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生产,境遇存变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616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保持品牌力的关键,在于洞察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始终把控产品品质。全球市场剧烈波动之际,也是真正考验企业的品牌力与产品力的时刻,一方面,头部成熟品牌需要厘清供应链,排查风险点、把控好生产端以稳定销售局面;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冀望从贴牌生产转为做自主品牌,需要做出差异化且满足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才能具备竞争力,让目标群体形成品牌认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从“贴牌”到“创牌”
  拥有优势品牌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运距、抢占市场,委托其它企业进行产品的加工生产并不是新鲜事,即便随着市场变化而有相应的技术转移或松或紧、生产要求速率提高或降低等都是常态。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著名品牌乃至是标榜建立完整生态的巨头级企业,所有产品都是贴牌生产而来。
  不过,近来一些传统贴牌代工企业开始做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依然引来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实类似举措早有先例,由贴牌代工企业转型为原创品牌企业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甚至有观点认为,“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中国制造的发展应有之义,否则当中国品牌逐步在市场上消失,中国的工人将永远在贴牌的流水线上轮回。”实际上,近年来火热的展会经济已不止于让国内企业获取为其他成熟品牌贴牌代工机会,有愿景有实力的企业更多属意于更广阔的平台展示自身在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实力。
  技术赋能、经验支持、渠道和客户共享……几乎涵盖所有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大潮涌来,关于贴牌、代工的生意也有了新变化。从OEM(委托制造)到ODM(设计代工)到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再到三者互换,贴牌与代工模式的选择更趋细化、多元与升级。
  一些行业领域的著名头部企业在击败了竞争对手后,往往会将其工厂收编为自己贴牌生产,盖因稳定的生产能力太过重要,即便不属于嫡系力量,也需更稳妥地把控,双向赋能即是最好的合作,有品牌这样描绘寻找贴牌代工伙伴的逻辑思维,“谁都想找一家公司长久地合作下去。说白了我们看重的是这种投入决心和专业度,只要有了这样的决心,后续技术我们认为都不是问题。”
  而换一个角度,有技术、有能力的企业终究会有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的觉醒时刻。“对任何一个工厂而言,它的梦想都是要去做品牌,你应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有做品牌梦想的要去做代加工。”——这是厂商渴盼升级的心声,但要实现确需客观看待自身现况后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喊出“只做品牌,不做贴牌”的口号固然容易,但得有支撑起这份愿景的实力,相当部分的贴牌生产企业,做加工利润薄、缺乏技术含量、没有核心竞争力,最现实的就是作为产业链的一颗可被轻易替换的螺丝钉存在。只有那些凭着敏感的市场嗅觉、科学的经营方略,借力行业发展风口契机,以贴牌代工起家的企业才实现了“草根”的逆袭,在贴牌、代工环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优势后,整合渠道,开始了自己的品牌之路,“创牌虽然利润高,但是它也有风险,需要品牌的建设,需要行销管道的建设,需要人员的培养。这不能用价值来衡量。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一定是需要品牌,一定需要文化,去支撑你的利润。”
  “产品力”始终是根本
  品牌专家总结了贴牌品牌几大乱象,如不遵循市场运行规则、随意破坏价格体系、热衷蹭名牌致使拖低同类别产品声誉等。贴牌生产的风险在于,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因为无论采取何种生产方式,消费者认知的始终是品牌标识,并对其抱以期待乃至情感,“(贴牌生产)不控制质量,消费者不满意。消费者不管你是贴牌还是代加工,消费者只知道买的是你这个品牌。品牌美誉度下降,最后溢价能力越来越低,品牌就越做越烂。”
  零售领域的一些大型商超多推出自有品牌,《2021年中國自有品牌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自有品牌市场总体增长22.7%,超快速消费品12倍以上(快速消费品市场同期增速仅1.8%);尼尔森数据显示,自有品牌平均占全球销售额的16%,并且其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自有品牌多是圈定合适的制造企业后贴牌生产而来,由大型商超以自身风格对其进行品牌赋值,更好控制成本、突显品牌特色的同时为之品质背书,期间需对贴牌生产的全程进行跟进,从商品的样式、功用、成本、生产,直至送到卖场销售,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塌方”。


  市场规律决定了品牌有兴起也有消亡,优势品牌也有至暗时刻,何况是在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更趋多变的当下,一些老牌品牌通过贴牌方式输出品牌力获取收益,这在服装、家电、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尤为常见。但品牌对贴牌产品约束不够或干脆地放任态度,没有对授权生产质量和数量的有效管控,损害的不仅是眼前的经济利益,更是长久以来积攒的品牌口碑,会动摇品牌的根基。毕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说易行难。各个领域频频出现因代工、贴牌之故导致品牌登上黑榜的事件。
  于广域市场上畅意营销固然爽利,但产品品质才是根本,贴牌生产对于品牌和代工企业而言利弊境遇须臾即转。市场的评判标准从未改变,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稳定立足,核心竞争力涵括技术、标准、服务等,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不会走得很远。
其他文献
