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相对于一般的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大,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比较偏激,遇事容易走极端,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辅导员正确引导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对组成社会的具体单元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平行发展的。不平行发展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如地区发展的差异、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或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的分工不同等,势必造成贫富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在特定阶段、特定时间会出现很大的反差,使尚不能创造财富的大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压力。
要做好贫困生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即充分了解每一个贫困生的思想动态。不同类型的贫困生思想状态是不一样的,通过与一些贫困生的接触,笔者大致将其心理状态分为如下几类:自卑心理严重;焦虑;依赖心理;厌世观;人际交往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平等的心态呵护学生
对于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帮助之外,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帮助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受资助的学生,更需要人们给予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让他们融入整个社会,产生亲密的“关系链”,这是很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将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我们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因为这些贫困生们更需要爱。要从学习、生活、日常行为等各方面细心地关爱他们;要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自立教育,从而体会到“我能行”。要让他们真正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力量、看到希望,从而消除自卑心理,使他们从内心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无助。处在困难环境中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家庭温暖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父母的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难以给他们精神上的引导,在交谈中他们都显得较为自卑,对前途没有信心。这就需要正确引导他们遇到挫折时如何乐观面对,告诉他们物质固然重要,但树立自信更加重要,在困难面前应永不低头。事实上,这些心灵的引导比学习上的辅导对他们的帮助更大。
二、做好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更多的贫困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然而资助金额的增加,资助面积的扩大,不免让一些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有了申请助学金的想法,且国家认定制度并不完善,大部分高校是通过填写“家庭经济调查表”确认贫困生。这让很多并不贫穷的学生钻了空子,出现一些假贫困的现象。因此,正确选择认定贫困生非常重要。辅导员应认真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
三、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
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高校现阶段能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少,稳定性比较差,有些工作岗位比较“卑微”,而贫困生由于过于敏感,害怕丢面子,对到餐馆当服务员、到企业或在学校扫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请。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方面应该借助学校的力量,尽量发挥大学生的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勇敢地接受不那么“体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勤工助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适当。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不能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致影响学业,使其陷入另一个问题当中。
四、切实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
对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如何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成为势必解决的问题。辅导员首先要注重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择业观和价值观。还要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懂得学有所成,回报社会。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方面,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面试成功率;专为贫困的毕业生建立档案,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也可以在二、三年级就为贫困生找“婆家”,将贫困生情况向急需人才的企业提供,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双方互惠互利,既有利于贫困生顺利找到工作,又有利于于企业留住人才。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使贫困生不仅学有所成,更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脱贫。
参考文献:
[1]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7):88-89.
[2]欧洪湛.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惠州学院学报,2004,2.
[3]马振彪.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6(6):57-58.
[4]霍爱玲.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观察,2004,1.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对组成社会的具体单元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平行发展的。不平行发展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如地区发展的差异、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或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的分工不同等,势必造成贫富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在特定阶段、特定时间会出现很大的反差,使尚不能创造财富的大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压力。
要做好贫困生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即充分了解每一个贫困生的思想动态。不同类型的贫困生思想状态是不一样的,通过与一些贫困生的接触,笔者大致将其心理状态分为如下几类:自卑心理严重;焦虑;依赖心理;厌世观;人际交往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平等的心态呵护学生
对于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帮助之外,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帮助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受资助的学生,更需要人们给予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让他们融入整个社会,产生亲密的“关系链”,这是很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将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我们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因为这些贫困生们更需要爱。要从学习、生活、日常行为等各方面细心地关爱他们;要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自立教育,从而体会到“我能行”。要让他们真正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力量、看到希望,从而消除自卑心理,使他们从内心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无助。处在困难环境中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家庭温暖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父母的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难以给他们精神上的引导,在交谈中他们都显得较为自卑,对前途没有信心。这就需要正确引导他们遇到挫折时如何乐观面对,告诉他们物质固然重要,但树立自信更加重要,在困难面前应永不低头。事实上,这些心灵的引导比学习上的辅导对他们的帮助更大。
二、做好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更多的贫困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然而资助金额的增加,资助面积的扩大,不免让一些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有了申请助学金的想法,且国家认定制度并不完善,大部分高校是通过填写“家庭经济调查表”确认贫困生。这让很多并不贫穷的学生钻了空子,出现一些假贫困的现象。因此,正确选择认定贫困生非常重要。辅导员应认真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
三、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
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高校现阶段能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少,稳定性比较差,有些工作岗位比较“卑微”,而贫困生由于过于敏感,害怕丢面子,对到餐馆当服务员、到企业或在学校扫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请。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方面应该借助学校的力量,尽量发挥大学生的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勇敢地接受不那么“体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勤工助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适当。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不能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致影响学业,使其陷入另一个问题当中。
四、切实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
对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如何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成为势必解决的问题。辅导员首先要注重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择业观和价值观。还要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懂得学有所成,回报社会。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方面,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面试成功率;专为贫困的毕业生建立档案,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也可以在二、三年级就为贫困生找“婆家”,将贫困生情况向急需人才的企业提供,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双方互惠互利,既有利于贫困生顺利找到工作,又有利于于企业留住人才。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使贫困生不仅学有所成,更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脱贫。
参考文献:
[1]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7):88-89.
[2]欧洪湛.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惠州学院学报,2004,2.
[3]马振彪.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6(6):57-58.
[4]霍爱玲.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观察,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