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适生条件、原料配制、菌袋制作、出菇管理等方面介绍杏鲍菇的规模化栽培关键技术,以为提高其栽培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江苏高淳
中图分类号 S646.1 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163-01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称制芹侧耳,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菌肉致密结实,菌柄雪白粗长,质地脆滑爽口,口感极佳,子实体香味浓郁似杏仁、味道鲜美如鲍鱼,深受消费者喜爱[1]。现将规模化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1适生条件
杏鲍菇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21~26 ℃,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2~20 ℃,最适生长温度为14~16 ℃,属于中低温型的恒温结实型菇类。规模化生产原种、栽培种可利用制冷机组等设备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较传统的栽培提前20~30 d上市,高淳县一般在8月20日后进行制袋,9月底前结束,可在10月15日前后出菇。
2原料配制
2.1原料配方
杏鲍菇属于木腐生菌类,栽培原料主要有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蔗渣等农副产品下角料,并适当添加一些辅料。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筛选出适合杏鲍菇生长需要的合理又经济的培养料配方[2]。所用的原辅材料应确保新鲜、洁净、干燥、无虫蛀、无霉烂。常用栽培配方:①棉籽壳25%、杂木屑30%、玉米芯18%、麸皮20%、玉米粉5%、石膏1%、过磷酸钙1%、含水量控制在60%、pH值6.5~7.5。②木屑75%、麸皮20%、玉米粉3%、白糖1%、碳酸钙1%、含水量65%、pH值6.5~7.5。③棉籽壳72.5%、玉米芯5%、麸皮20%、白糖1%、石膏1%、石灰1.5%、含水量65%、pH值7.0~7.5。
2.2配制方法
棉籽壳和玉米芯要根据气候条件预湿4~5 h。棉籽壳预湿用1%石灰水浸泡24 h,使其充分吸足水份,木屑应提前1~2 d淋水发酵,以便菌丝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和彻底灭菌。由于杏鲍菇在栽培过程中基本不喷水,培养料水分控制在65%~68%左右,夏季含水量宜低些,冬季则宜高些;以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应将水分控制的稍低一些,若采用棉籽壳、玉米芯为主要原料,则可将水分控制的稍高一些。
3菌袋制作
3.1菌种生产
3.1.1母种。3月初母种扩管,采用PDA培养基,加大蛋白胨含量至3 g,22~26 ℃培养10~15 d满管。
3.1.2原种、栽培种。高淳县在4月20日至5月20日生产原种,6月20日至7月20日生产栽培种。配方:木屑73%,麸皮25%,糖1%,碳酸钙1%。木屑须提前1d浸湿堆制,再将原料堆3~4 h,控制含水量在60%~65%,原种用12 cm×25 cm×0.04 cm的聚乙稀塑料袋装料,栽培种用17 cm×38 cm×0.005 cm聚丙稀袋装料,100~105 ℃常温灭菌16~18 h。
3.2接种
将灭菌后的菌袋置于冷却室(兼接种室)内自然冷却,待灭菌后料温冷却至35 ℃以下时,用气雾消毒盒对接种室和菌袋表面消毒4 h,在温度25 ℃时及时进行无菌接种。菌种使用前应预处理,将表层2 cm厚的老菌皮挖去,将菌种捣碎倒入培养料预留孔穴内,使部分菌种能直接落入培养料底部,可加快菌丝满袋速度,并确保整批菌袋走菌均匀一致。
3.3菌袋培养
培养室通风口处应安装防鼠板和粘虫贴,先用高锰酸钾熏蒸24 h彻底消毒,菌袋培养过程中也应定期消毒。接种后将菌袋置于恒温20~24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60%~70%的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早晚通风换气30 min。菌袋之间应留少许空隙,避免菌袋发热“烧菌”。菌丝封面后进行挑选,要尽早挑除受污染菌袋,高温高湿季节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4出菇管理
4.1菇房搭建
杏鲍菇规模化生产的出菇房可以选用8 m宽的大棚,或稻草覆盖的大型菇房进行层架栽培,前者操作简单易行,占地面积大;后者便于集约化管理,占地较小,但搭建菇房成本较高。杏鲍菇规模化栽培必须建设专用的菌种培养室和鲜菇冷藏室,材料用彩钢板、砖墙加聚氨酯泡沫板等。培养室设置5~7层培养架供接种后培养菌丝使用,层架间距38~40 cm,横向宽度120 cm,层架上可以铺设木条,便于空气上下流通,培养室长度控制在7~8 m为宜,培养室、出菇房面积以60~70 m2为宜。
