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 长效机制 建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30-02
一、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意义
所谓长效机制,是指在较长时期里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的配套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因此,建立和创新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对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实践
(一)建立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时期学习和行为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初中阶段的经历和中考的失利让他们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理想缺失、集体荣誉感不强、文明素质较低和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有些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而选择了辍学,有些则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继续坚持。为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机制的建立,将成为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心理和帮助他们顺利而积极地度过整个中职阶段教育的关键环节。
建立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内容应该包括:
1.举办“校情校史教育”“中职学习适应性教育”“安全法纪教育”“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教育”“校园礼仪教育”等五大主题讲座。通过校情校史教育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学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积淀,校风、学风等,通过讲座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通过中职学习适应性教育,让学生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特点及要求,指导学生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安全法纪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纪律要求,增强学生的安全法纪意识,避免重大的安全事故或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教育,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校园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文明礼貌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影响其在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重新树立起良好的学生形象。
2.开展“我爱我家”主题系列活动。新生班级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照第一张班级全家福、过班级第一个生日会,布置“我们的家园(教室、宿舍)”,召开新生班级座谈会,班主任给学生的寄语,新生才艺大展示晚会等。通过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班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有针对性的仪式教育和主题教育机制
学校仪式教育是一种为体现教育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固定的礼仪活动。仪式教育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它借助美的教育形式,使内隐的教育要求外显化,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心灵有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学校要建立相对固定的仪式教育机制,如开学典礼、休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等,另外,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举行入学宣誓仪式,内容围绕专业特点及职业道德要求来设计,目的是通过宣誓,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和职业德育意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时会有意识地以本专业的职业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主题教育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报告会、主题活动月等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如“树文明之风,建和谐校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尊师重教,学会感恩”“俭以养德,理性消费”“认清形势,苦练内功,做好人生职业发展规划”等主题班会或主题报告会,定期举办“学雷锋活动月”“文明修身活动月”“法制宣传活动月”等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听报告、写心得、大讨论、搞评比等活动,促进自身行为养成及各方面思想认识的提升。
(三)建立创新性的学生评价机制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民主性等原则,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符合中职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创新性学生评价机制。
1.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是对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考核的一种制度,以德育分数的形式来进行量化。学生的德育分由“基本分”和“奖惩分”两部分构成。基本分是学校每学期给每个学生设定一定的德育基本分数(根据中职生的实际,一般应设在70分左右)。奖惩分是把学生思想道德、日常表现、活动能力等情况通过加减分的形式累加所得。学生德育成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每周在班级里公布,每四周在全校公布一次。德育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在一个学期里,学生德育分如果不合格,就要给予相应的处分;如果达到良好档次,就有资格参加学校各项评优。学生在校四个学期的操行平均成绩将作为学生就业安排的依据,也就是学生是否能按时毕业的依据。德育量化考核可以有效地约束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还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有效的依据。
2.改变期末评优表彰模式为过程性评优表彰机制。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优工作往往在期末进行,根据各班级、学生的表现,制订出相应的评比条件,符合条件的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种传统的评优方式采取的是“倒查式”评定依据,即根据评优条件,倒查学生以往的表现,根据过往的表现评定。这种做法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达不到激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创新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评优表彰机制,改期末评优表彰模式为过程性评优表彰机制。即先把各种评优项目及条件在学期初给予公布,并激励学生个人和班级积极申报要参评的项目,学校把学生或班级申报参评项目情况进行公布,在一个学期内,接受全校师生监督,学校将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评比,期末时达到评比条件的,直接把学生或班级评为相应的先进项目。如先进集体的评优,可以具体分为“星级班集体”“星级教室”“星级宿舍”等项目,根据班级表现,一个月都达到优秀的评为“一星级”,连续两个月表现优秀的评为“二星级”,以此类推,月月评比,并给予适当奖励,期末时根据星级数给予不同级别的表彰。先进个人的评优,可以具体分为“服务之星”“自强之星”“孝顺之星”“文明之星”“技能之星”等,采取的评比办法与先进集体类似。过程性评优表彰机制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目标设定更明确、更有层次性,更能体现公平公开性原则,因此,更能激励和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四)建立灵活的信息化德育教育机制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正视和面对现实,要主动利用信息化优势,建立起信息化德育机制。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视平台,定期播放专题教育类节目,安排教师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爱国情感、法纪意识、文明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等。二是要求建立实名制班级QQ群,学校建立有“校长QQ热线”“心灵QQ家园”等,通过QQ平台,学校领导定期回答学生关注的各种问题,心理辅导员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德育教师、班主任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信息化德育教育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革除了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更灵活,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更容易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就更有针对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五)建立主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普遍得到学校的认可,但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虽然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建有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和业务能力的不足,导致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工作难见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还很有限,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采取引进(专业人才)或(与专门机构)共建的方式,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主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学校要配备职校版心理管理系统。学校心理管理系统是心理教育研究机构研发的一个先进的心理教育综合管理网络平台,是一个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人员信息采集分析、心理测查、档案管理、网络调查、个案辅导管理、团体训练管理、心理热线管理、在线咨询预约、数据分析、量表科研辅助系统、在线工作管理培训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学校可以利用这个管理系统中的测量系统,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等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个性特征、智力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心理、职业倾向等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同时制订出相应的心理辅导对策,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争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
以上是我校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一些实践性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任务重,涉及的内容多,只有把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才能更系统地去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责编 马超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30-02
