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教多学”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教”是可以促进“多学”的。当然,要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我们必须落实的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必须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通过自己的“少教多学”课堂实践,包括课前调查、课前预习、课堂合作、课后总结等环节,探讨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少教多学;课前调查;课前预习;课堂合作;课后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少教多学”就是老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教多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之中。所以,“少教多学”是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老师仅仅起帮扶作用,组织作用,引领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少教多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每学期的开学初就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期末总结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实现“少教多学”的。
一、课前充分调查,确定教学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个体,都应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制定必须切实可行,必须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太容易实现或者太难达到的目标,都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为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标,才能激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在上每堂课之前都要充分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了解清楚,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这种精心的课前准备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做到三个“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就能够轻易学会的,不教;超越学生的认识阶段,学生学不会的,不教。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掌握好“多教”与“少教”的分寸,确定好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教给预习方法,助力课前预习
这里举一个“少教多学”的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大声读文,书声琅琅。
1.要求读准字音,标小节号,标拼音和圈出易读错的字,画出生字词;2.牢记字形,巧记生字,认真描红,生字组成词语,积累成语;3.理解词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第二步,轻声读文,各抒己见。
1.轻声读文,初读感知,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各抒己见,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作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第三步,默读课文,奇思妙想。
1.借题发挥,对课文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做相应的批注;2.咬文嚼字,对课文留白处、中心句等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做相应的批注,最喜欢课文中哪句话,摘抄下来,并说明原因;3.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课文后学生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可以查找相应的资料,如作者简介、文章写作背景、文中的典故、相关天文地理知识等。
第四步,阅读拓展,课外延伸。
与本文相似的篇目有哪些,学生說出推荐理由。通过阅读类似的文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理解。
预习完后我要求学生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评价标准有:★★★★非常优秀;★★★进步很大; ★★基本自觉;★继续努力。从而激励学生做到更好。
除此以外,我还设计了填空式预习法、学习重点段落预习法、补充式预习法、有感情朗诵预习法等,提倡因“文”而异,采用不同预习法。充分预习是“少教多学”的前提,没有认真预习,“少教多学”将是纸上谈兵。
三、激发探索欲望,促进课堂有效合作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大家各抒己见,发表奇思妙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汇报完课前预习单后,我让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时,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并在探索及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自豪感,老师听其言观其行,恰到好处地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自然就达到了“少教多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效果。
例如《为人民服务》这一课共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论述,结构有些类似。为了“少教”,我先教具有代表性的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在大屏幕上出示第二自然段学习目标: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2.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么?3.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中心句是哪一句?4.请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了“多学”,学生自学完后,我要求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探讨,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接下来的三、四、五自然段,我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只不过重点、难点的句子要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来,再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理解,接着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解决难题,思维碰撞后发现问题,再讨论,再解决,直到通过努力找到正确、满意的答案,大家才罢休。大家补充交流,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学生却学到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方法,收获了学习的经验,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学生有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经验,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课时,我教得更轻松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课,叶永烈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证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理。三个事例的结构是相同的,前面三个事例我不打算教,想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3.从三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请再举几个例子谈谈。学生自学完后,到小组交流的时间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每个学生都滔滔不绝,各抒己见,学有所悟。25分钟后到全班交流的时间了,每个题目我都先让较差的学生发表意见,再由中等生和优等生补充,中等生和优等生补充得不够完整时,我让学生再思考,直到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因为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就没有找不到的答案。这三个简单的问题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学生也懂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了。学生们不断钻研、探讨、摸索,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老师在课堂上简简单单一点拨,学生便能自己动脑轻轻松松解决疑问,真正老师教得少,学生也能学得多,学生还能把这种自学的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的学习、课外阅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也说:“认真自学的孩子成绩永远好。”
四、理清知识脉络,课后总结梳理
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习惯性总结一堂课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具有统领一节课的作用,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小结阶段,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学习中了,他们要么心飞到操场,要么进入自己的小天地。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继续专注于本节课的学习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一节课成为知识脉络清晰,具有节奏感的探讨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或者环环相扣,或者优美如画,或者幽默风趣的精神世界,就能让学生乐于总结梳理,就能实现学习的自发自动。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对于平时的课堂,我们至少应该推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说从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内容、思想上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表现自己,是我们“少教多学”成功的奥秘,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为了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努力践行“少教多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6).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3]屈宗孔.小学语文教学的留白技巧——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运用[J].学周刊,2016(4).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少教多学;课前调查;课前预习;课堂合作;课后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少教多学”就是老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教多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之中。所以,“少教多学”是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老师仅仅起帮扶作用,组织作用,引领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少教多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每学期的开学初就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期末总结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实现“少教多学”的。
