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正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对学生日后的化学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启发式教学比注入式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现在我们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就是启发式教育,这种教育有利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化学教学的一些经验。简要阐述我对初中化学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的含义和准则
启发式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观。启发式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教师的“教”是引领学生去“想懂”知识;学生的“学”是朝向“会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会”。启发式教学的准则包括三点:“一核心”,即以培养和发展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两结合”,即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三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正确理顺了学生、教师、教材三要素的关系,摆正了个别与全体、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具有现实性和长效针对性。
二、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师生互动的原动力是教师,而主动力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纵向互动是反应物,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动是催化剂,纵横交织,就会使反应快速有效地进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 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学生受到鼓励,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学习成为易事,乐在其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或实验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倍增,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中。比如,在做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时,有的学生能顺利制出光亮如镜的银镜,而有的学生却不能。针对相同的实验条件却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银镜反应成功所需的温度条件、操作条件和仪器条件,不仅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指点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难点,而不是全盘托出所有知识,这样就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用心钻研,主动探究,这样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获得真知灼见。采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教师的指点应当适可而止,只应做到“开”的限度,不应做到“达”的程度,激其思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
三、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一般模式
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一般模式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 精彩的导入。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精彩的导入是启发式新课堂的良好开端。
2 精彩的点拨。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可见,精彩的点拨是启发式教学课堂的关键。
3 精彩的学习过程。“启发式教学”新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精彩的学习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新课堂的核心。
4 精彩的小结。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精彩的小结是启发式教学新课堂的重要环节。
四、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树立新的意识
传统化学教育主要是以老师讲解的方式进行,靠老师讲解,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很低这种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的结论,使学生变成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初中化学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意识。
1 民主意识。即教师要创设情境来体现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或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思考。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改变那种传统地、单纯地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运用所学基本概念、理论、定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
2 人本意识。即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努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启发式教学的的含义和准则
启发式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观。启发式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教师的“教”是引领学生去“想懂”知识;学生的“学”是朝向“会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会”。启发式教学的准则包括三点:“一核心”,即以培养和发展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两结合”,即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三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正确理顺了学生、教师、教材三要素的关系,摆正了个别与全体、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具有现实性和长效针对性。
二、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师生互动的原动力是教师,而主动力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纵向互动是反应物,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动是催化剂,纵横交织,就会使反应快速有效地进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 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学生受到鼓励,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学习成为易事,乐在其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或实验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倍增,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中。比如,在做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时,有的学生能顺利制出光亮如镜的银镜,而有的学生却不能。针对相同的实验条件却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银镜反应成功所需的温度条件、操作条件和仪器条件,不仅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指点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难点,而不是全盘托出所有知识,这样就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用心钻研,主动探究,这样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获得真知灼见。采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教师的指点应当适可而止,只应做到“开”的限度,不应做到“达”的程度,激其思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
三、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一般模式
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一般模式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 精彩的导入。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精彩的导入是启发式新课堂的良好开端。
2 精彩的点拨。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可见,精彩的点拨是启发式教学课堂的关键。
3 精彩的学习过程。“启发式教学”新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精彩的学习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新课堂的核心。
4 精彩的小结。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精彩的小结是启发式教学新课堂的重要环节。
四、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树立新的意识
传统化学教育主要是以老师讲解的方式进行,靠老师讲解,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很低这种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的结论,使学生变成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初中化学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意识。
1 民主意识。即教师要创设情境来体现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或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思考。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改变那种传统地、单纯地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运用所学基本概念、理论、定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
2 人本意识。即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努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