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课是一门以音乐技巧(弹奏)学习为主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每一个新的内容、新的技巧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如何避免枯燥、千篇一律的学习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应该巧用导入技能,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创造新颖活跃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钢琴课 兴趣 导入技巧 乐曲鉴赏
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钢琴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间断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及其学习潜能,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弹奏水平与音乐修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要使得学生在每接触一个新内容,新技巧时都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其中就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技巧、风格、对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对于激活课堂气氛,创造新颖的学习环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一环节常被忽视,许多教师惯于用单一的“布置任务”的固定模式导入引入新内容、新技巧,常常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我想,也许这一情况的产生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兴趣”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导入环节的首要任务,即是激发兴趣——激发音乐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1]而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探究音乐时,对音乐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2]
近年来,本人所教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普通高中,由于现在的高中普遍追求升学率,音乐课被弱化,使得他们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尽管,也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初接触钢琴课时便立刻表现出自发的浓厚兴趣——即使他们没有弹奏任何键盘乐器的经历,对于这部份学生,我特别注意保护、培育他们处在“萌芽”状态的音乐兴趣。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进校时间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了解不全面,进而又导致了对钢琴课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朦胧或是茫然的状态。“过去,人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性的服从,……表现为人的学习常常是在一种依附、被动的状况下进行的,这一点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民主的发展,人的主体性逐渐增强,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人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提高,学习的独立意识在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在发展,……”[3],所以同样的,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们亦必须努力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我认为,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必须紧扣专业特点,让学生了解钢琴课的意义所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稳定的音乐兴趣——这种感情色彩较浓的音乐兴趣,会驱使学习者自愿钻研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出对乐曲的个人理解,在对乐曲的演绎中释放个性与情感,感受快乐;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成为学生勤奋学习不可或缺的动力条件。课堂中的导入,正是教学的第一步,它是指“新学期、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4]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活、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着学习主题,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这,可以说和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坏与否是密不可分的!设计得巧,就会和下面的教学环节形成“水到渠成”的局面;设计得不合宜,反倒是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了!
另一方面,钢琴课毕竟是以钢琴弹奏技巧的学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只注重弹奏技巧的不断积累与动作的示范讲解(教学内容),教师常常会忽略教学技巧的丰富性,让钢琴课陷入某种固定而僵化的模式当中。久而久之,学生即使兴趣再大,普遍说来,也较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学生会感叹:“钢琴课学起来不象以前那带劲了!”。所以,即使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如何将这种兴趣“进行到底”——如何避免千遍一律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每一个新技巧、新内容都产生“有意思,有挑战性,我要学会才行”的想法——这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有一定了解,并在课堂讲授的每个步骤(特别是开课第一步)都能“看似随机,实则有意”地紧抓学生的兴趣焦点,并将高昂的情绪延续整堂课,使得钢琴课达到“常上常新”的境界。而导入技巧的设计、导入技巧的灵活运用,除了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和兴趣之外,更能激活情绪,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并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这一点,可说是对教师教学技法的一大考验!)。
多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良好而适度的导入设计,在振奋学习精神,不断改善课堂氛围方面的确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所教的钢琴课多为小组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个性与共性并存的,这一现实,就更要求我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推陈出新,以此来保持钢琴课的吸引力了。下面就来谈一谈我上钢琴小组课时常用的几种导入技巧。
我用的有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问题、讨论式导入
