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思想思政理论课应当着力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职业素养的人才,通过将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实践,使思想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满足课程的政治教育性,服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提高高职思想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思政理论课;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大众教育下的高职院校纷纷扩招学生,高考录取率逐年增加,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逐年下降,这对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影响很大,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分析了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特征,总结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职业素养课程作为思政课有力补充并进行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
大学生思政教育层层发文件,大张旗鼓,但往往只把重要性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只当作装点门面的标签,以至于各个大学贯彻精神轰轰烈烈,耗时多,收效甚微。而把思政教育和实践分成两张皮,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有威信;学生身在课堂神在课外,上课睡觉、玩手机、传递条子交流等现象已是非常正常;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感情淡漠的现状就成了教育者及社会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当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缺少对社会的理解与相融能力,缺少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至失去生活目标、道德失范。
为此,我们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期间也对贵州省内及各地回乡的大学生以闲谈的方式零散地作了一些调查。形式虽然比较隐蔽,但提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明确的:
“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
(1)你对思政课怎么看,感不感兴趣?
(2)你们怎么听课?
(3)你们有没有作业?
(4)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样?
(5)这类课怎么样才能符合你们的心意?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关于对思政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概论)。
(2)关于听课,有的回答是:没有意思的课,比如思政概论课,一般时候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看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有传递条子交流的、有小声说话的,反正与思政课无关。只是在教师讲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大家听一下,讲完又各干各的。问学生干其它事老师就不管吗?有人竟然说,老师如果不知趣而太严厉的话学生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问,你们不觉得浪费时间很可惜吗?回答说,那是老師在浪费时间,那些东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3)关于有没有作业,大部分都是有作业的。但有的是抄书,有的是写一封家信,以家长回信为完成的检验。有的是读一本革命题材小说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最后也没有交,等等。总之,作业看来也只是一种应付的形式,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都在应付。
(4)关于考试,都说很简单,有开卷,也有闭卷,即便闭卷也是比较容易,考前划划背背就能完成,成绩大家都一般。考试成绩既反映不了水平、能力、学习认真程度,也反映不了思想品质,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应付过关的。
(5)对这类课怎么做比较符合学生心意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如果就是那些内容最好不要上,起码应该上得精一些,要么讲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如何才能使人才供需双方顺利对接?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强,他们苦于找寻不到中意的落脚点;企业等用人单位却频繁流连于各类招聘市场,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人才供需双方不对接的现状已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做了调查表明: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内在蕴藏的无形软素养最看重个人品行,非常重要+比较重要=95.3%。而有形的外显因素:经验经历、学习成绩看得较轻,位列最末端。不少高职院校重视技能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转岗率不高 、持续就业的能 力较弱。
(三)职业素养课程与思政课结合的意义
我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是薄弱环节。
应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融进整个职业教育之中,同时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自有优势,从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到课外实践等方面渗透到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之中。职业素养课程内容根据学院所开设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有所侧重。教学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职业性。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工作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编排而确定专题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去向的统一性;
(2)教学形式互动性。改变了过去思政课 “一言堂” 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演讲、课堂讨论、教师点评等形式,形成师生双向交流、互为主体和共同促进的教学过程;
(3)教学手段多样性。运用引导、辩论、反思、实践 等多种教学手法的综合使用 ,以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实施立体的、多方位的动态教学体系;
(4)主讲教师专业性。改变过去由一位教师 全包全揽某门课程的传统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由涉及领域有学术专长的教师、专家实施相应的教学工作。既可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又可聘请学术界、企业界的社会教育资源完成相应职业素养教学任务。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形成一种集体智慧的综合效能,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以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我们把相关的内容整合,在第一学期的职业素养课程中融入以下的课程内容:
专题一:适应大学生活新环境——突出对新生专业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
专题二:扬起理想的风帆——突出对职业理想追求的引导;
专题三:做自豪的中国人——突出对学生岗位、职业岗位与爱国关系的引导;
专题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引导学生立足岗位去追求高尚的职业价值观,确立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
专题五:道德品质我高尚——引导学生成为道德(公民 、家庭成员)的楷模;
专题六: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法制观;
专题七:法律素养我优秀——引导学生做遵纪守法的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公益,树立良好的法律素养。
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设立了“将职业素养课程做为思政课有力补充”的课题,并进行研究。
职业素养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中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就业市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下,职业素养教育与培养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并一起来做好这件事情。
参考文献:
[1]周玉明,陈君生.创新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有效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郑巍,曹 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
[3]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2007,(6).
