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快乐学习”的三层境界就做了精辟总结,直到现在人们仍努力的践行着。
“学习”不仅仅是学前人所留的知识财富,更多的则是学习人们在具体工作、生活、劳动实践中的探索、发现、思考、感悟和解决各类新问题时总结的经验,从而积累更多新知识。只要有生活,就会有学习,只要去学习,就会有收获,所以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学习的三层境界,并为达到这三层境界而感到快乐。
一、自己学有成就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抒发了对自己学有成就的快乐感受。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学”的范围既指书本知识,还泛指社会实践中的各种技能、技巧、方法等等,所以取得的成就有小到解对了一道作业题、回答上老师的一个问提;大到诸如提出了一种新学说、确立了一种新理论或是发明或创造了一项重大的新科技成果等。
关于“时”,皇侃《论语义疏》:“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其意为:一是学习要注意区分年龄阶段,不违背学习规律;二是学习的内容应结合时令和季节的变化,做到富有情理;三是指一日之内怎样合理有效的安排好学习的内容。“时”既指不拘具体的时间概念,又包含反复、持续、循序渐进等。
关于“习”:因学习的知识有来自书本的,有来自社会实践的等,故“习”既有对书本知识的温习更有对各种技艺的演习、练习和实习;还要在学习中有计划、有规律的不断训练和思考,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达到熟练掌握。台湾大学教授曾仕强认为“习”不是温习、复习,而是习惯,即学了之后赶快在生活中实践并要养成习惯。
学习各种知识,学习的对象,既指在专门的场所中专心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又指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类职业活动的群体或个人。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不论对哪一类求学者来说,虽然学习的内容或技能各不相同,取得的成就也有大有小,但都必须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追求。他们在经历了“台下十年功”的艰辛磨练后,才会取得“台上一分钟”成功。当这些成功者得到赞美时,这是人生学有所得、快乐学习的第一境界。
二、自己与人交流时有所感悟或收获的快乐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抒发自己与各类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熟人交流经验时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快乐感受。子夏曰“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对于社会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了解,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等,都会有一定的局限。除了自己的努力学习外,交流则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的学习方法。郑玄《论语注》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做弟子、学生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就是“有朋自远方来”。把“朋”字理解为弟子、学生,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理解为朋友较为适当。在孔子生活的远古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缓慢,人们的耳目视听也非常闭塞,在这种环境中有远方的朋友突然来访,其中蕴含着多少令人期待、急于知道的各种信息?即使是到现在这一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样也有很多自己无法涉猎到的知识和对问题理解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除了自己的主动阅读学习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是随意的交流学习:学生、朋友、熟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聚集在一起,畅谈自己不同的见闻、经历、成就或体验及所见所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由于机缘到了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切磋,这同样是一种学习与提高;二是如现在有目的交流如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培训会或分析会或论坛等等;而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更是潜移默化的心灵感悟。交流中对自己的认识、观念等都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这种在已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基础后的与别人交流,所产生新的见解,获得新的收获,更能形成一种潜在的快乐,这就是快乐学习的第二层境界。
三、自己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别人的快乐 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抒发自己把所学的各种知识或技能、方法等都传授给别人时的心境与快乐感受。这种把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别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皇侃《论语义疏》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有两层意思:其一:“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人的资质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各有高低的差别,在学习上有的人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老师对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又要一视同仁,要“诲”人不倦,这是传道、授业、解惑转化知识的过程及情形。其二:“古之学者为己。……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当自己在学习或工作的某个方面经过努力研究和实践取得成功时,有些研究或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别人对你的这些成功,或学问、或研究、或发明等不了解有疑问、不接受甚至强烈反对时,自己也不应表现出满脸的不高兴。除了耐心解释外,还要安然若泰的面对这些,这才是谦谦君子。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书,都有其可让别人学习或借鉴的地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当一些人在长期的学习或工作实践方面有了一技之长成为老师时,“师者”作为历史发展的传承者,即有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要求又有把所学知识与技能传授给他人的责任。所以在把掌握的知识或某种技能传授给别人时,不管学习者接受或理解的快慢,自己都应为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而感到快乐。这就是快乐学习的第三层境界。
总之,快乐的学习和学习的快乐体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而快乐的根本就是自己要感到“学有成就”、能在“与人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或收获”、并“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
