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哺育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儿童诗更是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 可见,儿童诗的阅读教学不可低估。就中低年段儿童诗的教学,本人也做了一些探究:
一、勤吟诗,诵出童真有诗趣
儿童诗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童真,饱含情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阅读,则是儿童诗入诗意丛林的第一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启发了我:童诗的教学,也应该是从阅读欣赏开始。
1.创设情境,读出童真
中国美术大师朱光潜曾说:“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想,有感于心为情趣,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见诗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儿童喜欢儿童诗,首先是因为儿童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学生打开一首儿童诗,会自然而然地被它丰富、律动的音乐性所吸引,便会一句一句地用心读下来,诗歌所描写的情景就会在学生的眼前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那份童真便自然而然地在学生脸上绽放,流淌于心了。因此,课堂上,教师是不必急于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而是陪着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当学生读到兴味盎然时,再配合适当的或轻松活泼或优美抒情音乐,入情入境地引读、诵读成堂。营造成诗情氛围,提高读诗的乐趣,将自己的那份童真融于其中,释放出心灵深处诗的潜质。
2.多样诵读,感受诗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是朗朗出声地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诵读……
低年段儿歌不需要老师精讲,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大声朗读如自由读、分小节读、引读、男女生对读即可,以读代悟,在读中发现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读中享受诗趣童真。中年段则应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试着读出逻辑停顿、读出感觉。老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学生可能就会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诗的音韵美感。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读诗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这里面一个个长句,需要加以适当强调和停顿,并注意朗读的音调和速度。老师稍加必要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读出诗趣。
二、悟诗情,点点韵意入心间
儿童诗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长,它情真、意善、境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验入情入境,引导儿童用心灵与诗歌对话,达到沉浸流连的诗意境界。
1.想象画面,感受韵意
中低段的不少儿童诗本身就是“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试着品读式地想象和“欣赏”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沉入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童诗对话,凸现画面,感悟儿童诗的意境,拥抱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受,领略诗的点点韵意。我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先让学生读读全诗,看看插图,在缓缓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回忆看到老师平时工作的画面,点燃情感的火花,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老师一天的疲惫有什么?老师的挂牵是什么?伸进窗口陪伴老师的不仅仅是绿叶,更像是谁?在想象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那不仅仅是一株紫丁香,更是老师无私的付出和孩子们真挚的感恩。至此,这一株紫丁香的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丰满了,接下来的朗读就充满浓浓的情味儿。
2.联系生活,体验诗情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而“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在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形象,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架起儿童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儿童诗《平平搭积木》(人教版一年级),在充分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搭积木的情景,进而走进诗中与“奶奶”对话,设身处地感受“平平”纯真善良的世界,从而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意,再次读起诗歌,点点情丝就会涌入心间,有感而诵。
三、乐作诗,渐入佳境书个性
金波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表现的是儿童的生活,抒发的是儿童的情感,书写的是个性飞扬的灵性。如何去打开孩子们的思维闸门 ,抒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文字呢?我尝试如下:
1.模仿改编,浅尝快乐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接触儿童诗甚少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将是“创作”的起点站,它降低了孩子们写诗的坡度,却又是提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学习了《比尾巴》,我让孩子们想象,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你还认识哪些很有特点的动物的尾巴?也学着说一说。有个孩子看到课文后面练习的插图,受到启发后说:“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力气大?/ 马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牛的尾巴力气大。”中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作诗经验之后,我便让他们学习将一些美文改编成儿童诗,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习课文《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首首简洁又梦幻的诗,可谓“秋意浓,诗意浓”。有人写“秋天的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色是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色是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2.抒怀而作,激发热情
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具体的言语实践创造活动中展现自我,享受成功。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的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品读比较有特色的前三节,再呈现第五节诗句,并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循着诗的样式,自由展开想象小组讨论、交流。接着,顺势而导: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静静地聆听吧,你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很快,学生们一个个有感而发:“听听/秋的声音/麦浪扭动了腰肢/“沙沙”/那是给农民的舞蹈。” “听听/秋的声音/青蛙裂开了嘴/“呱呱”/那是给秋天的颂歌。”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丝丝飘落/“滴答”/那是与大地的约定。”
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说:“诗歌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更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在学习儿童诗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心中不仅有课堂,而且有诗,有儿童,我们这个有着历史渊源的诗意国度必将为孩子开辟出更为诗意的栖息乐园!