【关键词】:思想思政理论课;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大众教育下的高职院校纷纷扩招学生,高考录取率逐年增加,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逐年下降,这对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影响很大,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分析了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特征,总结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职业素养课程作为思政课有力补充并进行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
大学生思政教育层层发文件,大张旗鼓,但往往只把重要性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只当作装点门面的标签,以至于各个大学贯彻精神轰轰烈烈,耗时多,收效甚微。而把思政教育和实践分成两张皮,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有威信;学生身在课堂神在课外,上课睡觉、玩手机、传递条子交流等现象已是非常正常;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感情淡漠的现状就成了教育者及社会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当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缺少对社会的理解与相融能力,缺少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至失去生活目标、道德失范。
为此,我们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期间也对贵州省内及各地回乡的大学生以闲谈的方式零散地作了一些调查。形式虽然比较隐蔽,但提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明确的:
“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
(1)你对思政课怎么看,感不感兴趣?
(2)你们怎么听课?
(3)你们有没有作业?
(4)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样?
(5)这类课怎么样才能符合你们的心意?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关于对思政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概论)。
(2)关于听课,有的回答是:没有意思的课,比如思政概论课,一般时候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看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有传递条子交流的、有小声说话的,反正与思政课无关。只是在教师讲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大家听一下,讲完又各干各的。问学生干其它事老师就不管吗?有人竟然说,老师如果不知趣而太严厉的话学生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问,你们不觉得浪费时间很可惜吗?回答说,那是老師在浪费时间,那些东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3)关于有没有作业,大部分都是有作业的。但有的是抄书,有的是写一封家信,以家长回信为完成的检验。有的是读一本革命题材小说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最后也没有交,等等。总之,作业看来也只是一种应付的形式,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都在应付。
(4)关于考试,都说很简单,有开卷,也有闭卷,即便闭卷也是比较容易,考前划划背背就能完成,成绩大家都一般。考试成绩既反映不了水平、能力、学习认真程度,也反映不了思想品质,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应付过关的。
(5)对这类课怎么做比较符合学生心意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如果就是那些内容最好不要上,起码应该上得精一些,要么讲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如何才能使人才供需双方顺利对接?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强,他们苦于找寻不到中意的落脚点;企业等用人单位却频繁流连于各类招聘市场,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人才供需双方不对接的现状已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做了调查表明: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内在蕴藏的无形软素养最看重个人品行,非常重要+比较重要=95.3%。而有形的外显因素:经验经历、学习成绩看得较轻,位列最末端。不少高职院校重视技能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转岗率不高 、持续就业的能 力较弱。
(三)职业素养课程与思政课结合的意义
我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是薄弱环节。
应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融进整个职业教育之中,同时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自有优势,从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到课外实践等方面渗透到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之中。职业素养课程内容根据学院所开设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有所侧重。教学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职业性。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工作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编排而确定专题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去向的统一性;
(2)教学形式互动性。改变了过去思政课 “一言堂” 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演讲、课堂讨论、教师点评等形式,形成师生双向交流、互为主体和共同促进的教学过程;
(3)教学手段多样性。运用引导、辩论、反思、实践 等多种教学手法的综合使用 ,以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实施立体的、多方位的动态教学体系;
(4)主讲教师专业性。改变过去由一位教师 全包全揽某门课程的传统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由涉及领域有学术专长的教师、专家实施相应的教学工作。既可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又可聘请学术界、企业界的社会教育资源完成相应职业素养教学任务。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形成一种集体智慧的综合效能,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以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我们把相关的内容整合,在第一学期的职业素养课程中融入以下的课程内容:
专题一:适应大学生活新环境——突出对新生专业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
专题二:扬起理想的风帆——突出对职业理想追求的引导;
专题三:做自豪的中国人——突出对学生岗位、职业岗位与爱国关系的引导;
专题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引导学生立足岗位去追求高尚的职业价值观,确立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
专题五:道德品质我高尚——引导学生成为道德(公民 、家庭成员)的楷模;
专题六: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法制观;
专题七:法律素养我优秀——引导学生做遵纪守法的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公益,树立良好的法律素养。
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设立了“将职业素养课程做为思政课有力补充”的课题,并进行研究。
职业素养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中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就业市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下,职业素养教育与培养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并一起来做好这件事情。
参考文献:
[1]周玉明,陈君生.创新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有效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郑巍,曹 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
[3]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