2021年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申报工作启动  近日,依据《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印发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成都开展2021年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申报工作,对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嵌入式软件(嵌入式软件产品价值占其相应设备、器件等产品价值的比例不低于50%)予以优先认定。  四川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期刊
為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成立中央研究院,作为东方电气顶层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科技人才高地,承担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研发与推进实施工作。  根据东方电气数据,中央研究院2020年科研项目完成率超过考核目标7个百分点,在创新及应用领域发展迅速。截至目前,中央研究院在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煤炭机械等行业
期刊
通用航空产业服务领域广、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而今全球通航产业迅速发展,国内通航产业在摆脱此前的种种掣肘之后逐步有亮眼表现。  “慢起步”后加速  通用航空应用领域广泛,如工业航空、农业航空等作业航空,空中游览、航空体育、短途运输等消费类航空,城市消防、应急救援、海洋监测等公共服务类航空都属于通航产业范畴。通用航空产业则包含航空制造业、运行保障资源和通航运营三大核心板块,产业链涉及冶金化工、先进
期刊
能源互联网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何种能源方案最为绿色、高效,各方都在不断探索,能源产业发展一再加速度,太阳能、风能、绿色氢能等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投资热潮,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演进。于成都举办的第三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再度聚拢学界、业界力量,共同探索“双碳”目标下低碳转型发展新趋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形态,塑造未来能源互联网产业低碳发展新格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
期刊
医疗组织始终渴望提高组织的决策能力,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并提高销售业绩。信息技术在医疗组织各个部门中的最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数据的数量、多样性和生成速度。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BDA)凭借其处理海量数据集的能力和先进的分析能力,在医疗机构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大数据分析能够收集、管理和分析海量、快速和多样的医疗数据,并提取隐藏的有用信息以改善医疗决策。由于其先进的分析能
落实“双碳”目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而林业资源及其产业化发展亦为关键。当前,林业增汇减排作用日益彰显,“双碳”目标背景下林业发展稳步增速,此时,为林业碳中和制定相关标准和实施指南,有序发展林业,加快植树造林,加强资源保护,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生态价值“三增长”意义重大。  何为科学的绿化  陆地生态系统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在应
期刊
共享经济大流行的背景下,在线民宿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闲置房源进行改造,用来经营在线民宿业务,而缺乏经营经验的新房东在经营初期面临着新房源上线即闲置的窘状。因此,如何让房源顺利出租是每一位新房东都要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其分为“在什么环境中适合开展在线民宿业务”与“如何让在线民宿新房源快速出租出去”两个子问题。另外,对旅游住宿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均是以酒店业作为研究对象,少有学者以在线民宿业作为研究对象;对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多是定性研究,少有学者定量研究;对在线民宿经营的研究均是基于
成都2020年全市软件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总量实现双突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0亿元。具体来看,2020年,全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133.7亿元,增长14.3%。其中,软件业务收入4013.3亿元,增长14.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3%),总量约占全国(81616亿元)的5%,同时迈上新台阶。  成都软件产业量质齐升的背后,离不开各区(市)县的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首批软件产业基地、西
期刊
今年以来,我国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不过,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也仍然不稳固、不均衡。进入三季度以后,在疫情、汛情叠加监管政策的影响下,不少经济金融指标表现弱于预期。在此背景下,7月份以来,我国重提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去年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
期刊
全国有6个省发布了“链长制”政策,9个省(市)提出了“链长制”实施计划,22个城市做了“链长制”规划。回想1978年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WTO,在全球化扩张时期,中国的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逐渐形成了配套完善的生产能力,一批有技术和资本、有品牌实力的本土领先企业在竞争中成长起来。但是,有一些供应商受到技术上领先的跨国公司“链主”的制约,被锁定在低端环节。  2018年以来,在国际贸易摩擦、逆全球
期刊