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从2008年区块链技术以数字货币应用形式问世至今,区块链产业已经过11年耕耘。2016年起,区块链技术应用频繁落地并逐步形成包含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和综合服务的三大生态板块雏形。
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区块链技术必将在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助力传统产业衍生新业态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伴随区块链技术与各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也必将迎来区块链产业大发展。
根据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下称“区块链白皮书”),区块链的各类特性提供信任机制,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各类金融资产都可以被整合到区块链账本中,成为链上的数字资产,在区块链上进行存储、转移、交易。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介化,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直观、安全。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相结合,将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业务模式、服务场景、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业态发展带来更多影响。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改进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其他金融科技的结合,区块链技术将逐步适应大规模金融场景的应用。
以供应链金融为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注入资金,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对于激活供应链条运转有重要意义。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兴的、规模巨大的存量市场,2017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万亿元。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等,参与方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持服务。其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链条上下游中拥有较强议价能力。
由于核心企业通常对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在定价、账期等方面要求苛刻,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常出现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等情况,导致供应链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停止运转。
因此,供应链金融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周转效率低。
同时,由于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系统交易本身的真实性难以验证,导致资金端风控成本居高不下。
供应链中各个参与方之间的信息相互割裂,缺乏技术手段把供应链生态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打通,信息无法共享从而导致信任传导困难、流程手续繁杂、增信成本高昂,链上的各级数字资产更是无法实现拆分、传递和流转。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中有4成存在信贷困难或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外部融资的问题。小微企业自身受限于公司业务、资金和规模,存在抗风险能力低、财务数据不规范、企业信息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信用难以达到企业融资标准。
由于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落后,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更低,利率更高。
尤其对二级供应商经销商来说,它们未与核心企业直接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在申请银行融资时处于不利地位。
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为二级供应商、分销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区块链在其中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核心企业确权过程,包括整个票据真实有效性的核对与确认;其次是证明债权凭证流转的真实有效性,保证债权凭证本身不能造假,实现信用打通,进而解决二级供应商的授信融资困境。
在这个信任生态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票据、授信额度或应付款项确权)可以转化为数字权证,通过智能合约防范履约风险,使信用可沿供应链条有效传导,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约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当数字权证能够在链上被锚定后,通过智能合约还可以实现对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拆分和流转,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转速,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不仅如此,由于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使得其非常符合金融系统业务需求。
因此,區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同样存有落地应用的可能。
例如,民生银行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了首个国内信用证区块链应用,中国平安的资产交易、征信两大应用场景都已上线;此外,招商银行落地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微众银行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把对账时间从 T+1日缩短至T+0,实现了日准实时对账。
根据区块链白皮书,区块链所具有的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实体经济的改造中已经开始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区块链在实体经济产业场景中落地的模式和逻辑也日益清晰。
随着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逐步成熟,产业应用的实际效果愈发显现,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开始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