一、课前充分调查,确定教学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个体,都应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制定必须切实可行,必须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太容易实现或者太难达到的目标,都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为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标,才能激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在上每堂课之前都要充分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了解清楚,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这种精心的课前准备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做到三个“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就能够轻易学会的,不教;超越学生的认识阶段,学生学不会的,不教。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掌握好“多教”与“少教”的分寸,确定好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教给预习方法,助力课前预习
这里举一个“少教多学”的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大声读文,书声琅琅。
1.要求读准字音,标小节号,标拼音和圈出易读错的字,画出生字词;2.牢记字形,巧记生字,认真描红,生字组成词语,积累成语;3.理解词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第二步,轻声读文,各抒己见。
1.轻声读文,初读感知,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各抒己见,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作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第三步,默读课文,奇思妙想。
1.借题发挥,对课文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做相应的批注;2.咬文嚼字,对课文留白处、中心句等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做相应的批注,最喜欢课文中哪句话,摘抄下来,并说明原因;3.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课文后学生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可以查找相应的资料,如作者简介、文章写作背景、文中的典故、相关天文地理知识等。
第四步,阅读拓展,课外延伸。
与本文相似的篇目有哪些,学生說出推荐理由。通过阅读类似的文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理解。
预习完后我要求学生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评价标准有:★★★★非常优秀;★★★进步很大; ★★基本自觉;★继续努力。从而激励学生做到更好。
除此以外,我还设计了填空式预习法、学习重点段落预习法、补充式预习法、有感情朗诵预习法等,提倡因“文”而异,采用不同预习法。充分预习是“少教多学”的前提,没有认真预习,“少教多学”将是纸上谈兵。
三、激发探索欲望,促进课堂有效合作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大家各抒己见,发表奇思妙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汇报完课前预习单后,我让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时,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并在探索及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自豪感,老师听其言观其行,恰到好处地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自然就达到了“少教多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效果。
例如《为人民服务》这一课共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论述,结构有些类似。为了“少教”,我先教具有代表性的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在大屏幕上出示第二自然段学习目标: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2.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么?3.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中心句是哪一句?4.请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了“多学”,学生自学完后,我要求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探讨,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接下来的三、四、五自然段,我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只不过重点、难点的句子要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来,再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理解,接着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解决难题,思维碰撞后发现问题,再讨论,再解决,直到通过努力找到正确、满意的答案,大家才罢休。大家补充交流,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学生却学到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方法,收获了学习的经验,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学生有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经验,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课时,我教得更轻松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课,叶永烈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证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理。三个事例的结构是相同的,前面三个事例我不打算教,想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3.从三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请再举几个例子谈谈。学生自学完后,到小组交流的时间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每个学生都滔滔不绝,各抒己见,学有所悟。25分钟后到全班交流的时间了,每个题目我都先让较差的学生发表意见,再由中等生和优等生补充,中等生和优等生补充得不够完整时,我让学生再思考,直到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因为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就没有找不到的答案。这三个简单的问题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学生也懂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了。学生们不断钻研、探讨、摸索,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老师在课堂上简简单单一点拨,学生便能自己动脑轻轻松松解决疑问,真正老师教得少,学生也能学得多,学生还能把这种自学的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的学习、课外阅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也说:“认真自学的孩子成绩永远好。”
四、理清知识脉络,课后总结梳理
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习惯性总结一堂课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具有统领一节课的作用,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小结阶段,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学习中了,他们要么心飞到操场,要么进入自己的小天地。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继续专注于本节课的学习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一节课成为知识脉络清晰,具有节奏感的探讨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或者环环相扣,或者优美如画,或者幽默风趣的精神世界,就能让学生乐于总结梳理,就能实现学习的自发自动。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对于平时的课堂,我们至少应该推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说从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内容、思想上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表现自己,是我们“少教多学”成功的奥秘,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为了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努力践行“少教多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6).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3]屈宗孔.小学语文教学的留白技巧——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运用[J].学周刊,2016(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