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大约在四年级,小学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基于此,使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使得学生抽象、不可捉摸的思维过程以简明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且易于操作,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增强,提升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系统性,并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研究表明,用图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视觉化的方式理清,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笔者在《金钱的魔力》一课中,尝试用图示贯穿全文教学。
一、“线段图”梳理文脉,锤炼综合思维
“综合”是通过人脑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的认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是综合的思维过程,概括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段图”先引导学生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为把握大意做好铺垫,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锤炼综合思维。
初读课文后,请学生找出文中三个人物:“我”、托德、老板,其中托德和“我”、老板和“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先把这两段关系进行梳理,再根据这幅线段图串联起来,这样课文大意概括得既准确又简要,如下图:
在叙事性文章中,流程图梳理事情的发展过程也是很好的途径。如:五上《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思考题,使用箭头图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跳下悬崖。有些叙事性文章的行文线索为双线索,交叉推进,则可以用“鱼骨线”清晰地画出课文脉络。比如六上《金色的脚印》,以两条线索“大狐狸救小狐狸”“狐狸和正太郎之间关系的变化”为行文线索。可以梳理如下:
二、“跷跷板”揭示主旨,活化抽象思维
对文章主旨的提炼,是抽象的过程,由表及里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往往是读读议议,在品读句段后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这对于抽象思维处于过渡时期的儿童来说,无疑是存在困难的。跷跷板的图示,给予学生一个始终充满思维激情的学习过程,也给予学生一个视觉对比的阅读策略。片段如下:
教师出示可移动的图示: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跷跷板。在第一个情节中,我等候买衣服。如果左边的圆代表我,右边的圆代表托德,那么这个跷跷板中,谁在上,谁在下?要从文中寻找理由来说明。
生:我认为托德在上,“我”在下。
生:作者的说话语气是胆怯的,低声下气请求托德通融通融。而托德说话的语气刻薄,而且趾高气扬的。所以,“我”在下,托德在上。
生:“我”来买衣服,托德看“我”长得不像有钱人,叫“我”等了好久,还从别人不要的衣服中选一套最蹩脚的卖给“我”。所以,托德在上。
师:理由很充分。接下来,这个跷跷板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自己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来说明。
学生读文,交流从“我”、托德、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来说明跷跷板的变化。如下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生:是因为“我”拿出了这张百万英镑。
师:一张大钞,竟使得店员和老板的态度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作者马克·吐温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想告訴我们有钱能使鬼推磨。
生:贪婪的人就会变成金钱的奴隶。
学生借助跷跷板图,把人物双方在“对抗”中的关系变化鲜明地凸显出来,从而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跷跷板图示适用于在叙述中设置了“对抗”“冲突”或“矛盾”的文章。如四下《中彩那天》,父亲还彩票、不还彩票形成冲突,最后父亲做出还彩票的选择,则将主旨“做人讲诚信,是宝贵的财富”揭示出来。
三、“起泡图”评价人物,呈现归纳演绎
在评价人物环节,请学生来评价托德和老板,把想到的词语写在外围的圆圈内,一个分支写一个词语,同时还要从文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下图:
使用起泡图进行人物评价,可以将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从文中的证据归纳出人物特点,或者从人物特点出发再回顾到课文片段,这也是阅读最基本的策略。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对人物的评价也越来越丰富,“圆圈图”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原有认识。如六上《金色的脚印》以狐狸为主人公,可让学生在圆圈图的内圈写下对狐狸的原有认识,在外圈写下新的认识,便能清晰而立体地将思维的发展呈现出来。如下图:
四、“维恩图”鉴赏表达,细化比较思维
比较是思维过程中很重要的通道。人教版教材在阅读导语中常有提示,如四上《白鹅》与《白公鹅》、五上《鲸》和《松鼠》的比较阅读。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比较。
第一次比较:课内比较——托德与老板进行比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讨论学习,请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维恩图(如下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托德与老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品读“托德之笑”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比喻句的精妙,体会到马克·吐温讽刺、夸张的语言风格。
第二次比较:课外与课内的比较——《欧也妮·葛朗台》与本文的比较。自主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片断的基础上,选择托德或老板与葛朗台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并填写维恩图,再进行学习结果的分享与交流。此时,答案也许是五花八门的,只要学生能有属于自己的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思维,建构阅读的意义,教师都要欣赏与接纳。
这两次比较,通过小组共同体的充分学习交流,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发展,在比较中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这是作为一个优秀读者最需要的核心元素。
五、“阅读卡”激发期待,点亮创新思维
结课时,推荐阅读书目,比如儒林外史片段《严贡生与严监生》(吴敬梓)、明代讽刺剧《一文钱》(徐复祚)、《欧也妮·葛朗台》(法国巴尔扎克)、《死魂灵》(俄国果戈理)。并出示一张半成品的阅读卡,进行“世界吝啬鬼排行榜”的主题阅读,填写“名字、出自哪篇文章、吝啬指数、推荐理由”四栏内容。该环节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阅读视野,更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锻造优秀读者所必需的创新思维。阅读卡如下:
像这样的主题鲜明的阅读卡,富有思维含金量,又赋予趣活的形式,实践证明深受学生喜欢。如学完《金色的脚印》,再推荐阅读《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等,制作“动物之爱排行榜”;学完《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童年》(高尔基)和《雾都孤儿》(狄更斯),制作“悲惨童年指数卡”。
在图示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杜绝为图而图的现象,或者使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反而降低阅读思考的效率;其次,图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中使用。课堂教学时间是恒量,应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取舍;再次,图示不是只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是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为学生阅读整本书而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图示能有效帮助学生有效地行走于思维之路上,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打造具有纯熟阅读技巧的优秀读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315040)
