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刻苦奋进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希南和刘湘陶夫妇都是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文化大革命”使他俩走上了非所学专业的工作岗位。并受到莫名的冲击。在不测的磨难面前,他们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夫妇俩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一位在编辑记者的岗位上研究写出了受到国外同行称赞的科普文章,办出了官兵喜爱的栏目,获得这一领域最高专业职称——编审;一位在医药教学教研工作中与人合作,一起研究出抗癌新药的检验新方法,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外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医药学教育界的最高专业职称——教授。
  (一)
  廖希南于1940年出生在江西樟树市洲上。他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读大学时,还是学生工作的骨干,担任过江西大学学生会副主席。196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穿上了从小就一直希望穿上的军装。在随后不久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认为兵权神圣不可侵犯,反对在军队内搞“造反夺权”活动,因而被划为“保守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单位掌握话语权的一些人提出让他转业。防化部素有惜才之称但也不无“派性”立场的一位主官听到此议拍板说“对于此人。不可用其人,但可用其才”,调他去《防化杂志》编辑部工作。廖希南得知这些情况后,思想上一度很是迷茫:继续留在部队吧,不仅仕途没有希望,而且稍有不慎还可能遭人算计:主动脱下军装吧。又难以摆脱从小植根于心中的“八一”情结。思虑再三,他毅然决定不主动提出转业,服从调动去新单位工作。他坚信,留在部队,即使不能为官,也还可以做事,有事做就会有前途。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妻子刘湘陶的支持。他日夜努力学习,克服非科班出身、文字功底不扎实的困难,在文字工作岗位上屡出佳绩。他的人生格言是:“人的命运一半由上帝主宰,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无法左右上帝,但应该把握好自己。”他在编辑、采访工作中,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情,精心设计栏目,高质量编发好每一篇稿件,取得了骄人业绩。1989年,军队出版系统恢复职称评审制度,在防化兵系统的编辑队伍中。他第一个被评为副编审;1998年,在众多的编辑中,他又靠自己的实绩评上了编审。
  刘湘陶于1942年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市排上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她家里四世同堂,共有十多口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封建意识还很严重,刘湘陶能不能上学,只有当家的爷爷说了算。在她的苦苦哀求,并保证做到每天早晚放牛、每日割两筐鲜草喂鱼的前提下。爷爷终于答应了她上学的请求。她每天天刚亮就起床。一边放牛一边看书。下午放学后一边放牛一边割鱼草,还默默地背诵当天的课文,回忆老师讲过的内容。小学毕业后,她所在学校的老师生怕这位优秀学生辍学。便一再做她爷爷的工作,让她参加小升初的中考。在由5个乡组成的片区升学考试中,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萍乡唯一的重点中学——萍乡中学录取。爷爷在她考了“状元”后也就只好让她继续上学了。1958年初中毕业后,她又被保送到萍乡中学高中部学习。1961年,她考入江西大学化学系学习。从中学到大学,她都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并且在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江西大学化学系在校生中唯一的女性党员。大学毕业后,她被掌权的“造反派”分配到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天津航道局。幸运的是航道局领导从档案中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热情地为她联系学以致用的单位。几经周折,1972年。她终于被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担任助教。1988年,她被评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回顾自己的人生,她感慨地说:“扛住童年的苦难,长大就是一笔财富。”
  (二)
  20世纪90年代。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廖希南,已经从内心喜爱上了编辑、记者工作。虽然由于部队整编,先是《防化杂志》编辑部人员减少,廖希南负责的栏目增多、较杂,后是《防化杂志》被并入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合一的《现代兵种》编辑部,他又承办了防化学术研究和军事训练栏目。他认为“井要有压力才会有井喷,人要有压力才能有进步”。他早起晚睡,认真处理好每篇稿件。他所承办的栏目办出了特色,受到广大读者与作者的认同和赞扬。他承办的“科普园地”栏目编发的不少稿件多次在全国国防科普征文活动中获奖,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国防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并于200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成绩突出的国防科普编辑家”。