问题、讨论式导入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技巧。这种技巧充分利用了青年人好奇心强,喜爱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以引发其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新内容,并根据学习重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紧扣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来对乐曲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甚至鼓励学生试奏,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教学开始时,可以围绕学生兴趣浓厚的问题开始讨论,教师再通过讲评分析引导出学习的新内容。
在我教授“倚音”这一技巧时,就是运用这一导入技巧的。我首先让学生预习两首乐曲《儿童献花舞》和《骑着竹马打胜仗》,并且要求在预习时思考以下问题:⑴两首乐曲有何共同点?⑵谱子上出现的装饰音(倚音),它们对的乐曲主题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⑶你觉得演奏这种装饰音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新课开始时,我就将这些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讨论,并让个别学生现场试奏,共同点评大家的见解;总之,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的思路紧扣学习目标——先分析、讨论;再归纳、范奏、总结。我设计的问题针对性强,迅速把大家的兴奋情绪集中到了新内容中来,学生在听课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敏感度提高,极其注意演奏技巧的细节问题,思考得更深入透彻!可见,这种导入方式能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问题、讨论式导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甚至是发现新问题),探求答案,很容易引发学生较强的学习内驱力。
2.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式导入,它突出了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既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又用自然的方式过渡到新知识。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同时又提供了学生相互观摩的机会,可以结合部分学生的作业回课开始。例如在讲解长琶音这一技巧时,在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复习带有短琶音的乐曲,教师讲评,之后引申出要学的技巧一一长琶音。通过与短琶音弹奏技巧的比较,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讲解长琶音的音乐形态、指法转变规律、弹奏特点、踏板设计要求。这样的导入环节设计,间接深化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温故知新式的导入,虽然是一种较传统的导入技巧,但却能够烘托学习主题;同时,过渡自然,具有与教学其他环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优点。采用这样的导入技巧,便于充分贯彻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消除学生对新内容的陌生感。
3.乐曲鉴赏式导入
乐曲鉴赏式导入既可选择教材中有曲谱的乐曲,也可选择辅助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曲例。包括有教师现场演奏,播放录音、CD、VCD或播放演奏的录像让学生鉴赏的形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听音能力、注意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明显的效果。人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必须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音乐鉴赏中,就必须主要依靠听觉(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视觉作为辅助)去感知作品。如果导入时选择的曲例具有特征鲜明、变化多端或新颖别致等特点,就能使欣赏者通过“听觉”这种高级感官,让整个心理进入特殊的审美期待,保持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这种导入技巧,既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审美享受,又能使抽象的技巧知识立刻形象化、具体化和感性化,利于创设新奇的、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
乐曲鉴赏包括读谱鉴赏,即边看乐谱边听音乐。教师可以先提示一下所要学习的新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段落结构等内容,让学生形成一个粗略轮廓。播放音乐时,乐谱就会变得形象起来,提示学生注意包含新学内容的片断及某些有特点的力度变化,调式调性特征、音色音效片断。教师可在接下来的讲授示范中结合这些乐曲片断对照乐谱,与学生展开讨论,突出教学重点,灵活排教学。我在教授“小调式的儿歌伴奏”这一内容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小调式的特征。我播放少儿歌曲《春天在哪里》(大调式)《娃哈哈》、《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调式)的VCD来导入新课,学生先欣赏,然后让大家细读乐谱,我同步板书乐理知识,再用钢琴演奏乐曲旋律,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两种调式的初步特征,为讲解下面的伴奏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另外,该导入技巧还包括无谱鉴赏的导入。这种导入技巧尤其能提升欣赏者的音乐联想力、想象力。许多描绘性音乐,大多都是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来引起鉴赏主体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与想象。例如,在学习半音阶这一技巧时,我先播放名曲《野蜂飞舞》给学生欣赏,学生听后笑声不断。他们被半音阶的奇特音效所吸引,立刻联想到不断拍动翅膀发出恼人嗡嗡声的昆虫;进而对半音阶产生独特音效的原因、弹奏要求、指法特点产生好奇心。然后,我才范奏了要学习的乐曲《小蜜蜂》。这次导入的效果就体现在学生易被教师的讲解、示范所吸引:《野蜂飞舞》难度高,乐谱的提示并非必要条件(某些复杂乐曲,一些学生读谱时会感到吃力),但纯粹欣赏乐曲的音效,结合其标题,仍是能给听众的联想、想象以提示和指引,其中的半音阶与学生要学习的乐曲《小蜜蜂》中的半音阶有相通之处,这就使许多学生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想看一看自己弹的《小蜜蜂》是否也有那种滑稽的效果。可见,运用这种导入技巧利于创设新奇的、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
4.故事叙述式导入
故事叙述式导入技巧富于趣味性,常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虽然我在课堂上生面对的是20岁左右的青年,但他们仍对专业特点突出的少儿音乐故事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故事是一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用故事导入,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和学习激情。那些或幽默轻松,或起伏曲折的小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创造出活跃的、师生平等交流的自由学习氛围。
