为主的和声节奏,和弦时值长、和声变化少、和弦之间距离远,故而动力性就弱。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大部分属于松紧适中的和声节奏,和弦时值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比较均匀,故动力性既不太强,比较平稳,又表现出稳健、舒适的情绪。
而瓦格纳《特》曲中,和声节奏通常以紧为主,和弦时值短、和声变化多、和弦距离近,故而动力性强。表现出激动不安、矛盾斗争、戏剧性强烈的情绪。
五、结语
无论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和声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瓦格纳的“无主”和声以及20世纪的序列音乐,和声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的上升,在和声发展上也同样如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带有低级或高级和声的观点去学习。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各个时期的和声,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胡向阳.“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
[2]华萃康.传统和声远未“到顶”[J].《艺苑》音乐版(季刊),1994.
[3]陈明阳.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和声特征分析[J].文教资料,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