4.2出菇管理
经25 d的培养菌丝可满袋,再进行10 d左右的后熟培养菌丝可走透,菌袋便可移入出菇房进行催蕾,出菇房温度控制在15~18 ℃,相对湿度85%~90%,保证有10 ℃温差。置放2 d后拔出棉花塞和套环,使料中心温度降至14 ℃~16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至90%~95%,每天光照10 h,CO2浓度维持在0.3%以下,由于降温刺激、光照刺激、机械刺激,约7~10 d就可长出半圆形的菇蕾原基。菇蕾形成期CO2浓度维持在0.4%,每天光照2 h,利用干湿交替、高浓度CO2控制菇蕾形成数量。为提高杏鲍菇的商品性状,待菇蕾长至3~5 cm时集中“疏蕾”,每袋留2~3个健壮、菇形好、无损伤的菇蕾,切除多余菇蕾。10~13 d后待菇蕾长到指头大小时,维持空(下转第166页)
(上接第163页)
气相对湿度在85%~95%间,CO2浓度可控制在0.5%左右,适当高濃度的CO2有利于增加菇柄长度,抑制菇帽长大开伞[1]。
4.3病虫害防治
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加强菇房及栽培场地卫生消毒工作,培养料灭菌要彻底。培养室和出菇房用紫外线、75%酒精等进行消毒。及时将厂区出现的污染菌袋、鲜菇采收后的废袋与下脚料等杂物清理,杜绝杂菌传染和交叉感染。
4.4采收
当菇柄伸长至10~12 cm左右,菇盖呈半圆球形时,转入成熟期管理,为促进菌盖适当开展,将CO2浓度降低至0.2%左右,空气相对湿度降至85%~90%左右,2~3d后菇柄伸长至12cm~15cm左右开始采收。采菇动作要轻,以免损伤菇盖,降低商品价值。采收后,要及时进行商品包装,并放入2~4 ℃冷藏室内冷藏保鲜,分批上市。
5参考文献
[1] 米青山.杏鲍菇无公害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00-103.
[2] 胡中娥,钟国祥,陈柳萌,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及菌包后熟培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87-88.
[3] 魏鹏.杏鲍菇栽培技术(二)[J].农村科技,2009(12):44.
[4] 范盛华,陈廷平.杏鲍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60,62.
关键词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江苏高淳
中图分类号 S646.1 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163-01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称制芹侧耳,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菌肉致密结实,菌柄雪白粗长,质地脆滑爽口,口感极佳,子实体香味浓郁似杏仁、味道鲜美如鲍鱼,深受消费者喜爱[1]。现将规模化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1适生条件
杏鲍菇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21~26 ℃,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2~20 ℃,最适生长温度为14~16 ℃,属于中低温型的恒温结实型菇类。规模化生产原种、栽培种可利用制冷机组等设备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较传统的栽培提前20~30 d上市,高淳县一般在8月20日后进行制袋,9月底前结束,可在10月15日前后出菇。
2原料配制
2.1原料配方
杏鲍菇属于木腐生菌类,栽培原料主要有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蔗渣等农副产品下角料,并适当添加一些辅料。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筛选出适合杏鲍菇生长需要的合理又经济的培养料配方[2]。所用的原辅材料应确保新鲜、洁净、干燥、无虫蛀、无霉烂。常用栽培配方:①棉籽壳25%、杂木屑30%、玉米芯18%、麸皮20%、玉米粉5%、石膏1%、过磷酸钙1%、含水量控制在60%、pH值6.5~7.5。②木屑75%、麸皮20%、玉米粉3%、白糖1%、碳酸钙1%、含水量65%、pH值6.5~7.5。③棉籽壳72.5%、玉米芯5%、麸皮20%、白糖1%、石膏1%、石灰1.5%、含水量65%、pH值7.0~7.5。
2.2配制方法
