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本科读应用心理学,偏教育方向;硕士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脑科学。虽然它们都是心理学,但是跨度较大。在华师读研一年,我不断自学,不断请教,逐渐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晋级记一:文献、组会和实验
2015年5月中旬,本科毕业答辩一结束,我就来到华师大。面对全新的领域,刚开始,我每天就坐在实验室看文献,当时并不知道哪些文献该看,该花时间看。按惯例,小组每周都开组会,报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凡组会要讲的文献,我都会提前几天拜读,不然组会就是天书会。虽然会上仍是努力听但啥也没懂,或似懂非懂。可能是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必要的阅读技巧,这些文献特别难懂,不管是数据分析还是结果解释,我只能看懂一半,无法参加小组的讨论。有疑问,也只能从师姐们(小组同学都是女生……)的报告中寻找答案。组会上的我有点胆怯,几乎每次都是迷妹似的听师姐们慷慨陈词,自己却不敢发表看法。几次组会后,我定了个小目标:即使没听懂,也要每次提一个问题或表达一个观点,没搞明白的组会后再找文献去理解。
轮到我报告文献,至少提前两个星期准备,看不懂就请教师姐,认真准备每页PPT,正式报告前对着PPT预演三遍,争取脱稿。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组会上卡壳是常事,受挫是正常的,我习惯于给自己打气,只要比前一次有进步就行。就这样,我渐渐感到自己的进步:组会我能听懂了,文献准备时间缩短了,问题也能提到关键点上了。
在做研究中,阅读文献非常重要,研究灵感大多来自于文献,也可从文献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然而,光会看文献是远远不够的,不掌握实验操作终是纸上谈兵。意识到这一点后,不管是我们组还是其他老师的组,只要师兄师姐们做实验缺助手,我都会踊跃报名。他们做实验时,我就化身小跟屁虫,学着摆弄仪器,不明白就请教。这时,他们会很耐心地答疑解惑。师姐们处理数据时,我主动帮忙,就算工作很简单,我也乐此不疲。
三四个月后,我从小助手晋升实验主试。师姐也愿意带我开展课题了,实验涉及我从未接触过的一台仪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我又能掌握一项新技术了!
开始时,师姐给我讲了她的实验——在头颅不同处贴上电极,给被试施加微弱的电流刺激,观察其行为表现的变化(编者注:别小瞧这个实验,用途可不小,比如她们发现了给头颅的顶叶区域贴上电极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按此也许可以制作学习机)。那时,我完全没想法,也给不出建议,只是按师姐的计划开始预实验。师姐手把手地教我操作仪器,反复强调注意要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我默默记下。然而,面对实验中的意外,我常常手足无措。处理这些意外最能体现科研素养,而师姐总能轻松应对。她也经常安慰我:实验出现问题很正常,顺利的实验就不能算是实验啊。我慢慢学会了收集数据,应对突发情况。
晋级记二:构思、设计和编程
读文献、做实验,我自觉在理论和操作层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不同于本科生。本科生有依样画葫蘆的模仿能力即可,但研究生更讲究创新、思辨和独立研究。当我意识到这点,又寻求改变了。
要实现独立研究,自己就得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努力。研究灵感往往来自于文献,对文献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只知道文章做了什么和得出的结论),还应多问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研究有什么创新之处或还存在哪些不足……带着问题“挑剔”文章是培养思辨能力较为有效的方式。当我坚持这样做,渐渐能看到文章中的生长点,以及还可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我的导师库逸轩博士,超nice又开明。他愿意给我成长的时间,尊重我的意愿。当我有了初步设想,便会找他讨论,他会给很多建设性意见。讨论得差不多,且基本敲定要怎么做时,最大的障碍是编程。当时我对软件MATLAB的了解尚是菜鸟级,更不用说用它的Psychtoolbox工具包编写实验程序了。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决定自学,自己写程序。
刚开始我不能免俗,入手了宝典《MATLAB:从入门到精通》和《Psychtoolbox工具箱及MATLAB编程实例》。当我自学了相关章节,只是觉得多懂了点东西,但仍旧啥也不会写!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提醒了我——写代码这种程序性知识,用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方式不可行,只有不断写才能生巧。当然,我对自己的编程水平也有明确的定位,短期内写大段的代码不切实际,不如拆成小段代码,每段执行不同的功能,最后编写运行各子函数的主函数。
研一下学期,每天的课程和作业都非常多,但我还是会抽空写代码。我常会被各种bug搞得焦头烂额,查明错误原因后又会懊悔所犯的低级错误。我还经常苦恼于要怎样搞出某一界面,或实现界面要用到的函数。为了解决问题,我先从那两本宝典中找答案,找不到便上百度,看牛人博客,或逛贴吧。其实,我遇到的很多问题别人也遇到过,绝大多数问题这样都可搞定,还有一些搞不定的,就用更容易的替代问题搜索答案……我的代码越写越长,三个月后,代码全部竣工。当研究设想逐渐变成现实,且马上就要测试,我的内心有些许骄傲,但更多的是不安: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该怎么办?尽管实验情景在脑海中反复过了N遍,但还是会有意外。好在之前当过师姐的实验助手,现在的我已能独当一面,能独立处理这些问题了。