“学习”不仅仅是学前人所留的知识财富,更多的则是学习人们在具体工作、生活、劳动实践中的探索、发现、思考、感悟和解决各类新问题时总结的经验,从而积累更多新知识。只要有生活,就会有学习,只要去学习,就会有收获,所以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学习的三层境界,并为达到这三层境界而感到快乐。
一、自己学有成就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抒发了对自己学有成就的快乐感受。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学”的范围既指书本知识,还泛指社会实践中的各种技能、技巧、方法等等,所以取得的成就有小到解对了一道作业题、回答上老师的一个问提;大到诸如提出了一种新学说、确立了一种新理论或是发明或创造了一项重大的新科技成果等。
关于“时”,皇侃《论语义疏》:“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其意为:一是学习要注意区分年龄阶段,不违背学习规律;二是学习的内容应结合时令和季节的变化,做到富有情理;三是指一日之内怎样合理有效的安排好学习的内容。“时”既指不拘具体的时间概念,又包含反复、持续、循序渐进等。
关于“习”:因学习的知识有来自书本的,有来自社会实践的等,故“习”既有对书本知识的温习更有对各种技艺的演习、练习和实习;还要在学习中有计划、有规律的不断训练和思考,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达到熟练掌握。台湾大学教授曾仕强认为“习”不是温习、复习,而是习惯,即学了之后赶快在生活中实践并要养成习惯。
学习各种知识,学习的对象,既指在专门的场所中专心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又指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类职业活动的群体或个人。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不论对哪一类求学者来说,虽然学习的内容或技能各不相同,取得的成就也有大有小,但都必须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追求。他们在经历了“台下十年功”的艰辛磨练后,才会取得“台上一分钟”成功。当这些成功者得到赞美时,这是人生学有所得、快乐学习的第一境界。
二、自己与人交流时有所感悟或收获的快乐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抒发自己与各类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熟人交流经验时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快乐感受。子夏曰“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对于社会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了解,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等,都会有一定的局限。除了自己的努力学习外,交流则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的学习方法。郑玄《论语注》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做弟子、学生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就是“有朋自远方来”。把“朋”字理解为弟子、学生,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理解为朋友较为适当。在孔子生活的远古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缓慢,人们的耳目视听也非常闭塞,在这种环境中有远方的朋友突然来访,其中蕴含着多少令人期待、急于知道的各种信息?即使是到现在这一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样也有很多自己无法涉猎到的知识和对问题理解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除了自己的主动阅读学习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是随意的交流学习:学生、朋友、熟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聚集在一起,畅谈自己不同的见闻、经历、成就或体验及所见所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由于机缘到了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切磋,这同样是一种学习与提高;二是如现在有目的交流如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培训会或分析会或论坛等等;而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更是潜移默化的心灵感悟。交流中对自己的认识、观念等都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这种在已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基础后的与别人交流,所产生新的见解,获得新的收获,更能形成一种潜在的快乐,这就是快乐学习的第二层境界。
三、自己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别人的快乐 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抒发自己把所学的各种知识或技能、方法等都传授给别人时的心境与快乐感受。这种把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别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皇侃《论语义疏》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有两层意思:其一:“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人的资质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各有高低的差别,在学习上有的人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老师对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又要一视同仁,要“诲”人不倦,这是传道、授业、解惑转化知识的过程及情形。其二:“古之学者为己。……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当自己在学习或工作的某个方面经过努力研究和实践取得成功时,有些研究或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别人对你的这些成功,或学问、或研究、或发明等不了解有疑问、不接受甚至强烈反对时,自己也不应表现出满脸的不高兴。除了耐心解释外,还要安然若泰的面对这些,这才是谦谦君子。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书,都有其可让别人学习或借鉴的地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当一些人在长期的学习或工作实践方面有了一技之长成为老师时,“师者”作为历史发展的传承者,即有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要求又有把所学知识与技能传授给他人的责任。所以在把掌握的知识或某种技能传授给别人时,不管学习者接受或理解的快慢,自己都应为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而感到快乐。这就是快乐学习的第三层境界。
总之,快乐的学习和学习的快乐体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而快乐的根本就是自己要感到“学有成就”、能在“与人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或收获”、并“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