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学习作文,就是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的作文程度差异明显,总有一些学生的作文让教师拍案叫绝,也总有些学生的作文味同嚼蜡。“会写”完全源于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积累就多了;多想多思,就有感悟了。这样一来,写起作文来就会感到轻松、容易,一挥而就,下笔成文。作文比较差的学生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却一直找不到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与途径。这又是为何呢?稍一思虑,就是良好的作文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正说明了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的重要性。那么,要写好作文,提高写作才能,有哪些良好的习惯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而养成呢?
一、养成真实习惯
不精不诚,无以动人。真实是为人之本,也是为文之本。作文一旦脱离了“真实”二字,文章内容就会显得空洞乏味,不能感动读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真切的体验。”可见“真实”对于作文的重要不可小觑,要加以重视。然而,这种“真实”的要求,在小学生日常作文内容中往往被“假大空”所占据、所覆盖,令人担忧。如平时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泛滥的,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一件难忘的事”无非就是自己在放学途中捡到钱包等候失主或者在汽车上主动让座;“我的老师”无非是教师带病为学生上课或者是送没带雨伞的“我”回家而自己却淋病了;“春天来了”无非就是河岸边柳树垂下绿丝绦或者是公园里百花盛开……一颗颗原本晶莹透亮的童心迷失在生涩的谎言中。这些“虚假”的不真实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或被“蔑视”,或被“摒弃”,应大力倡导“真实”作文。要做到“真实”作文,一要在思想上要“真实”。小学生在作文前及作文时要在自己的心里告诉自己“真实”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才是“本分”的,做到心胸坦荡、心静如水、明白纯净。二要在行动上要落实。不讲同样也不写空话、假话、大话、套话,坚决给予无情地抵制,以杜绝“空洞无物”浮华之作的出现。三要在引导上强化。平时作文引导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真实作文,在矫正中强化,在强化后养成真实作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可见作文贵在真情,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我口写我手,我手写我心”,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在作文时要如实说话,说真话、露真情,才能使读者信服,才能打动读者的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养成积累习惯
平时很多学生一说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感到下笔似有千钧之重,异常艰难。这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缺衣少粮”,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我们必须解决“无米之炊”这个困局,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一要强化积累意识。只有积累意识增强了,才能自觉去注意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积累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积”,包括生活的积累与语言的积累。只有生活积累厚实,作文才有素材;只有语言积累丰富,才能文如泉涌。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在作文课上,语言的积累,功夫也在平时。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引导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在课外书籍中积累,在参观访问、科技活动中积累,在传播媒介中获得积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积累……学生的胸中有了“今天以前”的积累,作文内容就会渐渐丰富,写起作文就会慢慢得心应手。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平时勤写观察日记,多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二要用心观察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丰富写作素材的有利保证。如去公园赏花、郊外旅游、转转商场、下下围棋等,都能从侧面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三要注意收集积累。学生平时的一些观察所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不断丰富作文素材,以备作文之需。
三、养成“四多”习惯
要写好作文,还要养成“四多”习惯。哪“四多”呢?
多阅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博览群书,可以从书中吸取精华,学到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这么说,阅读是吸收、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语言的表达、主题的挖掘、布局的安排等技巧或说手段,就会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储存起来,一旦要写作文时,脑子中的“积蓄”就有可能蹦跳出来,让写作者受用。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呀!