以版权保护与交易为例。根据国家版权局网络版权产业研究基地发布的数据,2017 年,中国数字版权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6365 亿元,较 2016 年增长27.2%。其中,中国网络版权产业用户付费规模为 3184 亿元,占比突破 50%;2018年,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市场规模突破7000亿元,达到7423亿元,同比增长16.6%。 然而,内容产业的迅速繁荣也伴随着侵权问题。
尽管政府先后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但盗版侵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盗版作品为产权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据艾瑞统计,中国仅由盗版网络文学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80亿元。
区块链白皮书指出,区块链与数字版权保护的结合,在确权、用权以及版权交易环节对于解决盗版横行的现状意义重大。
其中,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时间戳技术使全网对知识产权所属权迅速达成共识成为可能,理论上可实现及时确权;不对称加密技术保证了版权的唯一性,时间戳技术保证了版权归属方,版权主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确权这一流程,解决了传统确权机制低效的问题。
同时,通过提供区块链公共平台来存储交易记录,版权方能够对版权内容进行加密,并通过智能合约执行版权的交易流程,无需中间商的介入,可以解决版权内容访问、分发和获利环节的问题,将版权交易环节透明化的同时也能帮助创造者获取最大收入。
此外,商品溯源也是近年被广泛提及的区块链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对农产品、工业品等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的追踪记录,溯源在保障食品安全、疾病防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 2010-2016年间,中国物流行业费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7%;2017年,中国全社会物流行业总费用约为11万亿元。
但由于管理不规范与信息不透明,物流行业始终缺乏统一的运输标准,中小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手段,进而导致货主和货车供需状况没有良好匹配,空车运输、多次转运、无效运输等情况十分常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与供应链管理十分契合,物流信息被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减少了低效缓慢和人为失误,同时也为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提供了可信数据支撑,对产品溯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物流管理环节,提升物流效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区块链应用领域已包括商品溯源、版权保护与交易、电子证据存证、财务管理、精准营销、大数据交易、工业、能源、医疗、数字身份、物联网、公益、电子政务等15类行业。
海通证券认为,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促使实体经济形成一批 “产业区块链”项目,迎来产业区块链“百花齐放”的大时代。
基础设施层是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基石,为区块链上层应用的研发和运作提供着重要的支撑。
目前,基础设施层主要围绕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展开,既包括矿机、服务器、密码器、密钥存储设备等硬件,也包括底层开发平台、治理工具和开发者工具等软件应用。
随着区块链各细分领域蓬勃发展,中国的区块链产业已初步形成从硬件制造、基础设施到底层技术开发、平台建设,再到安全防护、行业应用以及媒体社区等区块链行业服务机构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区块链硬件制造和基础设施起源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之一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机制),即全网计算节点通过算力竞争记账权,来获取经济奖励。
作为区块链的核心特征之一,分布式记账决定了区块链硬件设备需要充当起记账节点的功能;其中,芯片的计算能力是区块链硬件制造的核心所在。
在算力难度提升的情况下,竞争记账经历了从个人计算机的CPU(中央处理器)记账,到GPU(独立显卡)记账,再到专业矿机FPGA(可编程门阵列)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路径。
随着区块链的价值体现,参与竞争记账的人数越来越多,全网算力的难度呈现出指数级上升。
算力难度上升和记账节点增加,无疑对区块链硬件设备的产量和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区块链硬件制造产业持续创新、转型升级。
在算力的军备竞赛下,谁的区块链硬件算力更强,就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芯片的设计和研发能力,显然是这场军备竞赛的决定性因素。
区块链硬件制造在算力难度不断增加的驱动下蓬勃发展,芯片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在区块链硬件领域,中国的相关公司具有绝对优势,全球大部分区块链硬件均由中国厂商生产,其中,世界排名前三的区块链硬件设备厂商均是中国公司。
软件方向上,区块链产业中,平台级的机会是目前很多公司关注的方向。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已形成规模的大公司,均纷纷入场布局区块链底层平台,期盼在下一波市場红利竞争中拔得头筹。
由于各家对于平台的理解和实践路径并不一致。目前,主流的平台模式共分为三种,分别为公有链、联盟链以及BaaS。其中,公有链是区块链领域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区块链白皮书显示,公有链所具有的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影响、所有交易数据都默认公开等优点,使其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系统级的平台,并有望推动整个社会进入“可信数字化”时代,真正开启“价值互联网”的新篇章。
与公有链相比,联盟链在高可用、高性能、可编程、隐私保护上更有优势,它被认为是“部分去中心”或者是“多中心”的区块链。
具体而言,联盟链的优点在于可以使节点数得到精简,能够使得系统的运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单位时间内能够确认的交易数量高于公有链,更容易在现实场景中落地。
此外,联盟链节点准入控制与国家安全标准支持可以确保认证准入、制定监管规则符合监管要求,在可信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交易速度,也是其优于公有链的方面。
BaaS是各公司布局最为活跃的领域。作为基于云服务的企业级区块链开放平台,Baas拥有可一键式快速部署接入、去中心化信任机制以及支持私有链、联盟链或多链私有化部署与运维管理等特色能力。
区块链白皮书指出,企业通过自身拥有的云服务,可以根据生态体系内的具体业务场景进行试错和反推平台服务,因而能够延伸至金融、医疗、零售、电商、游戏、物联网、物流供应链、公益慈善等多种领域之中。
此外,BaaS 服务将用户对公有云或者大公司的品牌信任注入到平台中,能够加快区块链的普及,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扩大区块链的使用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从2008年区块链技术以数字货币应用形式问世至今,区块链产业已经过11年耕耘。2016年起,区块链技术应用频繁落地并逐步形成包含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和综合服务的三大生态板块雏形。
