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期间,乌海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煤—电—化、煤—焦—化、煤—电—高载能一体化特色经济框架基本形成。GDP预计达到130亿元以上,是“九五”期末的3倍,年均增长25%以上,人均GDP超过3万元;财政收入预计超过16亿元,是“九五”期末的4倍,年均增长32%,人均财政收入超过3500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五年累计完成260亿元,是建市到“九五”期末总和的3.3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28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10000元,是“九五”期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3%;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5000元,是“九五”期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3%。
在乌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优势产业链没有形成,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对乌海市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投资环境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水平还需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十一五”时期是乌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宏观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和经过近年来乌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奠定的物质基础等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十一五”时期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四项任务”,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和“一个中心”,实现“一个目标”。
“四项任务”,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总量扩张和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大战略”,即: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大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名牌战略,以创名牌、保名牌为核心,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带动效应;实施科教人才联动战略,把科技、教育和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发展,实现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努力使农区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四大基地”,即:建设自治区氯碱煤焦化工业基地、特色冶金工业基地、能源建材原材料加工基地和葡萄、葡萄酒原料生产基地。
“一个中心”,即:依托“小三角”,发挥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化水平,建设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中心。
“一个目标”,即:实现兴市富民、全面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主要指标初步预期是: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以上,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 ,比“十五”期末增长1.4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倍;建成一定规模的自治区重化工基地和功能比较齐全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
实现上述总体要求,必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活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对外开放,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人才体系建设的同时,围绕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
一、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
(一)主体“补链”,多元发展,走出一条循环型、可持续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
围绕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电—高载能及其深加工产品一体化特色经济,全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和电力。全面整合、提升各类矿井的技术规模和安全等级,采用先进技术保护性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整合优化焦炭生产规模、工艺和布局。努力改善发电机组的燃煤和用水结构,充分利用煤矸石、焦炉燃气和周边地区的动力煤、中煤发电,提高电厂对矿井疏干水和中水等二次资源的利用率。规划建设和完善500千伏、220千伏和110千伏供电网架,优化电网布局结构,把乌海市建成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和电石化工。煤化工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甲醇、二甲醚等项目。氯碱化工要依托骨干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兼并、整合中小企业,重点向以PVC管材、型材和特色氯碱化工产品等为代表的深加工直至最终消费产品延伸。电石化工重点是向以1,4—丁二醇等为代表的深加工产品发展。将乌海建成自治区重要的氯碱煤焦化工业基地。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水泥、新型建材和玻璃。加快企业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技术改造,建设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积极发展利用电石渣和粉煤灰生产水泥,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建筑用砖和其它建材产品等项目。以节能环保型玻璃和玻璃深加工为发展方向,支持企业改造、新建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把乌海建成自治区主要的建材原材料加工基地。
特色冶金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硅产业和新型材料。以特种钢为发展方向,推进钢铁生产规模适度扩张和技术升级改造步伐。重点规划建设高纯硅和有机硅等硅系列产品,促进硅产业发展。加快金属镁、镁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建设。将我市建设成自治区重要的特色冶金工业基地。
机械工业重点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开发生产我市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设备。轻工业重点抓好中蒙制药、煅烧高岭土系列、玻璃工艺制品、农畜产品加工和葡萄酒等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特种氧化铝、沥青炭纤维、6N级工业硅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扶持一批有发展后劲的优势骨干企业在能源、化工、建材和特色冶金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鼓励、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扩大名牌产品数量,发挥名牌带动效应。
继续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提高园区规模和档次,促进产业集群化。
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大范围配置资源,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二)加快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
继续围绕城郊型农业的特点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培育壮大葡萄、蔬菜、乳肉三个重点产业,抓好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设,带动基地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依托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开发集生态高效、旅游观光、环保为一体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区,适度推进农业向园区集中,实施开发式扶贫。
(三)建设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
改造提升商贸流通、运输物流、餐饮、酒店和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要加快传统商贸市场整合优化,建设工业品批发仓储、建材果品批发、汽车配件和维修、装饰装潢材料等大型专业市场,培育大中型商贸流通集团促进新型业态发展;运输物流业要完善仓储、理货、配载、零担等功能;餐饮、酒店和娱乐业要培育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企业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行业格局。
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和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旅游业发展重点是抓好市内已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的同时,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过境旅游,形成“游玩在周边、吃住购物在乌海”的消费格局;积极争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早日建成,利用库区舒缓水面发展水上观光等各种形式的特色旅游。房地产业要加强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社区服务业要结合房地产开发,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信息业重点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建设“数字乌海”的基本框架。中介业重点是要建立一批协会、行会,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行为。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四)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把节约利用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硅微粉、炼铁渣、焦炉燃气、矿井疏干水和中水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二是以工业园区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园区企业直至工业各行业之间形成和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科学规划、开发和节约利用煤炭、水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将产业规模控制在科学合理的总量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支撑作用。通过产业政策与环保、土地、信贷、财政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新上项目的工艺技术和环保准入“门槛”,依法淘汰、关闭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增强节约资源意识,努力推进从生产的各环节到消费的各领域形成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二、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建设精品城市