记得在教授变奏曲《大鹿》时,我就是利用这一导入技巧来引入的。《大鹿》是一首简易的变奏曲,主题之后,有两个变奏的段落,结构简单,但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我结合音乐的发展,先讲了一个森林里大鹿解救被猎人追赶的小兔子的儿童故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一下故事发展在各段落中是如何表现的,弹奏时对各种技术、力度、情绪的要求。我先是让大家结合故事分析乐谱,只用语言讲述。特别是讲到第三段的时候,我有意地问学生:大家觉得老师应该怎样处理才好?有的就学生指出:开头的故事里有了提示:这一段说的是门窗紧闭,猎人进不来,大鹿和小兔子手拉手站在房子里,表现出朋友间的友谊,谱面上旋律声部出现了大量的和弦,弹奏的力度应该是挺强的!我接着他们的思路继续指出:这一段还有保持音记号、左手伴奏运用的八度和声音程(同时让大家回忆和弦、八度的弹奏要点)、可以加上强拍上的节奏踏板、保持速度的稳健,这些演奏要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就能更形象地地表现出团结的力量感!当语言讲解告一段落时,我对学生说:现在,让我用钢琴来讲这个故事吧!正如我所料,接下来的范奏与技巧细节讲解,学生全都听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有一个学生甚至说:觉得这样来学一首曲子还挺好玩的。这次课,我设置的故事切合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也与音乐情节发展丝丝入扣,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好。
钢琴课的导入技巧,相信还有其他的许多,无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阶段和所讲授的内容而定,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应与下面的环节衔接得自然而生动,帮助学生将兴奋中心迅速集中到教学任务新的内容上来,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钢琴课的学习中——只有巧妙的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教师才会是那个真正掌握了“主动权”的人,才会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洪玉,何一粟.学成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343.
[2]张凯.音乐心理(修订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版:47.
[3]李润洲,石中英.人·学习·学习能力[J].教育学报,2006年2月:64.
[4]郁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7.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教育学院广东肇庆
[关键词]钢琴课 兴趣 导入技巧 乐曲鉴赏
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钢琴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间断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及其学习潜能,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弹奏水平与音乐修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要使得学生在每接触一个新内容,新技巧时都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其中就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技巧、风格、对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对于激活课堂气氛,创造新颖的学习环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一环节常被忽视,许多教师惯于用单一的“布置任务”的固定模式导入引入新内容、新技巧,常常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我想,也许这一情况的产生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兴趣”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导入环节的首要任务,即是激发兴趣——激发音乐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1]而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探究音乐时,对音乐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2]
近年来,本人所教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普通高中,由于现在的高中普遍追求升学率,音乐课被弱化,使得他们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尽管,也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初接触钢琴课时便立刻表现出自发的浓厚兴趣——即使他们没有弹奏任何键盘乐器的经历,对于这部份学生,我特别注意保护、培育他们处在“萌芽”状态的音乐兴趣。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进校时间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了解不全面,进而又导致了对钢琴课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朦胧或是茫然的状态。“过去,人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性的服从,……表现为人的学习常常是在一种依附、被动的状况下进行的,这一点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民主的发展,人的主体性逐渐增强,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人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提高,学习的独立意识在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在发展,……”[3],所以同样的,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们亦必须努力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我认为,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必须紧扣专业特点,让学生了解钢琴课的意义所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稳定的音乐兴趣——这种感情色彩较浓的音乐兴趣,会驱使学习者自愿钻研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出对乐曲的个人理解,在对乐曲的演绎中释放个性与情感,感受快乐;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成为学生勤奋学习不可或缺的动力条件。课堂中的导入,正是教学的第一步,它是指“新学期、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4]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活、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着学习主题,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这,可以说和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坏与否是密不可分的!设计得巧,就会和下面的教学环节形成“水到渠成”的局面;设计得不合宜,反倒是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了!