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区块链技术必将在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助力传统产业衍生新业态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伴随区块链技术与各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也必将迎来区块链产业大发展。
金融科技率先突围
根据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下称“区块链白皮书”),区块链的各类特性提供信任机制,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各类金融资产都可以被整合到区块链账本中,成为链上的数字资产,在区块链上进行存储、转移、交易。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介化,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直观、安全。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相结合,将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业务模式、服务场景、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业态发展带来更多影响。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改进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其他金融科技的结合,区块链技术将逐步适应大规模金融场景的应用。
以供应链金融为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注入资金,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对于激活供应链条运转有重要意义。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兴的、规模巨大的存量市场,2017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万亿元。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等,参与方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持服务。其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链条上下游中拥有较强议价能力。
由于核心企业通常对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在定价、账期等方面要求苛刻,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常出现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等情况,导致供应链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停止运转。
因此,供应链金融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周转效率低。
同时,由于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系统交易本身的真实性难以验证,导致资金端风控成本居高不下。
供应链中各个参与方之间的信息相互割裂,缺乏技术手段把供应链生态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打通,信息无法共享从而导致信任传导困难、流程手续繁杂、增信成本高昂,链上的各级数字资产更是无法实现拆分、传递和流转。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中有4成存在信贷困难或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外部融资的问题。小微企业自身受限于公司业务、资金和规模,存在抗风险能力低、财务数据不规范、企业信息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信用难以达到企业融资标准。
由于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落后,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更低,利率更高。
尤其对二级供应商经销商来说,它们未与核心企业直接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在申请银行融资时处于不利地位。
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为二级供应商、分销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区块链在其中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核心企业确权过程,包括整个票据真实有效性的核对与确认;其次是证明债权凭证流转的真实有效性,保证债权凭证本身不能造假,实现信用打通,进而解决二级供应商的授信融资困境。
在这个信任生态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票据、授信额度或应付款项确权)可以转化为数字权证,通过智能合约防范履约风险,使信用可沿供应链条有效传导,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约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当数字权证能够在链上被锚定后,通过智能合约还可以实现对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拆分和流转,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转速,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不仅如此,由于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使得其非常符合金融系统业务需求。
因此,區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同样存有落地应用的可能。
例如,民生银行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了首个国内信用证区块链应用,中国平安的资产交易、征信两大应用场景都已上线;此外,招商银行落地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微众银行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把对账时间从 T+1日缩短至T+0,实现了日准实时对账。
“区块链+” 蓄势待发
根据区块链白皮书,区块链所具有的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实体经济的改造中已经开始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区块链在实体经济产业场景中落地的模式和逻辑也日益清晰。
随着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逐步成熟,产业应用的实际效果愈发显现,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开始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
