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要发扬创新的精神,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育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它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通过教育出现,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人类的创新发展问题。我们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责任的重大和艰巨。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这块蓝天里大展雄才,走出更广更宽的创新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说到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终生探索、终生发现的人。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便成了当今教育的中心任务和目的。所以,作为极具思维的数学课堂,要把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
一、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做一件事情,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自己不愿意,由别人强制着去做,大多做不好。因此,教师教书育人,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用“情”感“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经常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幸福地学习。比如,某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运用了如下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又累又饿。这时,他们遇到了一片桃树林,贪吃的八戒见了桃子就说:“师傅可以吃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八戒说:“没问题”。唐僧说:“有4个桃子,如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马上说:“每人分2个。”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又说:“每人分1个。”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不错,那么如果只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随机问学生了:“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八戒这个忙呢?”这样创设情境,就诱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倡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启迪学生创新的潜能。创新的原始动力来自于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当学生会质疑、能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的“异想天开”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诱发、刺激。比如,可以准备符合少年儿童喜欢的教具,如实物、挂图、多媒体课件等,优化课堂氛围。另外,教师允许学生“犯傻”甚至“犯错”,在思维的碰撞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冒险,不墨守成规,善于以错误之题引发出学生的创造思维,对于学生的某些错误,教师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评价,而要多问“再仔细观察观察!”“再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留给学生改进的机会,同时在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悟性。
三、提倡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不会时,老师再讲解……这样反反复复地灌输,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之间很少有相互交流和竞争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问题的渴求和“追根问底”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所以,现在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将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更广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且都想体现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分析、讨论与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分析推理上相互促进,不断创新。
四、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创新能力
儿童天性好动,所以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不单单是身体的动作行为,而且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儿童的思维特点尚处在直观和形象的层面,于是动手操作是最能开发智力的脑力劳动。所以,学生在每一次动手操作过程中,既要观察和分析,又要比较差异、想象总结、概括纠正,从而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提升。因此,要想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要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的思维环境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多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中,而学生是这其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一定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快乐成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这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苏)奥加涅相等编.刘远图等译中小学数学教学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83.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陈昌平.數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说到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终生探索、终生发现的人。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便成了当今教育的中心任务和目的。所以,作为极具思维的数学课堂,要把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
一、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做一件事情,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自己不愿意,由别人强制着去做,大多做不好。因此,教师教书育人,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用“情”感“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经常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幸福地学习。比如,某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运用了如下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又累又饿。这时,他们遇到了一片桃树林,贪吃的八戒见了桃子就说:“师傅可以吃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八戒说:“没问题”。唐僧说:“有4个桃子,如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马上说:“每人分2个。”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又说:“每人分1个。”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不错,那么如果只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随机问学生了:“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八戒这个忙呢?”这样创设情境,就诱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倡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启迪学生创新的潜能。创新的原始动力来自于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当学生会质疑、能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的“异想天开”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诱发、刺激。比如,可以准备符合少年儿童喜欢的教具,如实物、挂图、多媒体课件等,优化课堂氛围。另外,教师允许学生“犯傻”甚至“犯错”,在思维的碰撞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冒险,不墨守成规,善于以错误之题引发出学生的创造思维,对于学生的某些错误,教师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评价,而要多问“再仔细观察观察!”“再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留给学生改进的机会,同时在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悟性。
三、提倡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不会时,老师再讲解……这样反反复复地灌输,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之间很少有相互交流和竞争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问题的渴求和“追根问底”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所以,现在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将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更广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且都想体现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分析、讨论与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分析推理上相互促进,不断创新。
四、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创新能力
儿童天性好动,所以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不单单是身体的动作行为,而且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儿童的思维特点尚处在直观和形象的层面,于是动手操作是最能开发智力的脑力劳动。所以,学生在每一次动手操作过程中,既要观察和分析,又要比较差异、想象总结、概括纠正,从而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提升。因此,要想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要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的思维环境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多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中,而学生是这其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一定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快乐成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这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苏)奥加涅相等编.刘远图等译中小学数学教学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83.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陈昌平.數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