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概括为一句话;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是教学的开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归宿。
【关键词】问题;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46-01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新的课程理念,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自主寻找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而设计问题情境的常用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生活与物理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创设情境。
在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故事材料的;传说古罗马军队统帅狄杜有一次出师大捷,捉到了不少俘虏,他命令将他们全部投入死海,出乎意料的是,战俘们不但没有沉下,反而一个个都平安地浮躺在海面上,全被波涛送回岸边。
旧知识;人掉在水中会下沉。
新情况;战俘浮躺在海面上。
冲突;战俘为什么没有沉入海底。
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增,情绪处于兴奋之中,学习自主性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
三、问题是教学的主线,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练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师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后,应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不断提出假设,并进行推理,探究。从中吸收知识,培养其能力的发展。其表现之一;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精心设问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特殊长度的测量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分别测出壹角硬币的周长,学生使用“滚动”的方法测周长时,又提出树木和圆池塘也能用“滚动”的方法测吗?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另避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不矢时机地提问;将一石子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认为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局限性,最后想到了测绳长求直径用公式间接地求出了周长。
2.认真构思,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设疑在关键处,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A、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学中要选择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学生思路。例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浸入水中体积是50cm3,露出水面体积25cm3,问题;
1.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和重力有什么关系?
2.木块的密度是多少?
3.水对木块向上压力是多大?
4.若要使此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在木块上方需加多大的压力?
通过一题多问带领学生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而使他们理解有关物理知识。
B、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对问题进行延伸,演变,拓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力》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紧接着设问:
1.假如物体间不接触是否也发生力的作用?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2.把磁铁靠近(但不接触)铁钉,将发生什么变化?
3.悬在空中的钩码将发生什么变化?
加深了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C、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的培养,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习题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和相关量的特殊关系寻求快解的方法。
例如一个体积为20cm3的铁球,它的质量为140g,问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针对此题可采用三种方法解题;
1.根据质量判断。
2.根据密度判断。
3.根据体积判断。
D巧妙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我们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提出问题,学习了电阻这个物理量,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实验中用到的锰铜线与镍铬合金线的长度和粗细为什么要相同呢?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教师只有运用巧妙的方法提出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后提出了猜想与假设,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四、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结尾设疑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例如,在教完密度的概念后,若出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趣味性练习题;如副食品商店的售货员由于一时找不到打油的屉子,而给一位顾客用打酱油的屉子打了500克菜子油,顾客说你把我的油盛少了,这些油不足500克,售貨员却不高兴地说;“我用500克的屉子给你打得满满的怎么会不够500克呢?那么到底菜子油够不够500克呢?通过这个激疑性问题的讨论,解答,既活跃了课堂疲惫气氛,又复习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当然问题教学模式的设疑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紧扣课标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忌问题过难或过易,同时设疑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的设疑落到实处,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更能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培养。
【关键词】问题;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46-01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新的课程理念,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自主寻找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而设计问题情境的常用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生活与物理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创设情境。
在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故事材料的;传说古罗马军队统帅狄杜有一次出师大捷,捉到了不少俘虏,他命令将他们全部投入死海,出乎意料的是,战俘们不但没有沉下,反而一个个都平安地浮躺在海面上,全被波涛送回岸边。
旧知识;人掉在水中会下沉。
新情况;战俘浮躺在海面上。
冲突;战俘为什么没有沉入海底。
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增,情绪处于兴奋之中,学习自主性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
三、问题是教学的主线,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练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师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后,应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不断提出假设,并进行推理,探究。从中吸收知识,培养其能力的发展。其表现之一;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精心设问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特殊长度的测量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分别测出壹角硬币的周长,学生使用“滚动”的方法测周长时,又提出树木和圆池塘也能用“滚动”的方法测吗?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另避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不矢时机地提问;将一石子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认为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局限性,最后想到了测绳长求直径用公式间接地求出了周长。
2.认真构思,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设疑在关键处,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A、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学中要选择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学生思路。例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浸入水中体积是50cm3,露出水面体积25cm3,问题;
1.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和重力有什么关系?
2.木块的密度是多少?
3.水对木块向上压力是多大?
4.若要使此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在木块上方需加多大的压力?
通过一题多问带领学生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而使他们理解有关物理知识。
B、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对问题进行延伸,演变,拓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力》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紧接着设问:
1.假如物体间不接触是否也发生力的作用?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2.把磁铁靠近(但不接触)铁钉,将发生什么变化?
3.悬在空中的钩码将发生什么变化?
加深了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C、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的培养,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习题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和相关量的特殊关系寻求快解的方法。
例如一个体积为20cm3的铁球,它的质量为140g,问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针对此题可采用三种方法解题;
1.根据质量判断。
2.根据密度判断。
3.根据体积判断。
D巧妙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我们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提出问题,学习了电阻这个物理量,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实验中用到的锰铜线与镍铬合金线的长度和粗细为什么要相同呢?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教师只有运用巧妙的方法提出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后提出了猜想与假设,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四、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结尾设疑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例如,在教完密度的概念后,若出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趣味性练习题;如副食品商店的售货员由于一时找不到打油的屉子,而给一位顾客用打酱油的屉子打了500克菜子油,顾客说你把我的油盛少了,这些油不足500克,售貨员却不高兴地说;“我用500克的屉子给你打得满满的怎么会不够500克呢?那么到底菜子油够不够500克呢?通过这个激疑性问题的讨论,解答,既活跃了课堂疲惫气氛,又复习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当然问题教学模式的设疑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紧扣课标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忌问题过难或过易,同时设疑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的设疑落到实处,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更能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