围绕“拆、靠、绿”,将山、水、楼等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进海勃湾和乌达城区向黄河靠拢,加快建设滨河区,加强城市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供气,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依托城市改造农区,推进工、农业入园,人口入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将乌海市建设成自治区西部特色鲜明的精品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基本满足乌海市城乡和“小三角”区域居民需求,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基本解决5万农区居民、5万矿区居民和5万低收入群体等三个“五万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大力弘扬“团结、奉献、创业、争先”的乌海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信访工作,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主要是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所有制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在乌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优势产业链没有形成,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对乌海市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投资环境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水平还需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十一五”时期是乌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宏观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和经过近年来乌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奠定的物质基础等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十一五”时期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四项任务”,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和“一个中心”,实现“一个目标”。
“四项任务”,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总量扩张和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大战略”,即: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大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名牌战略,以创名牌、保名牌为核心,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带动效应;实施科教人才联动战略,把科技、教育和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发展,实现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努力使农区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四大基地”,即:建设自治区氯碱煤焦化工业基地、特色冶金工业基地、能源建材原材料加工基地和葡萄、葡萄酒原料生产基地。
“一个中心”,即:依托“小三角”,发挥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化水平,建设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中心。
“一个目标”,即:实现兴市富民、全面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主要指标初步预期是: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以上,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 ,比“十五”期末增长1.4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倍;建成一定规模的自治区重化工基地和功能比较齐全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
实现上述总体要求,必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活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对外开放,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人才体系建设的同时,围绕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
一、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
(一)主体“补链”,多元发展,走出一条循环型、可持续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
围绕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电—高载能及其深加工产品一体化特色经济,全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和电力。全面整合、提升各类矿井的技术规模和安全等级,采用先进技术保护性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整合优化焦炭生产规模、工艺和布局。努力改善发电机组的燃煤和用水结构,充分利用煤矸石、焦炉燃气和周边地区的动力煤、中煤发电,提高电厂对矿井疏干水和中水等二次资源的利用率。规划建设和完善500千伏、220千伏和110千伏供电网架,优化电网布局结构,把乌海市建成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和电石化工。煤化工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甲醇、二甲醚等项目。氯碱化工要依托骨干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兼并、整合中小企业,重点向以PVC管材、型材和特色氯碱化工产品等为代表的深加工直至最终消费产品延伸。电石化工重点是向以1,4—丁二醇等为代表的深加工产品发展。将乌海建成自治区重要的氯碱煤焦化工业基地。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水泥、新型建材和玻璃。加快企业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技术改造,建设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积极发展利用电石渣和粉煤灰生产水泥,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建筑用砖和其它建材产品等项目。以节能环保型玻璃和玻璃深加工为发展方向,支持企业改造、新建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把乌海建成自治区主要的建材原材料加工基地。
特色冶金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硅产业和新型材料。以特种钢为发展方向,推进钢铁生产规模适度扩张和技术升级改造步伐。重点规划建设高纯硅和有机硅等硅系列产品,促进硅产业发展。加快金属镁、镁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建设。将我市建设成自治区重要的特色冶金工业基地。
机械工业重点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开发生产我市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设备。轻工业重点抓好中蒙制药、煅烧高岭土系列、玻璃工艺制品、农畜产品加工和葡萄酒等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特种氧化铝、沥青炭纤维、6N级工业硅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扶持一批有发展后劲的优势骨干企业在能源、化工、建材和特色冶金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鼓励、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扩大名牌产品数量,发挥名牌带动效应。
继续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提高园区规模和档次,促进产业集群化。
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大范围配置资源,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二)加快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
继续围绕城郊型农业的特点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培育壮大葡萄、蔬菜、乳肉三个重点产业,抓好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设,带动基地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依托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开发集生态高效、旅游观光、环保为一体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区,适度推进农业向园区集中,实施开发式扶贫。
(三)建设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
改造提升商贸流通、运输物流、餐饮、酒店和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要加快传统商贸市场整合优化,建设工业品批发仓储、建材果品批发、汽车配件和维修、装饰装潢材料等大型专业市场,培育大中型商贸流通集团促进新型业态发展;运输物流业要完善仓储、理货、配载、零担等功能;餐饮、酒店和娱乐业要培育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企业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行业格局。
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和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旅游业发展重点是抓好市内已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的同时,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过境旅游,形成“游玩在周边、吃住购物在乌海”的消费格局;积极争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早日建成,利用库区舒缓水面发展水上观光等各种形式的特色旅游。房地产业要加强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社区服务业要结合房地产开发,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信息业重点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建设“数字乌海”的基本框架。中介业重点是要建立一批协会、行会,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行为。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四)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把节约利用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硅微粉、炼铁渣、焦炉燃气、矿井疏干水和中水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二是以工业园区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园区企业直至工业各行业之间形成和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科学规划、开发和节约利用煤炭、水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将产业规模控制在科学合理的总量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支撑作用。通过产业政策与环保、土地、信贷、财政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新上项目的工艺技术和环保准入“门槛”,依法淘汰、关闭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增强节约资源意识,努力推进从生产的各环节到消费的各领域形成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二、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建设精品城市
围绕“拆、靠、绿”,将山、水、楼等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进海勃湾和乌达城区向黄河靠拢,加快建设滨河区,加强城市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供气,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依托城市改造农区,推进工、农业入园,人口入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将乌海市建设成自治区西部特色鲜明的精品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基本满足乌海市城乡和“小三角”区域居民需求,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基本解决5万农区居民、5万矿区居民和5万低收入群体等三个“五万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大力弘扬“团结、奉献、创业、争先”的乌海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信访工作,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主要是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所有制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