另一方面,钢琴课毕竟是以钢琴弹奏技巧的学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只注重弹奏技巧的不断积累与动作的示范讲解(教学内容),教师常常会忽略教学技巧的丰富性,让钢琴课陷入某种固定而僵化的模式当中。久而久之,学生即使兴趣再大,普遍说来,也较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学生会感叹:“钢琴课学起来不象以前那带劲了!”。所以,即使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如何将这种兴趣“进行到底”——如何避免千遍一律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每一个新技巧、新内容都产生“有意思,有挑战性,我要学会才行”的想法——这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有一定了解,并在课堂讲授的每个步骤(特别是开课第一步)都能“看似随机,实则有意”地紧抓学生的兴趣焦点,并将高昂的情绪延续整堂课,使得钢琴课达到“常上常新”的境界。而导入技巧的设计、导入技巧的灵活运用,除了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和兴趣之外,更能激活情绪,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并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这一点,可说是对教师教学技法的一大考验!)。
多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良好而适度的导入设计,在振奋学习精神,不断改善课堂氛围方面的确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所教的钢琴课多为小组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个性与共性并存的,这一现实,就更要求我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推陈出新,以此来保持钢琴课的吸引力了。下面就来谈一谈我上钢琴小组课时常用的几种导入技巧。
我用的有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问题、讨论式导入
问题、讨论式导入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技巧。这种技巧充分利用了青年人好奇心强,喜爱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以引发其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新内容,并根据学习重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紧扣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来对乐曲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甚至鼓励学生试奏,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教学开始时,可以围绕学生兴趣浓厚的问题开始讨论,教师再通过讲评分析引导出学习的新内容。
在我教授“倚音”这一技巧时,就是运用这一导入技巧的。我首先让学生预习两首乐曲《儿童献花舞》和《骑着竹马打胜仗》,并且要求在预习时思考以下问题:⑴两首乐曲有何共同点?⑵谱子上出现的装饰音(倚音),它们对的乐曲主题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⑶你觉得演奏这种装饰音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新课开始时,我就将这些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讨论,并让个别学生现场试奏,共同点评大家的见解;总之,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的思路紧扣学习目标——先分析、讨论;再归纳、范奏、总结。我设计的问题针对性强,迅速把大家的兴奋情绪集中到了新内容中来,学生在听课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敏感度提高,极其注意演奏技巧的细节问题,思考得更深入透彻!可见,这种导入方式能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问题、讨论式导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甚至是发现新问题),探求答案,很容易引发学生较强的学习内驱力。
2.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式导入,它突出了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既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又用自然的方式过渡到新知识。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同时又提供了学生相互观摩的机会,可以结合部分学生的作业回课开始。例如在讲解长琶音这一技巧时,在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复习带有短琶音的乐曲,教师讲评,之后引申出要学的技巧一一长琶音。通过与短琶音弹奏技巧的比较,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讲解长琶音的音乐形态、指法转变规律、弹奏特点、踏板设计要求。这样的导入环节设计,间接深化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温故知新式的导入,虽然是一种较传统的导入技巧,但却能够烘托学习主题;同时,过渡自然,具有与教学其他环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优点。采用这样的导入技巧,便于充分贯彻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消除学生对新内容的陌生感。
3.乐曲鉴赏式导入
乐曲鉴赏式导入既可选择教材中有曲谱的乐曲,也可选择辅助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曲例。包括有教师现场演奏,播放录音、CD、VCD或播放演奏的录像让学生鉴赏的形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听音能力、注意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明显的效果。人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必须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音乐鉴赏中,就必须主要依靠听觉(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视觉作为辅助)去感知作品。如果导入时选择的曲例具有特征鲜明、变化多端或新颖别致等特点,就能使欣赏者通过“听觉”这种高级感官,让整个心理进入特殊的审美期待,保持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这种导入技巧,既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审美享受,又能使抽象的技巧知识立刻形象化、具体化和感性化,利于创设新奇的、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