一、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意义
所谓长效机制,是指在较长时期里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的配套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因此,建立和创新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对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实践
(一)建立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时期学习和行为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初中阶段的经历和中考的失利让他们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理想缺失、集体荣誉感不强、文明素质较低和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有些学生因为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而选择了辍学,有些则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继续坚持。为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机制的建立,将成为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心理和帮助他们顺利而积极地度过整个中职阶段教育的关键环节。
建立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内容应该包括:
1.举办“校情校史教育”“中职学习适应性教育”“安全法纪教育”“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教育”“校园礼仪教育”等五大主题讲座。通过校情校史教育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学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积淀,校风、学风等,通过讲座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通过中职学习适应性教育,让学生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特点及要求,指导学生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安全法纪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纪律要求,增强学生的安全法纪意识,避免重大的安全事故或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教育,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校园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文明礼貌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影响其在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重新树立起良好的学生形象。
2.开展“我爱我家”主题系列活动。新生班级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照第一张班级全家福、过班级第一个生日会,布置“我们的家园(教室、宿舍)”,召开新生班级座谈会,班主任给学生的寄语,新生才艺大展示晚会等。通过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班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有针对性的仪式教育和主题教育机制
学校仪式教育是一种为体现教育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固定的礼仪活动。仪式教育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它借助美的教育形式,使内隐的教育要求外显化,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心灵有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学校要建立相对固定的仪式教育机制,如开学典礼、休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等,另外,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举行入学宣誓仪式,内容围绕专业特点及职业道德要求来设计,目的是通过宣誓,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和职业德育意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时会有意识地以本专业的职业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主题教育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报告会、主题活动月等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如“树文明之风,建和谐校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尊师重教,学会感恩”“俭以养德,理性消费”“认清形势,苦练内功,做好人生职业发展规划”等主题班会或主题报告会,定期举办“学雷锋活动月”“文明修身活动月”“法制宣传活动月”等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听报告、写心得、大讨论、搞评比等活动,促进自身行为养成及各方面思想认识的提升。
(三)建立创新性的学生评价机制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民主性等原则,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符合中职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创新性学生评价机制。
1.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是对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考核的一种制度,以德育分数的形式来进行量化。学生的德育分由“基本分”和“奖惩分”两部分构成。基本分是学校每学期给每个学生设定一定的德育基本分数(根据中职生的实际,一般应设在70分左右)。奖惩分是把学生思想道德、日常表现、活动能力等情况通过加减分的形式累加所得。学生德育成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每周在班级里公布,每四周在全校公布一次。德育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在一个学期里,学生德育分如果不合格,就要给予相应的处分;如果达到良好档次,就有资格参加学校各项评优。学生在校四个学期的操行平均成绩将作为学生就业安排的依据,也就是学生是否能按时毕业的依据。德育量化考核可以有效地约束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还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有效的依据。
2.改变期末评优表彰模式为过程性评优表彰机制。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优工作往往在期末进行,根据各班级、学生的表现,制订出相应的评比条件,符合条件的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种传统的评优方式采取的是“倒查式”评定依据,即根据评优条件,倒查学生以往的表现,根据过往的表现评定。这种做法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达不到激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创新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评优表彰机制,改期末评优表彰模式为过程性评优表彰机制。即先把各种评优项目及条件在学期初给予公布,并激励学生个人和班级积极申报要参评的项目,学校把学生或班级申报参评项目情况进行公布,在一个学期内,接受全校师生监督,学校将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评比,期末时达到评比条件的,直接把学生或班级评为相应的先进项目。如先进集体的评优,可以具体分为“星级班集体”“星级教室”“星级宿舍”等项目,根据班级表现,一个月都达到优秀的评为“一星级”,连续两个月表现优秀的评为“二星级”,以此类推,月月评比,并给予适当奖励,期末时根据星级数给予不同级别的表彰。先进个人的评优,可以具体分为“服务之星”“自强之星”“孝顺之星”“文明之星”“技能之星”等,采取的评比办法与先进集体类似。过程性评优表彰机制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目标设定更明确、更有层次性,更能体现公平公开性原则,因此,更能激励和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四)建立灵活的信息化德育教育机制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正视和面对现实,要主动利用信息化优势,建立起信息化德育机制。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视平台,定期播放专题教育类节目,安排教师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爱国情感、法纪意识、文明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等。二是要求建立实名制班级QQ群,学校建立有“校长QQ热线”“心灵QQ家园”等,通过QQ平台,学校领导定期回答学生关注的各种问题,心理辅导员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德育教师、班主任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信息化德育教育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革除了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更灵活,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更容易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就更有针对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五)建立主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普遍得到学校的认可,但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虽然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建有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和业务能力的不足,导致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工作难见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还很有限,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采取引进(专业人才)或(与专门机构)共建的方式,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主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学校要配备职校版心理管理系统。学校心理管理系统是心理教育研究机构研发的一个先进的心理教育综合管理网络平台,是一个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人员信息采集分析、心理测查、档案管理、网络调查、个案辅导管理、团体训练管理、心理热线管理、在线咨询预约、数据分析、量表科研辅助系统、在线工作管理培训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学校可以利用这个管理系统中的测量系统,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等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个性特征、智力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心理、职业倾向等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同时制订出相应的心理辅导对策,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争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
以上是我校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一些实践性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任务重,涉及的内容多,只有把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才能更系统地去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责编 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