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定阜街,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所在地。其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风格总是引得过往行人驻足凝视,浮雕精致的汉白玉拱门、覆盖绿色琉璃瓦的歇山式屋顶、汉白玉须弥座……这是一座怎样的建筑?
原来,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辅仁大学。
1912年,中国的教育体制迎来了巨大的变革。1913年,辅仁大学的前身辅仁社由英敛之先生在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一词取自《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30年,随着新教学楼的落成,辅仁大学校舍的主体格局最终奠定。现在这里已作为北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辅仁大学的所在地,在历史上曾是爱新觉罗?载涛的府邸 ——“涛贝勒府”。爱新觉罗·载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七叔,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因而被称为“末代皇叔”。民国时期,涛贝勒失去了原有的俸禄。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他将自己的府邸以永久租用的形式租给了辅仁大学,其实和卖并无两样。
建造校舍的地方有了,那么接下来问题又来了,学校的建筑风格选择什么类型?涛贝勒府位于什刹海畔,周边又毗邻庆王府、恭王府、阿拉善王府及众多四合院民居。考虑到这些因素,意大利人刚恒毅提出,辅仁大学整体建筑应采用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以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为此,他特意聘请传教士格里森担任辅仁大学
新校舍的建筑师。格里森不仅查阅大量中国古典建筑资料,还对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古典建筑做了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后,格里森认为学校的建造“可以从中国皇宫的城墙、城门和城楼造型中得到某种启发,这些造型显示出中国皇宫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某些特征”。从辅仁大学主楼四角的角楼就可以看出,格里森设计的灵感源自故宫角楼。
辅仁大学角楼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院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辅大教学楼并没有采用完全封闭的形式,而是被设计成带有两个天井的“日”字型,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布局在辅大校园中也得以呈现。天井内假山点缀、花木扶疏,俨然一座小型花园。
辅大主楼天井内花园
是烘托出整座建筑的古典宫殿式风格。作为建筑的中轴线核心部分,主楼以三层布局高于四面围楼,围楼又以主楼为中轴左右对称并于四角各矗起一座角楼,这样的布局让整座建筑呈现出中国传统宫殿应有的肃穆庄严,尽显学府庄重之感,漫步其间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宫殿建筑,中国其它传统建筑的局部细节在辅大身上亦有体现。围楼墙身处有南方建筑封火墙的影子,从学校外围围栏顶端的小石狮身上则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桥梁护栏上的石狮。整体的风格再加上局部的细节,让整所辅仁大学尽显满满中国风。
如果说辅大主楼体现了学府的庄重,那么主楼北侧的花园则让人们看到了辅大校园的另一面。这座花园正是当年涛贝勒府花园的一部分。中国北方地区在气候及水资源上不如南方,所以在园林修建上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从辅大花园中,我们亦可领略这座昔日贝勒府花园在营建时所要表达的造园意境。一条曲折的长廊将花园中的主要建筑串联衔接,人工堆砌的土山让长廊得以蜿蜒向上;顶端上的凉亭成为整座花园的最高点,并与周围楼阁、敞厅遥相呼应。凉亭下方有一潭池水,周围太湖石堆砌的假山錯落有致,给人一种山中幽静又突兀崎岖之感。整座园林疏朗大方,体现了主人身居闹市却不忘与山水相伴的雅致。
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谈到辅仁大学,就不能不提及学校的老校长陈垣先生了。陈垣自1927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聚集了朱希祖、马衡、余嘉锡、邓之诚、沈兼士、刘半农、范文澜、罗常培等国内一流学者。当时的辅大,与北大、清华、燕京大学一起被称作“北平四大名校”。
陈垣校长像
1937年7月,北平沦陷。辅仁大学因有德国教会背景而成为沦陷区中一座坚守民族尊严的孤岛。在陈垣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拒绝日伪当局威逼利诱,拒不接受日伪教育部命令,仍遵国民政府之学制及教材。陈垣校长还亲自为师生讲述《日知录》和《鲒埼亭集》,以顾炎武、全祖望等抗清志士的民族气节勉励学生。
1938年5月,日伪政府强迫北京全市悬挂日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游行以示庆祝。陈垣校长向全校师生宣布:“辅大照常上课,决不搞悬旗庆祝游行。”面对日伪当局的震怒,陈垣校长表示:“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在全校师生的坚守下,辅仁大学成为整个抗战时期北平唯一没有悬挂日伪国旗、没有诵读日伪奴化教育课本的高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鉴于辅大师生忠贞爱国,特承认沦陷期间辅大学生的学籍。
1946年3月,辅仁大学附属幼儿园正式成立,至此,辅仁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整套的完整教育体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更名为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北京师范大学,原辅大校长陈垣出任合并后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昔日辅大的学风、校风也被陈垣校长带到北师大。当年只是初中肄业,但却被陈校长慧眼识珠聘任的启功先生,日后更成为北师大知名教授。从辅仁大学到如今的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这悠悠书香已在此飘逸近九十载。