乐曲鉴赏包括读谱鉴赏,即边看乐谱边听音乐。教师可以先提示一下所要学习的新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段落结构等内容,让学生形成一个粗略轮廓。播放音乐时,乐谱就会变得形象起来,提示学生注意包含新学内容的片断及某些有特点的力度变化,调式调性特征、音色音效片断。教师可在接下来的讲授示范中结合这些乐曲片断对照乐谱,与学生展开讨论,突出教学重点,灵活排教学。我在教授“小调式的儿歌伴奏”这一内容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小调式的特征。我播放少儿歌曲《春天在哪里》(大调式)《娃哈哈》、《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调式)的VCD来导入新课,学生先欣赏,然后让大家细读乐谱,我同步板书乐理知识,再用钢琴演奏乐曲旋律,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两种调式的初步特征,为讲解下面的伴奏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另外,该导入技巧还包括无谱鉴赏的导入。这种导入技巧尤其能提升欣赏者的音乐联想力、想象力。许多描绘性音乐,大多都是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来引起鉴赏主体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与想象。例如,在学习半音阶这一技巧时,我先播放名曲《野蜂飞舞》给学生欣赏,学生听后笑声不断。他们被半音阶的奇特音效所吸引,立刻联想到不断拍动翅膀发出恼人嗡嗡声的昆虫;进而对半音阶产生独特音效的原因、弹奏要求、指法特点产生好奇心。然后,我才范奏了要学习的乐曲《小蜜蜂》。这次导入的效果就体现在学生易被教师的讲解、示范所吸引:《野蜂飞舞》难度高,乐谱的提示并非必要条件(某些复杂乐曲,一些学生读谱时会感到吃力),但纯粹欣赏乐曲的音效,结合其标题,仍是能给听众的联想、想象以提示和指引,其中的半音阶与学生要学习的乐曲《小蜜蜂》中的半音阶有相通之处,这就使许多学生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想看一看自己弹的《小蜜蜂》是否也有那种滑稽的效果。可见,运用这种导入技巧利于创设新奇的、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
4.故事叙述式导入
故事叙述式导入技巧富于趣味性,常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虽然我在课堂上生面对的是20岁左右的青年,但他们仍对专业特点突出的少儿音乐故事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故事是一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用故事导入,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和学习激情。那些或幽默轻松,或起伏曲折的小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创造出活跃的、师生平等交流的自由学习氛围。
记得在教授变奏曲《大鹿》时,我就是利用这一导入技巧来引入的。《大鹿》是一首简易的变奏曲,主题之后,有两个变奏的段落,结构简单,但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我结合音乐的发展,先讲了一个森林里大鹿解救被猎人追赶的小兔子的儿童故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一下故事发展在各段落中是如何表现的,弹奏时对各种技术、力度、情绪的要求。我先是让大家结合故事分析乐谱,只用语言讲述。特别是讲到第三段的时候,我有意地问学生:大家觉得老师应该怎样处理才好?有的就学生指出:开头的故事里有了提示:这一段说的是门窗紧闭,猎人进不来,大鹿和小兔子手拉手站在房子里,表现出朋友间的友谊,谱面上旋律声部出现了大量的和弦,弹奏的力度应该是挺强的!我接着他们的思路继续指出:这一段还有保持音记号、左手伴奏运用的八度和声音程(同时让大家回忆和弦、八度的弹奏要点)、可以加上强拍上的节奏踏板、保持速度的稳健,这些演奏要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就能更形象地地表现出团结的力量感!当语言讲解告一段落时,我对学生说:现在,让我用钢琴来讲这个故事吧!正如我所料,接下来的范奏与技巧细节讲解,学生全都听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有一个学生甚至说:觉得这样来学一首曲子还挺好玩的。这次课,我设置的故事切合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也与音乐情节发展丝丝入扣,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好。
钢琴课的导入技巧,相信还有其他的许多,无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阶段和所讲授的内容而定,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应与下面的环节衔接得自然而生动,帮助学生将兴奋中心迅速集中到教学任务新的内容上来,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钢琴课的学习中——只有巧妙的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教师才会是那个真正掌握了“主动权”的人,才会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洪玉,何一粟.学成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343.
[2]张凯.音乐心理(修订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版:47.
[3]李润洲,石中英.人·学习·学习能力[J].教育学报,2006年2月:64.
[4]郁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7.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教育学院广东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