  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廖希南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家乡的“清江”“洲上”等地名为笔名,发表了不少科普文章,不仅多次获奖。有的还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1987年元旦前后,他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思考、查阅资料,在《兵器知识》上发表了《毒剂王国发展秘事》一文。1988年3月间,我国一个高级别防化专家团出访英国。在会谈中,英国专家拿出廖希南写的《毒剂王国发展秘事》一文的复印件和他们的英译稿赞扬说,此文写得好,有水平,想象力丰富。他们打算将它推荐给大英皇家图书馆收藏。廖希南从参加出访专家的李维刚教授那里知道这一情况后,备受鼓舞。
  廖希南多次深入部队,采写出了深受官兵欢迎的稿件。1986年8月。他为采访曾在大漠深处执行核试验任务达22年之久的兰州军区某防化团二连的优秀事迹,在军区防化部马参谋的陪同下,在甘肃和山西的农村、小镇寻找当年的连队骨干。经过40多天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最早带领连队执行任务的赵志凯连长,通过赵志凯又采访到了先后在连队执行过任务的排长、班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题为《青春的火花在大漠中闪耀》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稿在《防化杂志》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发,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后又被收入徐向前元帅题写书名的《军威进行曲》中。兰州军区党委还以该通讯为重要附件上报中央军委,使这一连队获得了“保障科研模范连”的光荣称号。在建军60周年征文活动中。廖希南将此文改写成《青春在大漠中闪光》,荣获一等奖。
  (三)
  刘湘陶到药学院化学教研室后,负责指导外国留学生进行实验。并对他们辅导答疑。这些留学生,是“文化大革命”后北京医学院首次招收的来自第三世界友好国家的留学生,当时他们的基础课都学得不扎实。一些问题反复讲解也听不明白。尤其困难的是。她自己在中学阶段学的是俄语,大学里虽然学了两年英语,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六七年没有机会接触英语,这使她在语言上与留学生交流存在很大困难。她发扬不怕困难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英语。经过艰苦努力,她的英语进步很快,与留学生的交流日益顺畅。她还将课本上和实验中遇到的专业名词术语编写成中、英、法文对照的小册子,以便学生们自学时查阅,深受学生欢迎。她多次参加了《医用基础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10多年前她编写的《医用基础化学学习指导》教材至今还在教学中使用。2013年第7次加印。   在化学教研室,刘湘陶参加了中科院院士王夔教授领导的抗癌药——顺铂产品纯度的研究。他们提出了顺铂纯度与紫外光谱的新关系。指出了当时苏联学者提出的光谱关系未能考虑水解问题,因而是错误的,建议用紫外光谱与薄层层析结合作为检查顺铂纯度的方法。顺铂作为有效的抗癌药至今仍在临床中运用,其纯度检测用的就是他们提出的方法。她还在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其中,《胆红素溶液化学和自由基化学及其与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稀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化学基础》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刘湘陶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开展“胆结石成因”的研究。虽然孤身在外,时常思念祖国和家人,但她刻苦钻研,很快进入状态,与对方合作十分顺利,完成了预期的合作研究计划。她的论文发表在《胆汁研究方法》《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等国际刊物上。在合作期届满后。她谢绝了对方一再要求她继续留在意大利合作下去的要求,按时回国,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担任了药学院化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她担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以及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她曾多次获得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四)
  廖希南、刘湘陶夫妇于1969年结婚,养育了一对儿女。两个孩子都获研究生学历,均已成家,各有一份自己满意的事业,对他俩也很孝敬。廖希南2000年退休后,应聘到《现代教育报》做了3年多编辑工作。他设计、承办并以自写言论为主的“坦言堂”成了《现代教育报》的品牌栏目。2008年,在军休系统的“往事回眸”征文活动中,他将采访兰州军区某防化团二连的经历写成了《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在《军休之友》上发表后,获得二等奖。晚年他还有两个爱好:一是迷打太极拳。一年四季。他每天坚持两小时晨练。现在他还是防化大院太极拳协会会长。二是迷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总参兵种部和军训部展出。并多次获奖。刘湘陶退休后,连续三届被聘为北大药学院教学质量督学组成员。她对督学工作一丝不苟,继续热情洋溢地为我国的医药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在采访中,他们夫妇俩一再认为自己没有做出什么值得宣传的成绩,只不过一直坚持做人做事刻苦一点。办事认真一点,责任心强一点罢了。这“三点”归纳得很朴实,让笔者感动。
  责编/木艮
其他文献