责任编辑:尹颖尧
晋级记一:文献、组会和实验
2015年5月中旬,本科毕业答辩一结束,我就来到华师大。面对全新的领域,刚开始,我每天就坐在实验室看文献,当时并不知道哪些文献该看,该花时间看。按惯例,小组每周都开组会,报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凡组会要讲的文献,我都会提前几天拜读,不然组会就是天书会。虽然会上仍是努力听但啥也没懂,或似懂非懂。可能是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必要的阅读技巧,这些文献特别难懂,不管是数据分析还是结果解释,我只能看懂一半,无法参加小组的讨论。有疑问,也只能从师姐们(小组同学都是女生……)的报告中寻找答案。组会上的我有点胆怯,几乎每次都是迷妹似的听师姐们慷慨陈词,自己却不敢发表看法。几次组会后,我定了个小目标:即使没听懂,也要每次提一个问题或表达一个观点,没搞明白的组会后再找文献去理解。
轮到我报告文献,至少提前两个星期准备,看不懂就请教师姐,认真准备每页PPT,正式报告前对着PPT预演三遍,争取脱稿。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组会上卡壳是常事,受挫是正常的,我习惯于给自己打气,只要比前一次有进步就行。就这样,我渐渐感到自己的进步:组会我能听懂了,文献准备时间缩短了,问题也能提到关键点上了。
在做研究中,阅读文献非常重要,研究灵感大多来自于文献,也可从文献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然而,光会看文献是远远不够的,不掌握实验操作终是纸上谈兵。意识到这一点后,不管是我们组还是其他老师的组,只要师兄师姐们做实验缺助手,我都会踊跃报名。他们做实验时,我就化身小跟屁虫,学着摆弄仪器,不明白就请教。这时,他们会很耐心地答疑解惑。师姐们处理数据时,我主动帮忙,就算工作很简单,我也乐此不疲。
三四个月后,我从小助手晋升实验主试。师姐也愿意带我开展课题了,实验涉及我从未接触过的一台仪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我又能掌握一项新技术了!
开始时,师姐给我讲了她的实验——在头颅不同处贴上电极,给被试施加微弱的电流刺激,观察其行为表现的变化(编者注:别小瞧这个实验,用途可不小,比如她们发现了给头颅的顶叶区域贴上电极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按此也许可以制作学习机)。那时,我完全没想法,也给不出建议,只是按师姐的计划开始预实验。师姐手把手地教我操作仪器,反复强调注意要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我默默记下。然而,面对实验中的意外,我常常手足无措。处理这些意外最能体现科研素养,而师姐总能轻松应对。她也经常安慰我:实验出现问题很正常,顺利的实验就不能算是实验啊。我慢慢学会了收集数据,应对突发情况。
晋级记二:构思、设计和编程
读文献、做实验,我自觉在理论和操作层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不同于本科生。本科生有依样画葫蘆的模仿能力即可,但研究生更讲究创新、思辨和独立研究。当我意识到这点,又寻求改变了。
要实现独立研究,自己就得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努力。研究灵感往往来自于文献,对文献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只知道文章做了什么和得出的结论),还应多问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研究有什么创新之处或还存在哪些不足……带着问题“挑剔”文章是培养思辨能力较为有效的方式。当我坚持这样做,渐渐能看到文章中的生长点,以及还可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我的导师库逸轩博士,超nice又开明。他愿意给我成长的时间,尊重我的意愿。当我有了初步设想,便会找他讨论,他会给很多建设性意见。讨论得差不多,且基本敲定要怎么做时,最大的障碍是编程。当时我对软件MATLAB的了解尚是菜鸟级,更不用说用它的Psychtoolbox工具包编写实验程序了。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决定自学,自己写程序。
刚开始我不能免俗,入手了宝典《MATLAB:从入门到精通》和《Psychtoolbox工具箱及MATLAB编程实例》。当我自学了相关章节,只是觉得多懂了点东西,但仍旧啥也不会写!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提醒了我——写代码这种程序性知识,用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方式不可行,只有不断写才能生巧。当然,我对自己的编程水平也有明确的定位,短期内写大段的代码不切实际,不如拆成小段代码,每段执行不同的功能,最后编写运行各子函数的主函数。
研一下学期,每天的课程和作业都非常多,但我还是会抽空写代码。我常会被各种bug搞得焦头烂额,查明错误原因后又会懊悔所犯的低级错误。我还经常苦恼于要怎样搞出某一界面,或实现界面要用到的函数。为了解决问题,我先从那两本宝典中找答案,找不到便上百度,看牛人博客,或逛贴吧。其实,我遇到的很多问题别人也遇到过,绝大多数问题这样都可搞定,还有一些搞不定的,就用更容易的替代问题搜索答案……我的代码越写越长,三个月后,代码全部竣工。当研究设想逐渐变成现实,且马上就要测试,我的内心有些许骄傲,但更多的是不安: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该怎么办?尽管实验情景在脑海中反复过了N遍,但还是会有意外。好在之前当过师姐的实验助手,现在的我已能独当一面,能独立处理这些问题了。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