基于此,使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使得学生抽象、不可捉摸的思维过程以简明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且易于操作,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增强,提升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系统性,并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研究表明,用图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视觉化的方式理清,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笔者在《金钱的魔力》一课中,尝试用图示贯穿全文教学。
一、“线段图”梳理文脉,锤炼综合思维
“综合”是通过人脑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的认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是综合的思维过程,概括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段图”先引导学生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为把握大意做好铺垫,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锤炼综合思维。
初读课文后,请学生找出文中三个人物:“我”、托德、老板,其中托德和“我”、老板和“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先把这两段关系进行梳理,再根据这幅线段图串联起来,这样课文大意概括得既准确又简要,如下图:
在叙事性文章中,流程图梳理事情的发展过程也是很好的途径。如:五上《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思考题,使用箭头图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跳下悬崖。有些叙事性文章的行文线索为双线索,交叉推进,则可以用“鱼骨线”清晰地画出课文脉络。比如六上《金色的脚印》,以两条线索“大狐狸救小狐狸”“狐狸和正太郎之间关系的变化”为行文线索。可以梳理如下:
二、“跷跷板”揭示主旨,活化抽象思维
对文章主旨的提炼,是抽象的过程,由表及里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往往是读读议议,在品读句段后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这对于抽象思维处于过渡时期的儿童来说,无疑是存在困难的。跷跷板的图示,给予学生一个始终充满思维激情的学习过程,也给予学生一个视觉对比的阅读策略。片段如下:
教师出示可移动的图示: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跷跷板。在第一个情节中,我等候买衣服。如果左边的圆代表我,右边的圆代表托德,那么这个跷跷板中,谁在上,谁在下?要从文中寻找理由来说明。
生:我认为托德在上,“我”在下。
生:作者的说话语气是胆怯的,低声下气请求托德通融通融。而托德说话的语气刻薄,而且趾高气扬的。所以,“我”在下,托德在上。
生:“我”来买衣服,托德看“我”长得不像有钱人,叫“我”等了好久,还从别人不要的衣服中选一套最蹩脚的卖给“我”。所以,托德在上。
师:理由很充分。接下来,这个跷跷板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自己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来说明。
学生读文,交流从“我”、托德、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来说明跷跷板的变化。如下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生:是因为“我”拿出了这张百万英镑。
师:一张大钞,竟使得店员和老板的态度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作者马克·吐温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想告訴我们有钱能使鬼推磨。
生:贪婪的人就会变成金钱的奴隶。
学生借助跷跷板图,把人物双方在“对抗”中的关系变化鲜明地凸显出来,从而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跷跷板图示适用于在叙述中设置了“对抗”“冲突”或“矛盾”的文章。如四下《中彩那天》,父亲还彩票、不还彩票形成冲突,最后父亲做出还彩票的选择,则将主旨“做人讲诚信,是宝贵的财富”揭示出来。
三、“起泡图”评价人物,呈现归纳演绎
在评价人物环节,请学生来评价托德和老板,把想到的词语写在外围的圆圈内,一个分支写一个词语,同时还要从文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下图:
使用起泡图进行人物评价,可以将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从文中的证据归纳出人物特点,或者从人物特点出发再回顾到课文片段,这也是阅读最基本的策略。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对人物的评价也越来越丰富,“圆圈图”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原有认识。如六上《金色的脚印》以狐狸为主人公,可让学生在圆圈图的内圈写下对狐狸的原有认识,在外圈写下新的认识,便能清晰而立体地将思维的发展呈现出来。如下图:
四、“维恩图”鉴赏表达,细化比较思维
比较是思维过程中很重要的通道。人教版教材在阅读导语中常有提示,如四上《白鹅》与《白公鹅》、五上《鲸》和《松鼠》的比较阅读。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比较。
第一次比较:课内比较——托德与老板进行比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讨论学习,请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维恩图(如下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托德与老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品读“托德之笑”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比喻句的精妙,体会到马克·吐温讽刺、夸张的语言风格。
第二次比较:课外与课内的比较——《欧也妮·葛朗台》与本文的比较。自主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片断的基础上,选择托德或老板与葛朗台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并填写维恩图,再进行学习结果的分享与交流。此时,答案也许是五花八门的,只要学生能有属于自己的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思维,建构阅读的意义,教师都要欣赏与接纳。
这两次比较,通过小组共同体的充分学习交流,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发展,在比较中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这是作为一个优秀读者最需要的核心元素。
五、“阅读卡”激发期待,点亮创新思维
结课时,推荐阅读书目,比如儒林外史片段《严贡生与严监生》(吴敬梓)、明代讽刺剧《一文钱》(徐复祚)、《欧也妮·葛朗台》(法国巴尔扎克)、《死魂灵》(俄国果戈理)。并出示一张半成品的阅读卡,进行“世界吝啬鬼排行榜”的主题阅读,填写“名字、出自哪篇文章、吝啬指数、推荐理由”四栏内容。该环节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阅读视野,更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锻造优秀读者所必需的创新思维。阅读卡如下:
像这样的主题鲜明的阅读卡,富有思维含金量,又赋予趣活的形式,实践证明深受学生喜欢。如学完《金色的脚印》,再推荐阅读《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等,制作“动物之爱排行榜”;学完《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童年》(高尔基)和《雾都孤儿》(狄更斯),制作“悲惨童年指数卡”。
在图示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杜绝为图而图的现象,或者使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反而降低阅读思考的效率;其次,图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中使用。课堂教学时间是恒量,应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取舍;再次,图示不是只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是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为学生阅读整本书而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图示能有效帮助学生有效地行走于思维之路上,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打造具有纯熟阅读技巧的优秀读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