一、勤吟诗,诵出童真有诗趣
儿童诗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童真,饱含情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阅读,则是儿童诗入诗意丛林的第一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启发了我:童诗的教学,也应该是从阅读欣赏开始。
1.创设情境,读出童真
中国美术大师朱光潜曾说:“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想,有感于心为情趣,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见诗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儿童喜欢儿童诗,首先是因为儿童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学生打开一首儿童诗,会自然而然地被它丰富、律动的音乐性所吸引,便会一句一句地用心读下来,诗歌所描写的情景就会在学生的眼前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那份童真便自然而然地在学生脸上绽放,流淌于心了。因此,课堂上,教师是不必急于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而是陪着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当学生读到兴味盎然时,再配合适当的或轻松活泼或优美抒情音乐,入情入境地引读、诵读成堂。营造成诗情氛围,提高读诗的乐趣,将自己的那份童真融于其中,释放出心灵深处诗的潜质。
2.多样诵读,感受诗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是朗朗出声地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诵读……
低年段儿歌不需要老师精讲,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大声朗读如自由读、分小节读、引读、男女生对读即可,以读代悟,在读中发现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读中享受诗趣童真。中年段则应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试着读出逻辑停顿、读出感觉。老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学生可能就会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诗的音韵美感。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读诗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这里面一个个长句,需要加以适当强调和停顿,并注意朗读的音调和速度。老师稍加必要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读出诗趣。
二、悟诗情,点点韵意入心间
儿童诗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长,它情真、意善、境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验入情入境,引导儿童用心灵与诗歌对话,达到沉浸流连的诗意境界。
1.想象画面,感受韵意
中低段的不少儿童诗本身就是“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试着品读式地想象和“欣赏”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沉入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童诗对话,凸现画面,感悟儿童诗的意境,拥抱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受,领略诗的点点韵意。我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先让学生读读全诗,看看插图,在缓缓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回忆看到老师平时工作的画面,点燃情感的火花,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老师一天的疲惫有什么?老师的挂牵是什么?伸进窗口陪伴老师的不仅仅是绿叶,更像是谁?在想象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那不仅仅是一株紫丁香,更是老师无私的付出和孩子们真挚的感恩。至此,这一株紫丁香的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丰满了,接下来的朗读就充满浓浓的情味儿。
2.联系生活,体验诗情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而“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在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形象,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架起儿童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儿童诗《平平搭积木》(人教版一年级),在充分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搭积木的情景,进而走进诗中与“奶奶”对话,设身处地感受“平平”纯真善良的世界,从而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意,再次读起诗歌,点点情丝就会涌入心间,有感而诵。
三、乐作诗,渐入佳境书个性
金波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表现的是儿童的生活,抒发的是儿童的情感,书写的是个性飞扬的灵性。如何去打开孩子们的思维闸门 ,抒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文字呢?我尝试如下:
1.模仿改编,浅尝快乐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接触儿童诗甚少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将是“创作”的起点站,它降低了孩子们写诗的坡度,却又是提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学习了《比尾巴》,我让孩子们想象,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你还认识哪些很有特点的动物的尾巴?也学着说一说。有个孩子看到课文后面练习的插图,受到启发后说:“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力气大?/ 马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牛的尾巴力气大。”中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作诗经验之后,我便让他们学习将一些美文改编成儿童诗,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习课文《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首首简洁又梦幻的诗,可谓“秋意浓,诗意浓”。有人写“秋天的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色是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色是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2.抒怀而作,激发热情
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具体的言语实践创造活动中展现自我,享受成功。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的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品读比较有特色的前三节,再呈现第五节诗句,并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循着诗的样式,自由展开想象小组讨论、交流。接着,顺势而导: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静静地聆听吧,你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很快,学生们一个个有感而发:“听听/秋的声音/麦浪扭动了腰肢/“沙沙”/那是给农民的舞蹈。” “听听/秋的声音/青蛙裂开了嘴/“呱呱”/那是给秋天的颂歌。”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丝丝飘落/“滴答”/那是与大地的约定。”
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说:“诗歌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更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在学习儿童诗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心中不仅有课堂,而且有诗,有儿童,我们这个有着历史渊源的诗意国度必将为孩子开辟出更为诗意的栖息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