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教学也是一种师生情感互动的表现,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情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本文就如何把德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做了四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学 ;渗透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在这些情绪体验中,良好的德育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认知和德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德育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做以下几点分析。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课堂德育教育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应渗透在方方面面,贯穿始终,但绝不能游离于课文。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一些蕴涵诸多美感、文质兼优、德育丰富的作品。这为在语文课上进行德育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知导情、以情激情、知情共育,启迪思维,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德育因素的影响。
如七年级第一单元是人生问题面面观,既谈理想,又谈奋斗;既写艰难历程,又写成功经验;既有痛苦,又有乐趣。落实到具体课文,在《山的那边》写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意见小事刻写如何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生命、生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七年级新生入学,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这正是教师教育学生怎样从容地面对未来,准确地把握人生的好时机。因此,教学本单元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从而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作为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德育源点,教师的情绪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饱满、振奋、愉悦、热情的状态,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创造最佳的情绪背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情智协调发展。
2.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知识面,培养学生品质
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出现很多的过激行为,令家长、老师束手无策,困惑不解。我们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而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干燥乏味的说教。说教本身很苍白无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运用当下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整理一些既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扩展课本知识内容又富有德育启发和教育意义的资料,运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获得直观教育。例如在自习课上播放《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系列节目,学生观看名人教授的心得讲解后,得到很多的启发,增强了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摆正了学习、生活的态度,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学生良好德育品德的形成。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安塞腰鼓》里豪迈雄壮的鼓声,谁不会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当我们玩味《春夜洛城闻笛》,谁不会为诗人那种伤时、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撼心扉呢?看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金翠莲父女悲惨处境怎能不深感同情?对鲁提辖三打镇关西的壮观场面,又怎能不感到痛快淋漓?而与此同时,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投其所好,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再现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这无疑是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是,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能产生“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3.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固然重要,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思想课。语文课上,教师不应该喧宾夺主,花过多的时间在德育教学中,而影响语文教学。因此,我认为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就尤为的重要。
《背影》这篇纪实散文,多少年来被选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情,在如今青少年,特别是我身边这群“留守儿童”身上恰恰是欠缺的。学习完《背影》这篇课文后,我应该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父母,甚至于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了问题探究和编排课本剧的方式。
(1)在教学时我提出了这一个问题:作者说:“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经过揣摩,同学们了解到“太聪明”实际是不聪明,作者在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爱,内心充满愧疚的感情。我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你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在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有没有流露过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呢?现在再想想那时的想法对不对?
(2)课前我让几位学生精心编排了“父亲步履蹒跚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段,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在整个的表演过程中我始终注视着这些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真真切切经历过这样的一幕,甚至是更多。而现在他们也应该正在感同身受: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的感动了,也理解了父亲的爱。
全文结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请理解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爱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很多同学在文章中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感动愧疚,及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列宁告诫人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不可无情,我们应当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学生的体会,使教学在潜移默化中知情并举。
4. 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德育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单一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内心丰富的德育处于压抑状态。教师可以在课后用教材中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的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生命的意义》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一宝贵的人生箴言,对学生应如何面对生活很有启迪。
生活中,教师更应该用自身的积极德育感染激励教育学生,热情帮助他们解除困惑,寻找成才路径,做到“润物细无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师生交流互动,让“爱”作主,用爱心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步步向上,培养他们的积极德育。
课上我们是师生,通过教材连通彼此的德育,课下我们是朋友,通过丰富的集体活动,让心与心贴得更近,共同奏响美好德育的乐章。我带领学生郊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一起游戏,一起高呼,一起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情怀,领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尽情享受大自然风光,感受零距离相处的快乐,感悟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最后,我们用相机保留下这段美好的时光。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我用自己良好的德育去引发学生的积极反应,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师生、生生德育互动,心理相容,使学生在愉快、友好、温情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当然,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积极作用,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德育和品质,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 张立峰.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 牟国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探究[J] . [4] 蒲雪雁.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学 ;渗透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在这些情绪体验中,良好的德育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认知和德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德育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做以下几点分析。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课堂德育教育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应渗透在方方面面,贯穿始终,但绝不能游离于课文。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一些蕴涵诸多美感、文质兼优、德育丰富的作品。这为在语文课上进行德育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知导情、以情激情、知情共育,启迪思维,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德育因素的影响。