棉籽壳和玉米芯要根据气候条件预湿4~5 h。棉籽壳预湿用1%石灰水浸泡24 h,使其充分吸足水份,木屑应提前1~2 d淋水发酵,以便菌丝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和彻底灭菌。由于杏鲍菇在栽培过程中基本不喷水,培养料水分控制在65%~68%左右,夏季含水量宜低些,冬季则宜高些;以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应将水分控制的稍低一些,若采用棉籽壳、玉米芯为主要原料,则可将水分控制的稍高一些。
3菌袋制作
3.1菌种生产
3.1.1母种。3月初母种扩管,采用PDA培养基,加大蛋白胨含量至3 g,22~26 ℃培养10~15 d满管。
3.1.2原种、栽培种。高淳县在4月20日至5月20日生产原种,6月20日至7月20日生产栽培种。配方:木屑73%,麸皮25%,糖1%,碳酸钙1%。木屑须提前1d浸湿堆制,再将原料堆3~4 h,控制含水量在60%~65%,原种用12 cm×25 cm×0.04 cm的聚乙稀塑料袋装料,栽培种用17 cm×38 cm×0.005 cm聚丙稀袋装料,100~105 ℃常温灭菌16~18 h。
3.2接种
将灭菌后的菌袋置于冷却室(兼接种室)内自然冷却,待灭菌后料温冷却至35 ℃以下时,用气雾消毒盒对接种室和菌袋表面消毒4 h,在温度25 ℃时及时进行无菌接种。菌种使用前应预处理,将表层2 cm厚的老菌皮挖去,将菌种捣碎倒入培养料预留孔穴内,使部分菌种能直接落入培养料底部,可加快菌丝满袋速度,并确保整批菌袋走菌均匀一致。
3.3菌袋培养
培养室通风口处应安装防鼠板和粘虫贴,先用高锰酸钾熏蒸24 h彻底消毒,菌袋培养过程中也应定期消毒。接种后将菌袋置于恒温20~24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60%~70%的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早晚通风换气30 min。菌袋之间应留少许空隙,避免菌袋发热“烧菌”。菌丝封面后进行挑选,要尽早挑除受污染菌袋,高温高湿季节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4出菇管理
4.1菇房搭建
杏鲍菇规模化生产的出菇房可以选用8 m宽的大棚,或稻草覆盖的大型菇房进行层架栽培,前者操作简单易行,占地面积大;后者便于集约化管理,占地较小,但搭建菇房成本较高。杏鲍菇规模化栽培必须建设专用的菌种培养室和鲜菇冷藏室,材料用彩钢板、砖墙加聚氨酯泡沫板等。培养室设置5~7层培养架供接种后培养菌丝使用,层架间距38~40 cm,横向宽度120 cm,层架上可以铺设木条,便于空气上下流通,培养室长度控制在7~8 m为宜,培养室、出菇房面积以60~70 m2为宜。
4.2出菇管理
经25 d的培养菌丝可满袋,再进行10 d左右的后熟培养菌丝可走透,菌袋便可移入出菇房进行催蕾,出菇房温度控制在15~18 ℃,相对湿度85%~90%,保证有10 ℃温差。置放2 d后拔出棉花塞和套环,使料中心温度降至14 ℃~16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至90%~95%,每天光照10 h,CO2浓度维持在0.3%以下,由于降温刺激、光照刺激、机械刺激,约7~10 d就可长出半圆形的菇蕾原基。菇蕾形成期CO2浓度维持在0.4%,每天光照2 h,利用干湿交替、高浓度CO2控制菇蕾形成数量。为提高杏鲍菇的商品性状,待菇蕾长至3~5 cm时集中“疏蕾”,每袋留2~3个健壮、菇形好、无损伤的菇蕾,切除多余菇蕾。10~13 d后待菇蕾长到指头大小时,维持空(下转第166页)
(上接第163页)
气相对湿度在85%~95%间,CO2浓度可控制在0.5%左右,适当高濃度的CO2有利于增加菇柄长度,抑制菇帽长大开伞[1]。
4.3病虫害防治
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加强菇房及栽培场地卫生消毒工作,培养料灭菌要彻底。培养室和出菇房用紫外线、75%酒精等进行消毒。及时将厂区出现的污染菌袋、鲜菇采收后的废袋与下脚料等杂物清理,杜绝杂菌传染和交叉感染。
4.4采收
当菇柄伸长至10~12 cm左右,菇盖呈半圆球形时,转入成熟期管理,为促进菌盖适当开展,将CO2浓度降低至0.2%左右,空气相对湿度降至85%~90%左右,2~3d后菇柄伸长至12cm~15cm左右开始采收。采菇动作要轻,以免损伤菇盖,降低商品价值。采收后,要及时进行商品包装,并放入2~4 ℃冷藏室内冷藏保鲜,分批上市。
5参考文献
[1] 米青山.杏鲍菇无公害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00-103.
[2] 胡中娥,钟国祥,陈柳萌,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及菌包后熟培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87-88.
[3] 魏鹏.杏鲍菇栽培技术(二)[J].农村科技,2009(12):44.
[4] 范盛华,陈廷平.杏鲍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