责任编辑:曹晓晨
原来,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辅仁大学。
1912年,中国的教育体制迎来了巨大的变革。1913年,辅仁大学的前身辅仁社由英敛之先生在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一词取自《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30年,随着新教学楼的落成,辅仁大学校舍的主体格局最终奠定。现在这里已作为北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辅仁大学的所在地,在历史上曾是爱新觉罗?载涛的府邸 ——“涛贝勒府”。爱新觉罗·载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七叔,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因而被称为“末代皇叔”。民国时期,涛贝勒失去了原有的俸禄。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他将自己的府邸以永久租用的形式租给了辅仁大学,其实和卖并无两样。
建造校舍的地方有了,那么接下来问题又来了,学校的建筑风格选择什么类型?涛贝勒府位于什刹海畔,周边又毗邻庆王府、恭王府、阿拉善王府及众多四合院民居。考虑到这些因素,意大利人刚恒毅提出,辅仁大学整体建筑应采用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以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为此,他特意聘请传教士格里森担任辅仁大学
新校舍的建筑师。格里森不仅查阅大量中国古典建筑资料,还对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古典建筑做了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后,格里森认为学校的建造“可以从中国皇宫的城墙、城门和城楼造型中得到某种启发,这些造型显示出中国皇宫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某些特征”。从辅仁大学主楼四角的角楼就可以看出,格里森设计的灵感源自故宫角楼。
辅仁大学角楼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院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辅大教学楼并没有采用完全封闭的形式,而是被设计成带有两个天井的“日”字型,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布局在辅大校园中也得以呈现。天井内假山点缀、花木扶疏,俨然一座小型花园。
辅大主楼天井内花园
是烘托出整座建筑的古典宫殿式风格。作为建筑的中轴线核心部分,主楼以三层布局高于四面围楼,围楼又以主楼为中轴左右对称并于四角各矗起一座角楼,这样的布局让整座建筑呈现出中国传统宫殿应有的肃穆庄严,尽显学府庄重之感,漫步其间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宫殿建筑,中国其它传统建筑的局部细节在辅大身上亦有体现。围楼墙身处有南方建筑封火墙的影子,从学校外围围栏顶端的小石狮身上则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桥梁护栏上的石狮。整体的风格再加上局部的细节,让整所辅仁大学尽显满满中国风。
如果说辅大主楼体现了学府的庄重,那么主楼北侧的花园则让人们看到了辅大校园的另一面。这座花园正是当年涛贝勒府花园的一部分。中国北方地区在气候及水资源上不如南方,所以在园林修建上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从辅大花园中,我们亦可领略这座昔日贝勒府花园在营建时所要表达的造园意境。一条曲折的长廊将花园中的主要建筑串联衔接,人工堆砌的土山让长廊得以蜿蜒向上;顶端上的凉亭成为整座花园的最高点,并与周围楼阁、敞厅遥相呼应。凉亭下方有一潭池水,周围太湖石堆砌的假山錯落有致,给人一种山中幽静又突兀崎岖之感。整座园林疏朗大方,体现了主人身居闹市却不忘与山水相伴的雅致。
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谈到辅仁大学,就不能不提及学校的老校长陈垣先生了。陈垣自1927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聚集了朱希祖、马衡、余嘉锡、邓之诚、沈兼士、刘半农、范文澜、罗常培等国内一流学者。当时的辅大,与北大、清华、燕京大学一起被称作“北平四大名校”。
陈垣校长像
1937年7月,北平沦陷。辅仁大学因有德国教会背景而成为沦陷区中一座坚守民族尊严的孤岛。在陈垣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拒绝日伪当局威逼利诱,拒不接受日伪教育部命令,仍遵国民政府之学制及教材。陈垣校长还亲自为师生讲述《日知录》和《鲒埼亭集》,以顾炎武、全祖望等抗清志士的民族气节勉励学生。
1938年5月,日伪政府强迫北京全市悬挂日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游行以示庆祝。陈垣校长向全校师生宣布:“辅大照常上课,决不搞悬旗庆祝游行。”面对日伪当局的震怒,陈垣校长表示:“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在全校师生的坚守下,辅仁大学成为整个抗战时期北平唯一没有悬挂日伪国旗、没有诵读日伪奴化教育课本的高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鉴于辅大师生忠贞爱国,特承认沦陷期间辅大学生的学籍。
1946年3月,辅仁大学附属幼儿园正式成立,至此,辅仁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整套的完整教育体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更名为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北京师范大学,原辅大校长陈垣出任合并后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昔日辅大的学风、校风也被陈垣校长带到北师大。当年只是初中肄业,但却被陈校长慧眼识珠聘任的启功先生,日后更成为北师大知名教授。从辅仁大学到如今的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这悠悠书香已在此飘逸近九十载。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