如七年级第一单元是人生问题面面观,既谈理想,又谈奋斗;既写艰难历程,又写成功经验;既有痛苦,又有乐趣。落实到具体课文,在《山的那边》写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意见小事刻写如何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生命、生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七年级新生入学,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这正是教师教育学生怎样从容地面对未来,准确地把握人生的好时机。因此,教学本单元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从而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作为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德育源点,教师的情绪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饱满、振奋、愉悦、热情的状态,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创造最佳的情绪背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情智协调发展。
2.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知识面,培养学生品质
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出现很多的过激行为,令家长、老师束手无策,困惑不解。我们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而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干燥乏味的说教。说教本身很苍白无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运用当下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整理一些既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扩展课本知识内容又富有德育启发和教育意义的资料,运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获得直观教育。例如在自习课上播放《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系列节目,学生观看名人教授的心得讲解后,得到很多的启发,增强了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摆正了学习、生活的态度,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学生良好德育品德的形成。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安塞腰鼓》里豪迈雄壮的鼓声,谁不会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当我们玩味《春夜洛城闻笛》,谁不会为诗人那种伤时、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撼心扉呢?看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金翠莲父女悲惨处境怎能不深感同情?对鲁提辖三打镇关西的壮观场面,又怎能不感到痛快淋漓?而与此同时,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投其所好,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再现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这无疑是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是,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能产生“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3.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固然重要,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思想课。语文课上,教师不应该喧宾夺主,花过多的时间在德育教学中,而影响语文教学。因此,我认为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就尤为的重要。
《背影》这篇纪实散文,多少年来被选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情,在如今青少年,特别是我身边这群“留守儿童”身上恰恰是欠缺的。学习完《背影》这篇课文后,我应该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父母,甚至于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了问题探究和编排课本剧的方式。
(1)在教学时我提出了这一个问题:作者说:“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经过揣摩,同学们了解到“太聪明”实际是不聪明,作者在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爱,内心充满愧疚的感情。我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你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在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有没有流露过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呢?现在再想想那时的想法对不对?
(2)课前我让几位学生精心编排了“父亲步履蹒跚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段,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在整个的表演过程中我始终注视着这些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真真切切经历过这样的一幕,甚至是更多。而现在他们也应该正在感同身受: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的感动了,也理解了父亲的爱。
全文结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请理解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爱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很多同学在文章中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感动愧疚,及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列宁告诫人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不可无情,我们应当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学生的体会,使教学在潜移默化中知情并举。
4. 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德育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单一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内心丰富的德育处于压抑状态。教师可以在课后用教材中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的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生命的意义》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一宝贵的人生箴言,对学生应如何面对生活很有启迪。
生活中,教师更应该用自身的积极德育感染激励教育学生,热情帮助他们解除困惑,寻找成才路径,做到“润物细无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师生交流互动,让“爱”作主,用爱心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步步向上,培养他们的积极德育。
课上我们是师生,通过教材连通彼此的德育,课下我们是朋友,通过丰富的集体活动,让心与心贴得更近,共同奏响美好德育的乐章。我带领学生郊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一起游戏,一起高呼,一起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情怀,领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尽情享受大自然风光,感受零距离相处的快乐,感悟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最后,我们用相机保留下这段美好的时光。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我用自己良好的德育去引发学生的积极反应,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师生、生生德育互动,心理相容,使学生在愉快、友好、温情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当然,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积极作用,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德育和品质,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 张立峰.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 牟国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探究[J] . [4] 蒲雪雁.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