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地理教学真正步入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要实现三个突出,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突出知识的价值性(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突出学法的探究性(自主、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归纳起来,就是要建构正确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和建构正确的学习方式,是促进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地理有效教学的影响
有效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扮演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无论教学计划制定得多么周密,实施得多么完美,但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他们就很难从教学中获益。因此,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一)有无兴趣的影响
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地理课从内容上讲应该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异国风情等。然而,从国内对10059名中学生所做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对地理课程兴趣低的问题。其中,男生喜欢地理的人数仅占1%,女生喜欢地理的人数只有0.2%;男生不喜欢地理的人数占到5%,而女生不喜欢地理的人数占到10%。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低,女生的兴趣比男生更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忽视了知识的价值(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内容枯燥无味(知识框架模式化)。(3)学习方法单一死板(被动接受式的学习)。(4)地理因是副科而不被重视。(5)学生认为地理太难了,学习信心不足。
只有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其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更加丰富,还可以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将对有效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二)被动接受的影响
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人翁意识。现代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而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化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教学主宰了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还是被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基本没有形成。课堂教学因此显得机械、沉闷、没有生气,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从而影响有效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
(三)评价机制的影响
以往的地理成绩评价,是学期结束时,通过一次性考试来决定的,对学生来说就是“多背多得分”。这种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卷面分数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容易产生忽视过程评价、强化分数概念、助长死记硬背、弱化主体意识等不良后果。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四)单一学习方式的影响
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而学法直接影响效果。因此,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要被教学模式所束缚。一节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
二、建构有效的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多思考学生如何去“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建构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及时捕捉动态教学资源,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2)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差异。(3)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4)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5)了解学生的考试心理和复习方法。
了解学生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创新。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问卷法、课下调查法、个别谈话法、活动法、平时观察法等。但更多是通过课堂提问、动手操作、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老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细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在于激发和培养,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道题的成功解答,一次偶然的经历,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浓厚兴趣。凡是刺激强烈、对比鲜明、不断变化或具有新异感的事物,或能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事物,都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同步进行:(1)从新课开始就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学中要不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课外要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了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一个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揭题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并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培养学习动机的先导。 课堂中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人手,要选择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学以致用;生活的地理 “广”,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使学生觉得有学头,有新鲜感,有征服欲。
(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促进者、学生求知活动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自我完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交流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2)为学生营造一个从容、自信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3)巧妙引导、巧妙设问、互动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考虑知识本位,教学的空间、场所、方式、方法单一,地理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师的教法单一,划书、背概念、题海战术等司空见惯,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目标、对象的不同,在不同教学环节中采用单向、双向、多向等多种交流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教师而言,在地理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要随之调整。在课堂上,不能至高无上,要平等、民主;在学习中,要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在探索中,要与学生共同探究地理问题;在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巧妙引导、设疑等。总之,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自主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的“主角”。
(四)多元化的自我评价机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而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更重要。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形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让学生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的习惯,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为有效。考虑到学生自身在身心方面的不成熟性和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偏差,高估或低估自己,进而影响学习,阻碍自我发展。因此,学生不仅需要自我激励,同时也需要他人的点评,借他人的评价来完善自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1)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形成自我评价。(2)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同学的评价。(3)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多元化评价。
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上一次学习活动的过程、内容、结果的评定,而且应成为学生下一个学习活动的成功开端。因此,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对形成自我评价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教会学生不仅要从一个结果中挖掘出有效的因素,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挖掘出值得借鉴或引以为戒的价值。不管是肯定性评价,还是否定性评价,都应该真诚地接受。在评价中,还要打破“以老师为中心,一个人说了算”的单向评价格局,形成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多元化评价格局。人人参与评价,由被评价者成为评价者,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总之,从长远的有效教学来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不仅能促进地理有效教学,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地理有效教学的影响
有效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扮演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无论教学计划制定得多么周密,实施得多么完美,但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他们就很难从教学中获益。因此,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一)有无兴趣的影响
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地理课从内容上讲应该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异国风情等。然而,从国内对10059名中学生所做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对地理课程兴趣低的问题。其中,男生喜欢地理的人数仅占1%,女生喜欢地理的人数只有0.2%;男生不喜欢地理的人数占到5%,而女生不喜欢地理的人数占到10%。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低,女生的兴趣比男生更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忽视了知识的价值(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内容枯燥无味(知识框架模式化)。(3)学习方法单一死板(被动接受式的学习)。(4)地理因是副科而不被重视。(5)学生认为地理太难了,学习信心不足。
只有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其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更加丰富,还可以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将对有效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二)被动接受的影响
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人翁意识。现代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而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化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教学主宰了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还是被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基本没有形成。课堂教学因此显得机械、沉闷、没有生气,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从而影响有效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
(三)评价机制的影响
以往的地理成绩评价,是学期结束时,通过一次性考试来决定的,对学生来说就是“多背多得分”。这种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卷面分数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容易产生忽视过程评价、强化分数概念、助长死记硬背、弱化主体意识等不良后果。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四)单一学习方式的影响
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而学法直接影响效果。因此,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要被教学模式所束缚。一节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
二、建构有效的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多思考学生如何去“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建构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及时捕捉动态教学资源,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2)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差异。(3)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4)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5)了解学生的考试心理和复习方法。
了解学生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创新。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问卷法、课下调查法、个别谈话法、活动法、平时观察法等。但更多是通过课堂提问、动手操作、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老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细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在于激发和培养,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道题的成功解答,一次偶然的经历,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浓厚兴趣。凡是刺激强烈、对比鲜明、不断变化或具有新异感的事物,或能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事物,都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同步进行:(1)从新课开始就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学中要不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课外要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了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一个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揭题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并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培养学习动机的先导。 课堂中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人手,要选择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学以致用;生活的地理 “广”,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使学生觉得有学头,有新鲜感,有征服欲。
(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促进者、学生求知活动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自我完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交流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2)为学生营造一个从容、自信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3)巧妙引导、巧妙设问、互动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考虑知识本位,教学的空间、场所、方式、方法单一,地理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师的教法单一,划书、背概念、题海战术等司空见惯,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目标、对象的不同,在不同教学环节中采用单向、双向、多向等多种交流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教师而言,在地理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要随之调整。在课堂上,不能至高无上,要平等、民主;在学习中,要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在探索中,要与学生共同探究地理问题;在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巧妙引导、设疑等。总之,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自主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的“主角”。
(四)多元化的自我评价机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而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更重要。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形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让学生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的习惯,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为有效。考虑到学生自身在身心方面的不成熟性和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偏差,高估或低估自己,进而影响学习,阻碍自我发展。因此,学生不仅需要自我激励,同时也需要他人的点评,借他人的评价来完善自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1)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形成自我评价。(2)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同学的评价。(3)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多元化评价。
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上一次学习活动的过程、内容、结果的评定,而且应成为学生下一个学习活动的成功开端。因此,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对形成自我评价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教会学生不仅要从一个结果中挖掘出有效的因素,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挖掘出值得借鉴或引以为戒的价值。不管是肯定性评价,还是否定性评价,都应该真诚地接受。在评价中,还要打破“以老师为中心,一个人说了算”的单向评价格局,形成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多元化评价格局。人人参与评价,由被评价者成为评价者,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总之,从长远的有效教学来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不仅能促进地理有效教学,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