以版权保护与交易为例。根据国家版权局网络版权产业研究基地发布的数据,2017 年,中国数字版权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6365 亿元,较 2016 年增长27.2%。其中,中国网络版权产业用户付费规模为 3184 亿元,占比突破 50%;2018年,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市场规模突破7000亿元,达到7423亿元,同比增长16.6%。 然而,内容产业的迅速繁荣也伴随着侵权问题。
尽管政府先后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但盗版侵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盗版作品为产权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据艾瑞统计,中国仅由盗版网络文学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80亿元。
区块链白皮书指出,区块链与数字版权保护的结合,在确权、用权以及版权交易环节对于解决盗版横行的现状意义重大。
其中,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时间戳技术使全网对知识产权所属权迅速达成共识成为可能,理论上可实现及时确权;不对称加密技术保证了版权的唯一性,时间戳技术保证了版权归属方,版权主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确权这一流程,解决了传统确权机制低效的问题。
同时,通过提供区块链公共平台来存储交易记录,版权方能够对版权内容进行加密,并通过智能合约执行版权的交易流程,无需中间商的介入,可以解决版权内容访问、分发和获利环节的问题,将版权交易环节透明化的同时也能帮助创造者获取最大收入。
此外,商品溯源也是近年被广泛提及的区块链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对农产品、工业品等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的追踪记录,溯源在保障食品安全、疾病防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 2010-2016年间,中国物流行业费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7%;2017年,中国全社会物流行业总费用约为11万亿元。
但由于管理不规范与信息不透明,物流行业始终缺乏统一的运输标准,中小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手段,进而导致货主和货车供需状况没有良好匹配,空车运输、多次转运、无效运输等情况十分常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与供应链管理十分契合,物流信息被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减少了低效缓慢和人为失误,同时也为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提供了可信数据支撑,对产品溯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物流管理环节,提升物流效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区块链应用领域已包括商品溯源、版权保护与交易、电子证据存证、财务管理、精准营销、大数据交易、工业、能源、医疗、数字身份、物联网、公益、电子政务等15类行业。
海通证券认为,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促使实体经济形成一批 “产业区块链”项目,迎来产业区块链“百花齐放”的大时代。
夯实基础 软硬并施
基础设施层是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基石,为区块链上层应用的研发和运作提供着重要的支撑。
目前,基础设施层主要围绕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展开,既包括矿机、服务器、密码器、密钥存储设备等硬件,也包括底层开发平台、治理工具和开发者工具等软件应用。
随着区块链各细分领域蓬勃发展,中国的区块链产业已初步形成从硬件制造、基础设施到底层技术开发、平台建设,再到安全防护、行业应用以及媒体社区等区块链行业服务机构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区块链硬件制造和基础设施起源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之一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机制),即全网计算节点通过算力竞争记账权,来获取经济奖励。
作为区块链的核心特征之一,分布式记账决定了区块链硬件设备需要充当起记账节点的功能;其中,芯片的计算能力是区块链硬件制造的核心所在。
在算力难度提升的情况下,竞争记账经历了从个人计算机的CPU(中央处理器)记账,到GPU(独立显卡)记账,再到专业矿机FPGA(可编程门阵列)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路径。
随着区块链的价值体现,参与竞争记账的人数越来越多,全网算力的难度呈现出指数级上升。
算力难度上升和记账节点增加,无疑对区块链硬件设备的产量和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区块链硬件制造产业持续创新、转型升级。
在算力的军备竞赛下,谁的区块链硬件算力更强,就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芯片的设计和研发能力,显然是这场军备竞赛的决定性因素。
区块链硬件制造在算力难度不断增加的驱动下蓬勃发展,芯片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在区块链硬件领域,中国的相关公司具有绝对优势,全球大部分区块链硬件均由中国厂商生产,其中,世界排名前三的区块链硬件设备厂商均是中国公司。
软件方向上,区块链产业中,平台级的机会是目前很多公司关注的方向。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已形成规模的大公司,均纷纷入场布局区块链底层平台,期盼在下一波市場红利竞争中拔得头筹。
由于各家对于平台的理解和实践路径并不一致。目前,主流的平台模式共分为三种,分别为公有链、联盟链以及BaaS。其中,公有链是区块链领域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区块链白皮书显示,公有链所具有的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影响、所有交易数据都默认公开等优点,使其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系统级的平台,并有望推动整个社会进入“可信数字化”时代,真正开启“价值互联网”的新篇章。
与公有链相比,联盟链在高可用、高性能、可编程、隐私保护上更有优势,它被认为是“部分去中心”或者是“多中心”的区块链。
具体而言,联盟链的优点在于可以使节点数得到精简,能够使得系统的运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单位时间内能够确认的交易数量高于公有链,更容易在现实场景中落地。
此外,联盟链节点准入控制与国家安全标准支持可以确保认证准入、制定监管规则符合监管要求,在可信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交易速度,也是其优于公有链的方面。
BaaS是各公司布局最为活跃的领域。作为基于云服务的企业级区块链开放平台,Baas拥有可一键式快速部署接入、去中心化信任机制以及支持私有链、联盟链或多链私有化部署与运维管理等特色能力。
区块链白皮书指出,企业通过自身拥有的云服务,可以根据生态体系内的具体业务场景进行试错和反推平台服务,因而能够延伸至金融、医疗、零售、电商、游戏、物联网、物流供应链、公益慈善等多种领域之中。
此外,BaaS 服务将用户对公有云或者大公司的品牌信任注入到平台中,能够加快区块链的普及,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扩大区块链的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