我在四川工作了近20年后被调到新华社山西分社,长驻大寨,一驻就是7年。1973年4月23日,敬爱的周总理陪同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阿尔瓦雷斯和夫人访问大寨,作为驻地的新华社记者,我有幸亲身感受到了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和人格魅力。  4月23日上午8点半,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还有李先念夫人林佳楣等一道,陪同墨西哥总统和夫人等贵宾踏上了大寨的土地。这是周总理第3次陪同外宾来大寨参观。前来采访报道
期刊
“鼻衄”即鼻内流血,日常生活中常见,且青少年、老年人偏多,该证常以热证居多。需提醒的是,一旦发生鼻衄,患者应取坐位,以免血流入咽喉,头部不能前倾过低而应保持笔直后仰,解开衣领、腰带,进行填塞、挤压止血治疗。常用如下措施进行治疗:  1.用药棉蘸些白醋,塞入鼻衄之孔;2.用手指适宜力度挤压患侧鼻翼5~7分钟:3.冷敷鼻翼部及印堂穴;4.患者举起鼻衄对侧手臂,也可用布条扎其中指根部:或坐椅上用热水泡双
期刊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该病秋冬季多发,病情发展缓慢,严重时可有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肺梗塞性肺病等并发症,甚至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导致死亡。但它又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如能综合防御、早期治疗,多能治愈。  一、老“慢支”的四大症状  1.咳嗽。本病的突出表现是长期、反复咳嗽并逐渐加重。轻者仅在冬春发病,尤以清晨起床前后最明显;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71岁,几年来我患有两种疾病:一是乙肝病毒所致的肝硬化(代偿期),乙肝两对半检测为小三阳,目前乙肝DNA检测为阴性:二是风心瓣膜病变,彩超显示二、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反流,心房增大,心包少量積液。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平时心率132次/分)。目前我在服用抗乙肝病毒药以及地高辛和拜阿司匹林等药物。现在我每隔段时间(长则半年,少则20天)就会突然出现心慌、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3年前因患喉部鳞状细胞癌做了手术及相关治疗。经定期复查,未发现其他病变。目前主要症状是口干舌燥,浓痰特别多,有时堵在喉咙里喘不过气来;还有肺部一直感染,靠定期注射抗生素控制症状,牙齿也掉得差不多了,吃东西一不小心就掉进气管,只能吃稀饭、汤汁,致身体非常消瘦。请问:我这些症状还能治好吗?  泰和县 易××  易××同志:  你因喉部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病灶已3年了,经定期复查未
期刊
“老慢支”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简称.是冬季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冬季里温度的大幅变化往往会刺激呼吸道,削弱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易造成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再加上老年人往往营养不良,身体免疫力下降,所以很容易被“老慢支”所伤。另外,一些老年人忽视对病情稳定期的治疗,往往沒了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就自作主张放弃治疗,结果导致病情反复。专家指出,“老慢支”经过治疗虽可改善病情。但不能彻底治愈。因此,预防才是关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老伴今年71岁,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经长期服药治疗,目前血压基本稳定:还曾因患胆、肾结石分别切除了胆囊和一侧肾脏。去年她体检发现肌酐和尿酸升高了,还引起了痛风脚肿,遵医嘱服用别嘌呤醇、碳酸氢钠和知柏地黄丸等药物.但效果不佳。最近她检查肾功能五项指标中有四项超标.肌酐比正常值高15,尿酸比正常值高97。请问:服别嘌呤醇是否对肾脏有损害?治疗尿酸升高还有哪些更好的药物和方法? 
期刊
医院急诊室是为了急救,但是出现哪些情况应该去就诊,大家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发生头痛、肚子痛、呼吸困难……什么样的身体警讯不得轻视?看急诊时,应注意哪些事项?这里为你解读。  莫把急诊当门诊  急诊、门诊有何区别?许多人可能认为,只是一字之差、一墙之隔,“走错门”没有关系。其实,急诊有时是生命跑道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弥足珍贵。急诊科与医院里的其他科室不同,急诊科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天24小
期刊
凉皮劲道爽滑的口感,再加上爽脆的黄瓜丝、诱人的香辣油,在这个炎炎夏日任谁都无法抵挡这般诱惑。外面卖的凉皮,卫生状况不敢确保。这里教你如何在家自制凉皮,既卫生又有DIY(自己动手)的乐趣。  原料:澄粉150克,面粉15克,黄瓜1根,大蒜5瓣,辣椒油、麻油、花椒油、白芝麻(熟)、陈醋、食盐各适量。  做法:  1 将澄粉和面粉先后倒入盆内,边加清水边用筷子搅拌,搅拌成特别稀的面糊;  2 取一个干净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81岁,3年前突发腰痛,经医院检查发现腰3-5椎体边缘有骨质增生.腰4椎体轻度滑脱移位,诊断为腰突压迫神经,通过静养和加服药物已逐渐好转、痊愈。可最近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至晚上12点左右,右下肢外侧踝关节上方有一个巴掌大的部位麻痹疼痛.几乎天天如此(后半夜至中午很少发生),服用各种中西药物及做理疗按摩等均未见好转。请问:我的症状是否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