多练习。出自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多练”。只有多练,才能“晓声”与“识器”。写作也如此。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要多写多练,一般就能练出一些门道出来,掌握作文的一些规律与方法。所以,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多思考。阅读需要思考,写作也需要思考。没有思考,写作就像无源之水,很多时候就会枯竭的。有时勉强把文章写下去了,往往会半途阻塞而搁浅了。所以,平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个思考的人。在写作之前,要先构思,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切入,如何谋篇布局……都要作一番打算一番筹划安排,这样能养成一种好习惯,要么打腹稿,要么列提纲,然后围绕提纲写下来,这样就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才不至于像挤牙膏那样挤呀挤,挤不出什么东西出来。
多修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可见修改对于一篇好文章的“诞生”是何等的重要!而那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句,也都是在强调修改对文章的重要性。我国现代作家杨沫花费了6年时间,重写、修改了六七遍才写成《青春之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修改了七遍……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同时又能养成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到教给学生增、删、改、调、换、留等自改作文的方法,更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修改、交换修改、集体评议等。学生有了作文后修改的习惯,作文水平的稳步提高就有了保证。
总之,学生作文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才能也自然能够不断提高。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二小学)
一、养成真实习惯
不精不诚,无以动人。真实是为人之本,也是为文之本。作文一旦脱离了“真实”二字,文章内容就会显得空洞乏味,不能感动读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真切的体验。”可见“真实”对于作文的重要不可小觑,要加以重视。然而,这种“真实”的要求,在小学生日常作文内容中往往被“假大空”所占据、所覆盖,令人担忧。如平时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泛滥的,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一件难忘的事”无非就是自己在放学途中捡到钱包等候失主或者在汽车上主动让座;“我的老师”无非是教师带病为学生上课或者是送没带雨伞的“我”回家而自己却淋病了;“春天来了”无非就是河岸边柳树垂下绿丝绦或者是公园里百花盛开……一颗颗原本晶莹透亮的童心迷失在生涩的谎言中。这些“虚假”的不真实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或被“蔑视”,或被“摒弃”,应大力倡导“真实”作文。要做到“真实”作文,一要在思想上要“真实”。小学生在作文前及作文时要在自己的心里告诉自己“真实”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才是“本分”的,做到心胸坦荡、心静如水、明白纯净。二要在行动上要落实。不讲同样也不写空话、假话、大话、套话,坚决给予无情地抵制,以杜绝“空洞无物”浮华之作的出现。三要在引导上强化。平时作文引导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真实作文,在矫正中强化,在强化后养成真实作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可见作文贵在真情,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我口写我手,我手写我心”,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在作文时要如实说话,说真话、露真情,才能使读者信服,才能打动读者的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养成积累习惯
平时很多学生一说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感到下笔似有千钧之重,异常艰难。这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缺衣少粮”,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我们必须解决“无米之炊”这个困局,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一要强化积累意识。只有积累意识增强了,才能自觉去注意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积累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积”,包括生活的积累与语言的积累。只有生活积累厚实,作文才有素材;只有语言积累丰富,才能文如泉涌。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在作文课上,语言的积累,功夫也在平时。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引导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在课外书籍中积累,在参观访问、科技活动中积累,在传播媒介中获得积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积累……学生的胸中有了“今天以前”的积累,作文内容就会渐渐丰富,写起作文就会慢慢得心应手。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平时勤写观察日记,多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二要用心观察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丰富写作素材的有利保证。如去公园赏花、郊外旅游、转转商场、下下围棋等,都能从侧面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三要注意收集积累。学生平时的一些观察所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不断丰富作文素材,以备作文之需。
三、养成“四多”习惯
要写好作文,还要养成“四多”习惯。哪“四多”呢?
多阅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博览群书,可以从书中吸取精华,学到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这么说,阅读是吸收、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语言的表达、主题的挖掘、布局的安排等技巧或说手段,就会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储存起来,一旦要写作文时,脑子中的“积蓄”就有可能蹦跳出来,让写作者受用。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呀!
多练习。出自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多练”。只有多练,才能“晓声”与“识器”。写作也如此。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要多写多练,一般就能练出一些门道出来,掌握作文的一些规律与方法。所以,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多思考。阅读需要思考,写作也需要思考。没有思考,写作就像无源之水,很多时候就会枯竭的。有时勉强把文章写下去了,往往会半途阻塞而搁浅了。所以,平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个思考的人。在写作之前,要先构思,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切入,如何谋篇布局……都要作一番打算一番筹划安排,这样能养成一种好习惯,要么打腹稿,要么列提纲,然后围绕提纲写下来,这样就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才不至于像挤牙膏那样挤呀挤,挤不出什么东西出来。
多修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可见修改对于一篇好文章的“诞生”是何等的重要!而那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句,也都是在强调修改对文章的重要性。我国现代作家杨沫花费了6年时间,重写、修改了六七遍才写成《青春之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修改了七遍……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同时又能养成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到教给学生增、删、改、调、换、留等自改作文的方法,更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修改、交换修改、集体评议等。学生有了作文后修改的习惯,作文水平的稳步提高就有了保证。
总之,学生作文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才能也自然能够不断提高。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